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从世界角度看中国
2014-2-13 10:55:00 来源:吴澧 我要评论()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老先生109岁了。2014年1月13日生日前夕,他在医院里为“大转型时代与知识分子座谈会暨周有光先生109岁华诞庆祝会”录制了一段视频。这位文化名人讲:“我想说一句话,我可以重复一下。我认为,我们应当从世界来看国家,不应当从国家来看世界。这样能够扩大我们的眼界,扩大我们的视野。”这是老人一贯想法。周先生105岁时,《南方人物周刊》做过一次专访。当时,周先生对记者讲:“我做研究有这种视野——必须从世界来看中国,不能从中国来看世界。”他还讲,正是在这样一个视野内,他用了三十年时间研究汉字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最后写了本《世界文字发展史》,“补充了现代的知识,跟外国联系,把汉字的学问扩大到世界”。
周先生的话,应该不是反对“从国家来看世界”,毕竟,对于中国人,这是很自然的事。但中国早已走出改革开放前的闭关锁国时代,要和国际接轨,就必须了解我们的真实国际地位,我们必须学习“从世界来看国家”。我们需要两个角度间的比较和权衡。
比如说,2014年奥斯卡的外语片提名,华语电影全军覆没。“从国家来看世界”,本人感情严重受伤害:凭什么没有《一代宗师》却有巴勒斯坦第一次入围的《奥玛尔》(Omar)?——向来左倾的好莱坞,明显在迎合西方左派的“政治正确”。委屈了章子怡,她的宫二小姐演得实在好。
但是,“从世界来看国家”,却不得不佩服李安的眼光。《卧虎藏龙》里李慕白和俞秀莲,与《一代宗师》里叶问和宫二一样,也是不能结婚的一对。但跟王家卫不同,李安很明智地不将无果之恋用作电影主干。他们不结婚的原因太“中国”,而且是传统中国,今天的中国人都未必理解,遑论其他民族观众。李安将玉娇龙改为“第三者”。其实小说原著作者王度庐显然有坚定传统观念,原著里的玉娇龙,失身罗小虎之后,虽然所托非人,却从未起过贰心。不过李安处理得很隐晦,这场三角恋爱,开放社会的观众能看懂;保守社会的宗教人士也不至于反对。于是全球热映,并且荣获2001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小金人。在纽约这个移民之都接受电影训练的李安,比起只有香港学习经验的王家卫,确实对世界更了解,更有国际视野。
我们常说中国有个“屈辱百年”,但“从世界来看国家”,屈辱的又何止中国?比如说,法国,一百年前还是中国人所称的“西方列强”之一吧?很多有志青年,当年曾去法国勤工俭学,偷师强国之道。其实,拿破仑退位之后——这事还在鸦片战争之前——要比战败的耻辱,法国却是完胜中国。在1871年的普法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巴黎被德国军队占领了两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也是差点被占领。法国更为屈辱的是,在普法战争中,甚至皇帝拿破仑三世都作了普鲁士的俘虏。二战之后,英国挫败了马来西亚的左派游击队;法国却被越南人打得走投无路。这边越南刚停火,那边阿尔及利亚战争又打响。又八年,法国又败退。侨民尚未安排好,法军拔脚先溜。结果很多侨民被害,大多数是老弱妇孺。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法国人是不是也应该说他们有个屡战屡败的“屈辱百年”?
我们在鸦片战争吃了败仗。但是,当其时也,大英帝国如日中天,欧洲何国敢撄其锋?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按《共产党宣言》里的说法,那些当兵的是由大工业生产所压铸的最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产业工人,是最有前途的阶级。当时他们还欠缺教育因素。但英国军队的军官由贵族担任,他们受过良好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家道随资产阶级兴起而中落的旧贵族,将被抛进无产阶级并为其带来教育因素)。欧洲大陆国家之间发生战争,英国的无产军团和工业力量站在哪一边,哪一边必胜。就连被沙皇俄国予取予求的奥斯曼帝国,有了英国(还有法国)撑腰,也能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中打败俄国。欧洲之外的战争,英国人往往招募很多印度和非洲的部落战士。虽然来自相对落后的民族,他们受的也是英国训练,拿的也是英国火器,而且是夹在英国部队间作战,也有很强战斗力。清军遇上也不是对手。
“从世界来看国家”,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年,也就是那个打打杀杀时代的通常命运。在那个时代,谁都有战败屈辱的时刻。就是美国,独立之后,因为通商纠纷,还在1814年被入侵的英国军队烧掉了白宫总统府。别以为列强只烧圆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