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自由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莫迪亚诺的法国往事
2014-11-8 10:55:35    来源:南方周末    我要评论(
  作者:廖伟棠
  
  1972年莫迪亚诺写出《环城大道》,1978年他写出最著名的《暗店街》,此后三十多年,他不过在重写这两部小说——或者正如他自己所言,45年他都在写着同一本小说。他一生的写作主题已经由这两部小说奠定:失踪与追寻。
  
  每一个人注定都是陌生人,但又不甘心于在彼此的生命中转瞬即逝。这个大雾弥漫的世界,充斥着这些忧伤的、顽抗着遗忘的流氓,他们共同演绎的法国往事,比塞尔乔·蒂翁内的《美国往事》更欲言又止,比安东尼奥尼的《奇遇》更让人耿耿于怀,比王小波与王朔的中国往事更荒唐流离。莫迪亚诺成功地书写着一代欧洲人无法复仇的失败,书写他们无从寻觅的自我迷失史。
  
  不必因为莫迪亚诺不符合中国读者期许的“文以载道”的诺贝尔文学奖想象,而否定这个低调的法国小说家。看看这句话,“我们这样的孤儿,认幽灵为父紧紧跟踪,却被判处有罪。”就凭这一句呼应着哈姆莱特的话,他在1972年就进入了大师继承人的队列。
  
  这句话出自那一年他的小说《环城大道》,而在1978年他写出最著名的《暗店街》,此后三十多年,他不过在重写这两部小说——或者正如他自己所言,四十五年他都在写着同一本小说。他一生的写作主题已经由这两部小说奠定:失踪与追寻。在这迷宫里,人们如捉迷藏的孩子,最后遗忘了游戏本身,被命运所召唤而消失在时代的迷雾里,莫迪亚诺苦苦追寻,最终也仅仅描述了追寻本身的艰涩难言。
  
  越困难的事情越有价值,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给莫迪亚诺的授奖词是“他用记忆的艺术,召唤最难把握的人类命运,揭露了占领时期的生活世界”——英文是for the art of memory with which he has evoked the most ungraspable human destinies and uncovered the life-world of the occupation。其中theoccupation在法文颁奖词中写作大写的l'Occupation,特指法国被德国占领时期——莫迪亚诺大多数作品的故事背景,那个仿佛道德飞地的时空。
  
  但莫迪亚诺并不书写二战抵抗运动的英雄,只执著于那些失败者:他们也许是走私犯、法奸、告密者和歹徒,也许就是共同承担平庸之恶的沦陷区的沉默者——在那里,“我与所有这些陌生人同化了,我紧追不舍的正是‘我自己’。身披雨衣的老者,是我,身穿本色哔叽服的妇女,是我。”早在1972年的《环城大道》,莫迪亚诺就已经把自己的企图和盘托出,而在他的代表作《暗店街》他直接塑造了一个丧失记忆的侦探绝望地破解自己身世之谜的努力——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莫迪亚诺,是一本名叫《寻我记》的合集,后来才知道那就是《暗店街》的李玉民译本,这改编的书名,错有错着。
  
  两部作品连接获得法国最高的两个文学奖:法兰西学院奖与龚古尔文学奖,《暗店街》更成为畅销书。《暗店街》里的暗店街始终未正式出现,但是一个隐喻:它是主角留给自己寻找记忆的最后一条钥匙,小说结尾他将要动身前去他失忆前曾居住过的罗马的暗店街,莫迪亚诺没有接着写下去是因为他因此许诺了一个永恒的出口给我们这些失忆者,尚未重访的街道永远意味着还是记忆中原来的那条街道,我们因此尚存希望。
  
  至于《暗店街》的另一个关键隐喻来自一个貌似玩笑的角色:小说里写到一位来自埃及的希腊裔诗人斯库菲,原型是死后才鼎鼎大名的诗人卡瓦菲斯。二十年前我初读《暗店街》能读出由“斯库菲”带出的同性恋诱惑,今天重读我才辨认出来是卡瓦菲斯。而卡瓦菲斯的“戴面具”的小叙事诗是破解莫迪亚诺的小说执念的一条钥匙:化身与真实如何隐没于历史的氤氲中。
  
  我个人更喜欢《环城大道》,其中一个原因是前者里的“我”追寻的是其父亲,通过父亲再牵连出那个伪时代的最黑暗的一批人的命运,语言充满形而下的粗粝;后者追寻自己,难免把相关的人事混与匆匆时光逝水,文字也简约恍惚。日后莫迪亚诺的小说更趋向模糊,早期作品《星形广场》、《夜巡》、《环城大道》里较能揣摩的历史道德立场,渐渐转换成超时空的形而上慨叹,在近作《夜半撞车》和《地平线》中可见。
  
  莫迪亚诺所有对时光的侦破注定没有破案结果:这些在黑暗时期失败的偷越国境者、走私者,后黑暗时期失败的侦探,在莫迪亚诺上述后期作品里直接化成无法完成人生拼图的失忆者。就像安东尼奥尼电影《春光乍泄》(blowup)里的摄影师,似乎发现过神秘命运的蛛丝马迹——随后这些蛛丝马迹又被命运一一反驳——不一样的是,莫迪亚诺始终不甘心于命运的反驳。
  
  作为一个作者,去呈现这些会被抛弃在黑暗中的我们的阴暗面(在战争时代,这很可能并非少数人的存在状况),莫迪亚诺本身秉持的也许是他的中篇小说《缓刑》里的孩童之眼,对如此芸芸众生不评判却有着神秘的穿透力。
  
  “缓刑”不单指这部小说和他无数篇小说里那些身份不明的非常时期的流氓们日常生活的那种悬宕状态,实际上也是当代人的绝望的隐喻:我们确知有一个无以名状的可怕未来将要来临,但不知道它将于何时才真正终结我们的幸福幻象,是所谓缓刑。同时,在小说里借孩子回忆的混乱性之便,莫迪亚诺也尽情地打破线性叙事,即兴往来于不同的记忆和现实之中,其实这也是回忆的真实状态:莫迪亚诺接续了普鲁斯特的千头万绪,只不过更化作吉光片羽,以呼应现时代精神的碎片化。
  
  让人难过的是,《缓刑》中的那些不法之徒全都有情有义,对这个孩子尊重与宠爱有加,就像我们在缓刑之中也依然爱着恨着一样,也许是在妄图借此忘记刑罚的最终来临,然而,毕竟爱过。正如“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是如此。”这句小林一茶的俳句绝唱,露水里面饱含往事,绝望转折,转折又不甘,种种低回,反而归于赞叹,也许如今只有莫迪亚诺能会。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