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促公平的契机
2013-3-14 9:51:41 来源:长江日报 我要评论()
城镇化是今年两会最大热点话题之一,昨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答记者问时又讲到,城镇化自然是我们下一个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怎么进行设计,要事先做好充分研究论证,画出蓝图,有顶层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使得城镇化的路子大体走得比较有把握,少出岔子,能够坚持下去,从而对中国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落脚点在“四化”同步,即协调发展。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聚焦的是三农问题。我们认为,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城乡协调发展,而首先是解决农村发展不足的问题。
以城镇为资源聚集地,引导城市物质、社会、人力资本进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大中小城市、城镇、农村互促共进,协调发展——这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在互促共进。以前讲城镇化,简单强调农村资源向城镇聚集,但农村资源本身就有限,星罗棋布的城镇也不足以产生辐射力。现在城镇化率上来了,必然就要考虑提升质量,即聚合现代产业的中心城镇要更多的出现,以它为纽带,吸收城市资源,带动农村发展。
应当承认,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被一些地方曲解,甚至有意曲解了。一些地方推动资本下乡,结果掀起了房地产热,农民被快速转化为市民,无非是为了腾挪出土地。也有的地方凭空规划城镇,期待规模化的城镇快速出现,却导致“城镇”成了一具空壳,且打乱了原有的自然布局。农村要怎样发展,农民需要什么,这些问题被视而不见。城市剩余资本找出路,或者城市换个思路摊大饼,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城镇化。城镇化仿佛成了城市发展突破瓶颈的契机,农村的发展成了附属考虑,甚至成了掠夺对象。
一直以来,在一些地方,城市化成了农村资源无偿、廉价地输向城市,快速地完成了城市的发展、壮大。现在,城市资源要进入农村了,但资源为谁而服务,如何实现“反哺”?城镇可以辐射农村,同样可以成为城市拿走农村资源的据点。城镇聚集了城市资源,消耗了城市多余的产能,但农民是不是可以得到就近吸收、发展?有的学者开始强调农民进入城市,城市资源进入农村,双向互动,但丝毫没考虑到农民需要的不仅仅是转化一个身份,而是待遇、保障乃至情感的维系。如果没有农民作为“人”的城镇化,城镇不是农民可以留下、栖身的地方,恐怕不能谈互促共进,可能只是农民为城市重新让路。
有人警醒地说“农村已死”、“农村空心化”,还不是简单地讲农村资源被抽空,更包括农村生活的秩序被败坏。传统农村的居住格局被打乱了,情感、心理上已被抽空,这是真正的“空心化”,血缘上、地缘上,都已支离破碎。某种意义上讲,城镇是一个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地方,转化了身份而能就近发展,不必为生存而疲于奔命,不必甩下亲人。这也是我们理解的周小川所讲的充分研究论证,画出蓝图,有顶层设计。如果政策考虑不周,没有扶持、引导,或者仅仅基于资本的需要、城市发展的需要而考虑,城镇化难免被曲解和异化。
要把城镇化当做促进城乡公平发展的契机,从农村的现状和现实需要出发,把城市发展的成果带到农村去,让农民的生活有真实自然的生气。
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落脚点在“四化”同步,即协调发展。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聚焦的是三农问题。我们认为,新型城镇化本质上是城乡协调发展,而首先是解决农村发展不足的问题。
以城镇为资源聚集地,引导城市物质、社会、人力资本进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大中小城市、城镇、农村互促共进,协调发展——这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在互促共进。以前讲城镇化,简单强调农村资源向城镇聚集,但农村资源本身就有限,星罗棋布的城镇也不足以产生辐射力。现在城镇化率上来了,必然就要考虑提升质量,即聚合现代产业的中心城镇要更多的出现,以它为纽带,吸收城市资源,带动农村发展。
应当承认,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被一些地方曲解,甚至有意曲解了。一些地方推动资本下乡,结果掀起了房地产热,农民被快速转化为市民,无非是为了腾挪出土地。也有的地方凭空规划城镇,期待规模化的城镇快速出现,却导致“城镇”成了一具空壳,且打乱了原有的自然布局。农村要怎样发展,农民需要什么,这些问题被视而不见。城市剩余资本找出路,或者城市换个思路摊大饼,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城镇化。城镇化仿佛成了城市发展突破瓶颈的契机,农村的发展成了附属考虑,甚至成了掠夺对象。
一直以来,在一些地方,城市化成了农村资源无偿、廉价地输向城市,快速地完成了城市的发展、壮大。现在,城市资源要进入农村了,但资源为谁而服务,如何实现“反哺”?城镇可以辐射农村,同样可以成为城市拿走农村资源的据点。城镇聚集了城市资源,消耗了城市多余的产能,但农民是不是可以得到就近吸收、发展?有的学者开始强调农民进入城市,城市资源进入农村,双向互动,但丝毫没考虑到农民需要的不仅仅是转化一个身份,而是待遇、保障乃至情感的维系。如果没有农民作为“人”的城镇化,城镇不是农民可以留下、栖身的地方,恐怕不能谈互促共进,可能只是农民为城市重新让路。
有人警醒地说“农村已死”、“农村空心化”,还不是简单地讲农村资源被抽空,更包括农村生活的秩序被败坏。传统农村的居住格局被打乱了,情感、心理上已被抽空,这是真正的“空心化”,血缘上、地缘上,都已支离破碎。某种意义上讲,城镇是一个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地方,转化了身份而能就近发展,不必为生存而疲于奔命,不必甩下亲人。这也是我们理解的周小川所讲的充分研究论证,画出蓝图,有顶层设计。如果政策考虑不周,没有扶持、引导,或者仅仅基于资本的需要、城市发展的需要而考虑,城镇化难免被曲解和异化。
要把城镇化当做促进城乡公平发展的契机,从农村的现状和现实需要出发,把城市发展的成果带到农村去,让农民的生活有真实自然的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