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自由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2013-12-20 11:09:06    来源:叶夫根尼·莫罗佐夫    我要评论(
  如果我们的小工具和设备能够根据人的感受来自我调整,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广告呢?
  
  长久以来,人们对Google和Facebook这类数字中介的兴起提出过一种批评:它们对个性化有着不加掩饰的热情,导致公共领域出现了一种丑陋的两极分化。由于反对观点被屏蔽在公民的视线之外,我们有可能让生活陷入伊莱·帕里泽(Eli Pariser)所称的“过滤气泡”(filterbubble)之中。
  
  但帕里泽的气泡只是地平线上浮现的许多气泡之一。说到底,它有着非常明确的技术起源:就在前不久,参与个性化流程的传感器还只能记录我们的按键和点击,而无法检测我们的感情。就连叫它们“传感器”都有点夸张——它们更像是提示信号。依靠它们,我们的浏览历史记录可以用来预测我们接下来想要浏览的内容。又或者,我们的搜索查询可用于对未来的某些搜索结果做优化。
  
  过去几年发生了一场大多数人视线之外的重大结构性变化:负责个性化的传感器不再是文本性质的,还能够捕捉我们活动的许多其他层面。它们不光能存储超级链接和搜索查询,还能处理从神经生理学指标(我们燃烧的卡路里太少了吗?)到情绪指标(我们感觉焦虑还是兴奋?)的非语言数据。
  
  以最近在科技媒体上频繁露面的两种产品为例:察觉你注意力不集中就放慢速度的汽车;跟踪你消耗了多少卡路里,并据此调整自己高度的办公桌。没错,以注意力供能的汽车还只是试验品,它要求驾驶员戴上特制的头盔,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如果把传感器安装在方向盘里,就能让注意力检测过程更顺畅了。(2011年,丰田就加装过这种传感器;而福特汽车公司一直在实验将心率监测器安装在驾驶位上。)
  
  另一方面,办公桌却已经是实实在在的产品了(尽管很昂贵,也很独特)。和传统的静态站立桌不同,它试图“在一整天当中慢慢抬高,非常轻缓地升起一英寸左右,”从而调动用户。再配合我们生活中其他各种传感器捕获的数据流,这种办公桌能够把平常枯燥的工作台变成运动机。制造该办公桌这家公司的CEO说,他们甚至打算“导入外部——比如健身追踪器里的——数据流,让桌子更智能。如果桌子得知你上班前跑过三英里,这会影响你的活动配置文件,以及它为你当天上午提供的建议。”
  
  “智能技术”有点用词不当——我们在这里要应对的是“可塑技术”。我们的物理环境突然之间具备了可塑性,也许并没有引发大量的公共政策关注,但滥用的空间却相当广。如果我们的小工具和设备能够根据人的感受来自我调整,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广告呢?
  
  就在几个星期前,我偶然看到了一篇新近发表的论文,标题挺无聊,但却提出了一套有趣的计划:“CAVVA:情感计算视频内嵌视频广告”(CAVVA: Computational Affective Video-in-Video Advertising)。论文作者是新加坡的三名计算机学家,他们提出了一套简洁的方法,根据对用户情绪影响的详细分析在视频内插入广告。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方法(按场景逐一分析正在播放的视频的情绪内容)比单纯依靠“文本”相关性线索的方法(也即YouTube等服务现在所采用的方法)更有效。
  
  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它是根据视频的情感内容而非用户的情感“内容”决定在什么时候播放什么广告的。那么,接下来的一步也就很清楚了:研究用户的实时感受。这可以通过分析人在观看视频时的面部表情,测量脉搏,或者跟踪眼球运动来完成。
  
  一些创业公司已经在探索这一利润丰厚的领域。以《华尔街日报》新近的一份报道为例。文章概要地提到了专门从事“专利情感定位”(proprietary emotional targeting)的Media Brix公司。它是如何运作的呢?是这样的:你玩电脑游戏时,他们研究你,并在你情绪最为脆弱的时候向你兜售产品。当然了,他们才不会这么说呢。他们的说法是,公司帮忙“在游戏最关键、最自然的时间点,以最容易打动用户的品牌信息接触游戏用户”。随着传感器在建筑环境内的扩散蔓延(不管它们打的口号是“物联网”还是“智能城市”),这类“专利情感定位”会出现明显的扩张。
  
  10年前,这一切看起来还不切实际,但现在不同了——而今Google有了智能眼镜;苹果公司则推出了M7——这是一款强大的运动感测芯片,嵌入在最新款的iPhone里。(苹果的营销总监在介绍它时这么说,“它利用了所有这些一流的传感器,持续进行测量,”如此一来,就算是处在休眠模式,你的iPhone也能判断用户“是静止不动、跑步、走路还是在开车”。)不过,Google和苹果参赛得或许有点晚:去年,微软获得了一项“基于情感定位广告”的专利(其中提到了微软Kinect的动作感应装置)。三星也有很多类似的技术专利,范围从便利社交网络情绪分享到让手机产生香味。
  
  如果广告的未来就蕴含在对非语言特征的处理方面,那么,谁控制了分析、监控非语言特征的传感基础设施(按三星在一项专利里的说法,这叫“情感分享设备”),谁就能成为当今在线网络广告巨头们的接班人。虚拟化的主张虽然越来越多,但硬件(连接屏幕、摄像头和数据跟踪装置)却一天天更加重要,原因很简单:它能接入实时、动态的情感数据,比互联网巨头们现在从我们浏览、搜索和“交友”行为中收集的文本线索更适合广告。
  
  面对这些非语言的、以情感为基础的数据所带来的挑战,监管机构远不止准备不足。他们现在还正急着处理因收集、存储文本信息而带来的隐私问题呢。诸如“专利情感定位”等技术带来的困境,不光远远超过了隐私范畴;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把对“无形说客”(hiddenpersuaders)的恐惧(这种反复发作的畏惧情绪,折磨了广告界几十年)变成了现实。
  
  在所有人都在同一时间看到相同广告的时候,这种恐慌似乎并无必要。在Google和Facebook加入混战的时候,这种恐慌似乎也并不严重——因为广告可以预测,我们可以拦截广告。但在一切“智能”可触表面都能猜出我们当前的情绪、并给我们展示相关广告的时候,这种高度定制化的、以情感为基础的广告,就不能不让我们再三思量了。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