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读者的寿命
2011-7-21 14:23:35 来源:大头马的博客 我要评论()
我现在虽然困的要死,但还是来发表一些见解。我觉得近十年来的推理小说读者是最可怜的读者。因为不管是从诡计上还是类型分支上来说,推理小说读者已经越来越感到无书可读,进而陷入一种十分惨淡的境地:因为没有新鲜血液,就越发饥渴的去寻找宿主,但最终发现读了一本又一本却都是烂梗。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表明推理读者有多高明。虽然维特根斯坦宣称自己除了搞哲学外就只读推理小说,但这也不能反应推理读者的真实水准,最多表明了读推理小说这一职业的上升空间——哲学家。如果在sims里有关于逻辑的职业发展,那么最低级别就可以从读推理小说开始设定,可惜EA公司不要我这样的废柴世界观设计师。最能描绘此中真相的是阿婆,在她书中,底层人民诸如女仆管家家庭妇女,总是在闲暇时分捧一本推理小说,等着马普尔或者波洛路过和他们搭讪。像阿加莎这样聪明绝顶的人,是从不惮于自嘲的。不过我怀疑很多成功人士也是读推理的。
我去冲了一杯速溶咖啡,因此现在清醒了一些。但我反复思考,仍然认为推理读者是生命有限的品种。比如说我吧,读了十几年推理,就推理读者的寿命来说,已经是古来稀,半截入土了。也可能是已经入土了,但是是活埋,还在黑暗里挣扎。推理读者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品种,永远在土里,永远留一口气在,永远热泪盈眶,等着开棺验尸的那天。
这个寿命的判断,差不多是按照正常趣味和审慎态度,读一两百本,就到头了。在推理小说世界里已可放眼望去皆赝品。或许这还多了,大约和个体差异也有关。过去我反复谈到自己的志向是写推理小说,但如今却只能承认自己做不了创立新范式的人,继续刨土。推理小说本身具有太多的局限性,譬如它要求在现有科学体系内逻辑自恰,其实这个范围还要更小,是常识所宽容的科学体系,用一些超前的高科技手段就算作弊。范达因的推理小说黄金定律中也提到这点。普通读者是绝对不会接受用什么分子探针在基因层面检测到被插入的致命DNA片段这样的真相,一种来自非洲某小岛的毒药已经是他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在这点上,推理小说和武侠小说有相似之处,厉害的高手必然来自西域,而且多半是光头。不同的是,推理小说更不允许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使用这种低级桥段的推理小说,评价必然都已经在均值以下。在短期内,这种宽容度不会有多大的增长。这就和科幻小说不同,科幻小说完全跟随并超越前沿科学技术和理论,如果是过去完成进行时,那就是蒸汽朋克。更别说奇幻。但推理小说的挑战和趣味,也正是在这些严格的框架内画图所带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穷则生变的新本格,俨然已经走近科学化,代表人物为岛田装死老师,请大家摸着良心说,《斜屋犯罪》这种东西能登推理之堂么,简直是笑话。岛田老师一抖骚贩卖爵士乐,你们就以为他是推理界的村上春树啦?
而我下面要表扬的是东野鬼屋和湊佳苗。一位将推理写的大气磅礴,一位将推理写的收放自如。这二位绝非死硬派推理,属于打了推理的擦边球。湊佳苗的小说是我读过文学性和语感最佳的推理。可惜的是读了两本后发现她在自我重复。东野圭吾看来是有志于正统推理,无奈实在没有天份布置诡计,所有他企图本格化的作品都无一例外的白烂。他降低身段转移焦点从而用力平均的作品,反而令他功成名就,并且,其中有小格局外溢的辉煌。
我去游了个泳,回来接着说。东野的淡定在自我嘲讽上进一步体现,比阿加莎的自嘲更加外显,比如他写《名侦探的守则》,嘲笑推理小说的滥觞。虽然写的不怎样,至少态度上体现了后推理时代的开端。推理的瓦解终于从自我解构开始。
然后是另一本《超杀人事件》,从另一个切入点——释放并放大推理小说小心翼翼绕过去的禁区,迅速攻陷推理之瓮。比如《超理科杀人事件》就是释放上面提及推理小说中科学的宽容度,通篇的各学科专业术语。另一方面,东野还原到推理作家身上,用一种元推理的方式解析了推理小说面临的困境。这样,这本就要比《名侦探的手册》高明许多。我猜测《名侦探的守则》是东野早期追求死硬推理失败后的总结,《超杀人事件》则是他终于摸索出自己的路之后,回头笑谈风雅之作。
如东野在书中处处所指,推理小说家已经陷入一个市场虚热神作难现的境地,但空守市场的推理读者们守活寡更加不堪。我本来也为自己行将就木的读者生涯感到悲痛不已,但转念一想未尝不是荼毒哲学的另一天窗,就像我下午4点还困顿不已,谁知道晚上又能游泳了呢。不游泳,又怎么知道真的有人在泳池里浮一黄线呢。这些,都是推理无法解决的终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