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自由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牛顿的信仰大交换
2011-7-18 14:40:47    来源:土摩托日记    我要评论(

  经常听到宗教人士说:“大科学家牛顿晚年也信教了哦!”出现几率更高的一个句子是:“牛顿晚年沉溺于炼金术,晚节不保。”
  
  我无意于纠缠这两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只是想从当时的生活环境入手,讨论一下这两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牛顿生活的时代,化学还在襁褓之中,元素的概念尚未出现,人们不知道物质只能细分到元素这个层次,不同元素之间也无法用常规手段相互转换。在这种情况下,牛顿试图通过某种手段把普通物质炼成黄金,恰恰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是任何聪明人都应该有的想法,你不这么想反而说明你迂腐了。
  
  同样,宗教在牛顿的时代是最强大的思想体系,上帝的概念比现在的民主自由更加深入人心。事实上,牛顿之所以潜心研究星体的运动轨迹,恰恰是为了解读上帝的思想,而不是为了了解宇宙的奥秘。换句话说,那个年代的无神论者们很可能都是一些脑后有反骨的叛逆者,和智商什么的没太大关系。
  
  这件事说明,我们考察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必须从当时的环境入手,按照那个年代的逻辑来做出是非判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随手翻翻我们的中小学历史课本就能找出一大堆。想想中国历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几乎都是按照现代社会的是非标准做的定论,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岳飞文天祥屈原诸葛亮都是好人,赵高秦桧魏忠贤李莲英都是坏蛋呢?你有没有考虑过当时的社会状况?
  
  如果你还想不通的话,看看近代史上那些人物,无论是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还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将来的人会如何评价他们?如果500年后的历史学家把他们轻易地归类,你会同意吗?
  
  以上的想法来自我最近看的一本历史书,书名叫做《哥伦布大交换》,该书第一版出版于1972年,作者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原是一位生物学爱好者,正是这个爱好让他意识到应该好好研究一下1492年之后地球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从中寻找历史发展的逻辑。在他看来,人,首先是一个生物性的实体,然后才是一位罗马天主教徒、资本家,或者其他任何身份。只有把一个人放在恰当的时空脉络之下,才能有把握地审视他的社会行为。所以他把注意力放到了哥伦布之后地球各大洲之间的物种交换上,正是这种交换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并拓宽了人类的视野,直接导致了很多根本性的变革。
  
  此种思维方式的一个最佳案例就是关于宗教信仰的探讨。在克罗斯比看来,欧洲人带着两套知识体系走出了中世纪,一套是基督教,一套是亚里士多德,但是新世界一出现,两大体系立即左支右绌。航海家的发现轻易地把希波克拉底、盖伦、托米勒等古典学者们关于世界的理论击垮了,而作为当时大多数知识的来源,《圣经》完全是来自旧世界的产物,解释亚洲和非洲时已然非常吃力,完全无力应付新世界。所以说,哥伦布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迫使基督教的许多有学之士不得不去把整件事情好好想个清楚。”这种思考的结果就是让那些真正的聪明人终于看出了《圣经》的荒谬,达尔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不是学历史的,不知道上述这种思考方式的真正来源。我简单地做了点考证,发现类似的思想早在14世纪时就被提出来了。一位名叫IbnKhaldun的阿拉伯历史学家提出应该从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角度讨论历史事件,这个思想早于欧洲学者很多年。这是有原因的。IbnKhaldun的先祖来自阿拉伯半岛,后来又移居西班牙,最后又到了突尼斯,并在这个北非国家生下了他。从这条迁徙路线就可以看出,阿拉伯人重经商,常旅行,见多识广。阿拉伯学者之所以强大,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善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
  
  之后,才是“现代环境主义之父”AldoLeopold出版于1949年的《沙乡年鉴》,号召历史学家们以生态学的观点重写历史。克罗斯比独立地提出了同样的想法,《哥伦布大交换》成为那个时代的一本经典著作。再后面就是我推荐过很多次的JaredDiamond,他那本《枪炮病菌与钢铁》毫无疑问是这类历史书的扛鼎之作,把前人的研究一网打尽。
  
  最后回到牛顿的话题。牛顿到底信不信教?这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现在还信吗?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