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飘:飞跃海峡的气球
2012-5-25 10:44:16 来源:看历史博客 我要评论()
1953年的一天,小嶝岛的女民兵洪秀枞领到了一个任务:把一批“对敌宣传单”散发到金门。
不久前,洪秀枞刚被评为“治安模范”,热情高涨的她带着小嶝民兵“自己想办法”,把这批传单系在风筝上,让它们顺风飘到两千多米外的金门。
与飞机空投相比,这无疑是一个很“土”的方式,但却是很有效的一个“攻心”办法,随后金门那边也开始仿效小嶝的方式,对大陆施放携带宣传单的风筝,后来双方的“风筝大战”又升格为“气球大战”,互相施放可携带更多宣传单的高空气球。
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炮击的声明后,这一场“空飘大战”才渐渐落下帷幕。1985年,福建驻军停止向台湾和金门、马祖诸岛空飘海漂宣传单;台湾方面也于1984年宣布,全面停止对大陆的炮击,随后也停止了对大陆的空飘海漂作业。
飞跃海峡的气球在特殊的年代里“连接”了两岸,同时也造就了一道奇特又罕见的“战地景观”。
从风筝到气球
在选择空飘工具时,洪秀枞最早尝试的是孔明灯,不过她很快就发现,施放一大批孔明灯的场面虽然很好看也很壮观,但一点都不实用,一来因为民兵们自制的孔明灯质量一般,二来孔明灯能携带的传单数量也很有限。
在孔明灯之后,小嶝岛的民兵又尝试了酒瓶、猪小肚、纸球等各种工具。洪秀枞对《看历史》回忆那些“实验”:“哎呀,到处去找那个猪小肚,把宣传品塞在里面,然后吹气,不好吹呀,臭得很。”
实验了各种空飘工具后,大家觉得还是用风筝最好,当时小嶝岛上有个民兵“劈竹子的技术很好”,洪秀枞说,用这个民兵劈的竹片做成的风筝,可以携带三斤重的传单。
风筝做好了,洪秀枞就带着民兵在海边实验风筝的各种放法。一开始,只要风筝线一离开民兵的手,风筝就一头扎进了海里,偶尔有风筝飘到了金门海边,但宣传单没有散开,还是“成捆成捆的”,金门守军的官长就在海边等着,小嶝民兵施放的宣传单一到达金门,就被他们很轻松地收走了。
施放宣传单的目的是把它们大面积地散发给金门守军,以达到“攻心”和“策反”的效果。眼见着施放过去的传单发挥不了作用,小嶝民兵又急又气,接着对风筝进行“改良”。
有人提议在风筝线的尾部绑上一块木头,这下风筝在离开了小嶝岛后,果然都能稳稳地飞到金门了;又有人建议在捆宣传单的绳子上绑一根计算好长度的蚊香,这样风筝在飞到金门上空后,蚊香也正好烧到绳子,宣传单就纷纷扬扬飘落在金门了。
此时的台湾方面还深陷在从大陆失败的阴影中,对金门守军来说,因为多数人的家乡在大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更是增加了他们驻守孤岛的苦闷。
洪秀枞说,小嶝民兵领到的宣传单都结合以上情况做了极富针对性的图文设计:除了介绍新政权的建设成就外,多是“国军”家乡的消息、家信和思乡情绪的渲染。这样的画面在无数的传单上出现——一轮圆月高挂在空中,月亮下面是低头思乡的士兵身影,与画面搭配的则是这样的文字:“月儿光光照四方,常年漂泊在海上。思念亲人心欲碎,颠沛流离为哪樁?”“月儿你在身旁,对月细细思量。飞回祖国大陆,可获优厚奖赏。”“美蒋驱使离大陆,风吹雨打受辛苦。投诚归来得宽待,回家团圆享幸福。”
在小嶝民兵开始向金门施放宣传单的时候,从朝鲜战场抽身的毛泽东正在重提“解放台湾”的口号,蒋介石也在筹备着“反攻大陆”,在面对面对峙的厦门、金门一带,双方都集结了重兵并训练了大量的民兵,大规模的宣传战成为双方高层都极为重视的“第二战场”。
除了风筝,竹筒、小船和海漂气球也都成为小嶝民兵施放宣传单的工具。到1958年时,小嶝民兵已经把数以百万计的宣传单散发到金门,此外还向金门漂送了6座写有“投诚起义,立功受奖”的大型木制标语牌。大嶝岛的阳塘村、晋江的围头村等地也纷纷仿效小嶝的办法开始了空飘海漂。从1958年到1960年,晋江民兵放风筝3663只、竹筒2754个、竹排10只,这些工具一共把124万份传单带到金门。
“最有效的心战”
从小嶝等地“空飘”和“海漂”到金门的不仅仅是宣传单,还有夹杂在宣传单中的“安全证”,上面信誓旦旦地向阅读者宣称:“投诚起义,保证人身安全。”
在这种强烈的“心战”攻势中,仅仅在1953年一年中,就有39名金门守军“投诚”,他们多半选择了在小嶝岛登陆。到现在洪秀枞还记得一个名叫贺业臣的山东籍士兵,他原本是金门守军27师79团1营1连的中士班长,泅渡到小嶝时,“身上就带着我们放过去的安全证,自称看过我们的13种宣传品”。
1959年,小嶝民兵和驻军又设立了气球站,开始施放高空气球,后来漳州市漳浦县旧镇也设立了专门的气球站,这些气球上装有定时装置,可以控制气球散发宣传品的时间。当时也在小嶝一带负责“对敌宣传”的吴世泽说,其中一只气球飘到台湾阳明山,恰好被驻扎在那里的美军顾问团捡到。
在两岸对峙的年代里,“空飘”这种独特的方式使得海峡上空出现了一种“既隔绝又对话”的微妙局面,台湾方面的普通士兵和民众通过它们,了解到大陆形势,大陆民众也通过它们,看到了“中华民国复兴基地”的工人以及后来台湾的“十大建设”,并且第一次见到了歌手邓丽君的画像。
按照传播学的观点,与高音喇叭和安插到敌方的策反人员等“心战手段”相比,散发传单的成本相对低廉,并且传单携带的是更有可信度和声望的书面信息,比口头信息权威,传单的精准散发乃是“最有效的心战手段”。
台湾的气球飘到了印度
在海峡两岸的“空飘战”中,大陆这边在一开始占有明显的优势,甚至连金门守军也承认,他们总是在“跟进”。台湾桃园人吕芳镇曾经在驻守金门的防炮209营服役,在他的回忆里,许多办法和点子都是在小嶝先搞起来,然后大嶝、晋江等地开始采用同样办法向金门“攻心”,接着是“国军”亦步亦趋地“反攻心”,“模仿他们,放风筝、搞海漂。以至于到后来,小嶝岛搞什么,‘国军’也搞什么,特别‘虚心好学’。”
随着大陆开始树起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台湾方面开始在“反攻”中更加突出“心战”。1959年,蒋介石在国民党“八大”决议上提出,应“强调心战政战的积极开展”,在这一年的元旦,他还对“反攻战略”做了具体的阐释:“我们反攻复国的战略,始终以政治为主,以军事为从,以主义为先锋,以武力为后盾,以大陆为本战场,以台湾为友战场,而军事武力的奏效,必须以大陆革命运动与台海军事行动相配合。”在这种情况下,台湾方面设立的两个心战大队(一个在金门,一个在台湾,其中在韩国还有一个分队)开始增加对大陆的传单散发数量。“文革”开始后,台湾方面对大陆的传单散发数量进一步增加,仅仅在1974年一年,台湾方面就向大陆散发了1.8亿张蒋介石的照片。
从1966年起,台湾方面也开始施放高空气球,金门太湖畔三溪桥旁的“光华园”成为金门守军实施空飘的一个重要地点。吕芳镇回忆当年施放气球的景象:“一个个大型汽球装满了心战传单、日用品、口粮等,缓缓地升起,一个接一个的沿着轨道般的路线,飘向对岸,这种景象有时非常壮观。”
这种空飘行动甚至在金门演化出了一种“放气球仪式”,每当有重要来宾到金门,金门守军就安排他们亲手放气球。除了宣传“反共”和台湾的建设成就,台湾方面的传单也会印上“安全证”:“保存本件,可用以证明反共心迹,享受各种优待。”
在一开始,台湾方面施放的气球都比较小,飞行距离也有限,随着台湾经济的恢复,台湾方面施放的气球越来越大。在“金门防卫部”一个名叫汪启一的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台湾方面甚至开发了一种搭载量可达400磅的气球,覆盖范围可达江西、湖南,最远的到达新疆,甚至飞抵印度和中东地区,这种“巨无霸”式的气球让当时担任“金门防卫部政治作战部组长”的韩鼎洛也感到“不可思议”,但这也导致了一种让各方面都没有预料到的麻烦:印度人把台湾空飘气球及携带的东西运到联合国,“在联合国控告我们侵略他们的领空”。
“气球之歌”
从1979年起,笼罩在台湾海峡上空的紧张气氛开始渐渐退去,当年在小嶝岛最早启动“传单战”的洪秀枞,也在“文革”中离开了小嶝岛。
195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在福建拍摄了《海防民兵》电影纪录片,小嶝岛这个大陆距金门最近的居民点在一夜之间被广为人知,负责进行空飘海漂的洪秀枞等人更是红遍了全国,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描写洪秀枞的文章《女乡长》甚至登上了小学语文课本。
1964年年底,洪秀枞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前往北京,与时任大寨支部书记的陈永贵等人一起被毛泽东、刘少奇接见,第二天,首都的各大报纸刊登出了两幅大照片:一张是毛泽东与陈永贵握手的照片,一张是刘少奇与洪秀枞握手的照片。“文革”开始后,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陈永贵成了国务院副总理,洪秀枞却被造反派当成了“黑线人物”,并被要求交代“与刘少奇的关系”,对此她只能哭笑不得地回答:“我和刘少奇是工作关系,没有其他关系。”1969年,洪秀枞被下放到厦门市第一百货公司当营业员,一直到1978年才获得平反。
空飘气球这道在特殊年代里形成的“战地景观”,则在它持续的最后几年里,开始散发出一种温情的色彩。1980年,曾担任《海防民兵》一片导演的张加毅又到福建拍摄新片,这次片子的名字叫《思亲曲》,从头至尾没有一句解说词,除了画面,就只有与片子同名的一支歌,歌词由张加毅自己创作:
气球啊气球/银色的气球/你轻轻地飞呀慢慢地走/气球气球/银色的气球/我心里的话儿还没说够/你见了那台湾的好姐妹/说我思亲泪常流/故乡的荔枝已红透/亲人不尝怎忍去采收/来吧姐妹们/来吧姐妹们/我站在海岸望亲归/同尝荔枝解思愁
风筝啊风筝/美丽的风筝/你轻轻地飞啊慢慢地走/风筝风筝/美丽的风筝/我心里的话儿还没说够/你见了那台湾的好兄弟/说我思亲泪常流/盛夏已去果难留/等待佳客酿美酒/来吧兄弟们/来吧兄弟们/欢聚在古老的榕树下/举杯畅饮团圆酒
从这一年起,小嶝等地在施放风筝和气球时,必放此歌。它在传唱开来后,打动了成千上万的听众,台籍作曲家魏立后来又将之带往台湾。对于今天许多爱听歌的中年人来说,它已经成为关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个经典回忆。
如今,洪秀枞等人当年进行空飘作业的场面已定格为大嶝岛空飘海漂史迹馆里的一个个历史镜头,成为到厦游客进行“战地观光”的一部分内容;而金门守军控制的大担岛上的刷写有“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字样的“心战墙”,则年年都为厦门的旅游项目“海上看金门”创造着数百万的参观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