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阻朝鲜战争吗?
2013-4-11 10:06:24 来源:凤凰国际 我要评论()
作者:叶兴平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四十年前,美国深陷越战泥潭,苏联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工业和意识形态攻势,在全球范围扩张称霸。为了遏制苏联不可一世的势头并削弱其正在增长的威胁,中美这两个曾经的冤家对头开始走到一起。20年后,中美两国关系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中国走上民族复兴之路,而另一方面苏联解体,其继承者俄罗斯步入“失去的十年”历史新阶段。四十年后,美国进入其历史上的极盛时期:傲视群雄,独步天下,随心所欲。美国的霸权地位让中俄两国同时感到了某种不安。于是,中俄两国民间出现很强大的声音呼吁中俄联手制美。历史会重演吗?20年后的美国会因此一蹶不振吗?以下,结合历史和现实的情况谈谈个人的看法。
百年无大战
均势外交,也称势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是1799-1815年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几个最重要的国家,奥地利、普鲁士、俄国和英国,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主持下通过维也纳和会创设的一种避免战争、保持和平状态的国际机制。它的核心机理在于,根据现实力量对比的变化,各大国相应调整彼此之间联盟关系,维持势力的平衡,以防止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势力过于强大或称霸。
该机制得以有效运行,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特定范围内的几个最重要的国家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持有比较相同的观念;
第二,这几个大国经由会议的方式保持经常联系,它们各自的军备情况相对透明;
第三,有一个其作用等同于天平秤上之砝码的平衡者存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六国合纵抗秦,其实就是这种势力平衡机制的雏形。
客观地说,这项势力平衡机制在维持欧洲大国之间和平方面,成效是非常突出的。从1815年维也纳会议,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大国之间基本维持相对和平状态。其间,虽然发生1859-1863年英俄克里米亚战争,但是将所有欧洲大国都卷入进去的全面战争着实没有出现。对这段历史有深入研究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认为,维也纳会议之后,欧洲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持久的和平…如若1918年凡尔赛和会上的战胜国也曾组建类似维也纳会议后的神圣同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不会发生(基辛格:大外交)。
毫无疑问,从1815年到1914年的百年无大战的历史雄辩证明,维也纳会议的这项创意绝对不是一个失败(《战争、和平与国际关系》,第267页)。而且,20世纪的又一个百年也见证了该项创意的价值。实际上,一战中的协约国和二战中的同盟国,就是本着势力平衡的原则,联合最大数量的国家共同抗击新崛起的霸权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于世界的威胁的。
二战之后,美国与苏联陷于近半个世纪的斗而不破的冷战对立,则更是势力平衡机制的新发展。特别是在冷战后期,当苏联势力呈现进攻态势时,中国在倾斜的势力天平上充当了平衡者砝码的角色。当然,美苏之间的所谓平衡,不完全取决于平衡者的作用,它们各自拥有可以摧毁对手的核武装备或许才是更关键的因素。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恐怖平衡”。
尽管其实践价值和其原则意义值得充分肯定,但是,势力平衡的这项国际机制的功效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的。它可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维持一定范围的国家之间的和平状态,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表明,它无法根除战争,不可能缔造人类永久的和平,归根到底还只是一种权宜之策。
那么,为什么势力平衡的战争预防机制无法阻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呢?
这是因为,势力平衡机制归根到底只能属于大国游戏。它所要平衡的仅仅是欧洲几个大国之间变化着的势力,特别是军事实力。而更大数量的大国与小国、小国与小国,以及欧洲大国与欧洲之外殖民地之间的重重矛盾,以及各国军事实力对比或消涨以外的各种关系,它无从平衡,也无力平衡。
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基本原因进行过综合分析。他认为一战发生的直接原因有如下四个:一、经济上的竞争;二、殖民地的争夺;三、敌对的两个联盟体系的形成;四、民族主义思想观念的膨胀。(全球历史,579-580页)
很显然,这四个方面变化着的情势,无论在地域空间,还是在所关涉的实质性问题或事项上,都超出了势力平衡机制所能够调节的范围。势力平衡机制的局限性暴露无遗。
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花落去
历史的经验显示,由作为权宜之计的均势外交所形成的大国之间平衡以及相应的和平状态只能是短暂的,一当大国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旧的平衡即被打破而新的力量组合则可能产生。虽然这种机制不可能根除或永久制止战争,但是就像中美在上一世纪下半叶联手制苏并事实上阻止了苏联铤而走险一样,如果运用得当,它在当今国际关系中还是能够发挥一些其他机制所不能发挥的作用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当美国的势力如日中天之际,有那么多人希望中俄联手制美以削弱其影响力。历史会重演吗?
毫无疑问,历史从来不会简单重复。今天的中美俄关系与当年的中美苏关系完全不是一回事。40年前中美苏三国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外经贸关系可言,可40年后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却不再是那么单纯,俄国不再是昔日的苏联,而且中俄都与美国存在较深的经贸关系,特别是中国。经济上相互依存的意义不可低估。因为任何两个国家发展针对另一国的特殊关系,都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已经准备放弃或牺牲自己与这个国家的原本十分紧密的经贸关系。这是中俄联手制约美国的一个几乎无法忽略的因素。另外,中俄两国核心关切的问题并无完全重叠,比如俄国在欧洲面临的战略挤压中国难以感同身受,而中国在东亚在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问题上的困境俄国也做不到两肋插刀。这是另一个阻碍中俄构建特殊关系的因素。
但是历史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真正的较长时期无所顾忌傲视群雄。这也类似自然界一物克一物的铁定法则。在面临共同压力情况下,中俄走近是必然的。至于能走多近,既取决于中俄两国历史、战略文化和经济政治关系现状,也取决于美国战略压力的大小以及这种压力态势的变化。不过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中俄不会形成中苏曾经有过的那种正式同盟关系,多会采取比过去20年来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新模式,联手应对共同挑战。有人形容这种未来中俄联手制美的新模式是一种“斗而不破”的模式,即中俄一方面仍然保持与美国的正常关系,但另一方面共同协作(发表联合声明和采取实际的行动等)反对美国的霸权政策,阻止其随心所欲扩张势力范围的势头。
有不少朋友不相信中俄能够联手以及联手做一些事情。他们的考虑是基于结盟的设想,而且这种同盟关系是不可破裂的。实际情况是,在世界历史上,除了美英之间的同盟关系因血缘联系而比较牢固和持久外,其他国家之间很少有所谓牢不可破的同盟关系的。国际关系中的同盟关系,变化是绝对的,而不变则是相对的。中俄之间的联手协作更是如此。倘若能够正视国家间合作的这种局限性,充分发挥中俄各自优势,两国之间的战略协作还是有可能产生巨大功效的。中俄两国在地理上横跨欧亚幅员辽阔,其地缘政治优势不言而喻。另外,它们之间存在优势互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而俄国的包括战略核武在内的军事能力举世公认。
在现阶段,衡量中俄能走多近以及它们走近之后能够有什么作为的指标性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它们能否在对方核心关切问题上彼此为对方出头,比如在亚洲,俄国是否愿意在中国的南海和东海领土主权问题以及台湾问题上采取实际行动支持中国的立场。另一个是它们能否在中东、西亚和东北亚阻止针对叙利亚、伊朗和朝鲜的战争的发生。如果在上述这两个方面,我们看不到积极结果,那中俄联手实际就不存在或者其存在便无实际意义。
目前在东北亚,比领土问题更急迫的是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或许可以这样说,朝鲜半岛是否开战由朝鲜说了算,而战端开启后战局的走势则由美国和中俄的态度决定。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可能会让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缓和下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受到削弱,更不意味着美国会像20多年前的苏联那样在中俄联手20年后走向衰败。国家的兴衰,内部因素是决定性的。中俄联手的意义不在于将美国从世界霸主位置上拉下来,事实上也做不到,如果能够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对这个世界霸主加以一定程度的约束,那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四十年前,美国深陷越战泥潭,苏联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工业和意识形态攻势,在全球范围扩张称霸。为了遏制苏联不可一世的势头并削弱其正在增长的威胁,中美这两个曾经的冤家对头开始走到一起。20年后,中美两国关系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中国走上民族复兴之路,而另一方面苏联解体,其继承者俄罗斯步入“失去的十年”历史新阶段。四十年后,美国进入其历史上的极盛时期:傲视群雄,独步天下,随心所欲。美国的霸权地位让中俄两国同时感到了某种不安。于是,中俄两国民间出现很强大的声音呼吁中俄联手制美。历史会重演吗?20年后的美国会因此一蹶不振吗?以下,结合历史和现实的情况谈谈个人的看法。
百年无大战
均势外交,也称势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是1799-1815年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几个最重要的国家,奥地利、普鲁士、俄国和英国,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主持下通过维也纳和会创设的一种避免战争、保持和平状态的国际机制。它的核心机理在于,根据现实力量对比的变化,各大国相应调整彼此之间联盟关系,维持势力的平衡,以防止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势力过于强大或称霸。
该机制得以有效运行,取决于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特定范围内的几个最重要的国家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持有比较相同的观念;
第二,这几个大国经由会议的方式保持经常联系,它们各自的军备情况相对透明;
第三,有一个其作用等同于天平秤上之砝码的平衡者存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六国合纵抗秦,其实就是这种势力平衡机制的雏形。
客观地说,这项势力平衡机制在维持欧洲大国之间和平方面,成效是非常突出的。从1815年维也纳会议,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大国之间基本维持相对和平状态。其间,虽然发生1859-1863年英俄克里米亚战争,但是将所有欧洲大国都卷入进去的全面战争着实没有出现。对这段历史有深入研究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认为,维也纳会议之后,欧洲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持久的和平…如若1918年凡尔赛和会上的战胜国也曾组建类似维也纳会议后的神圣同盟,则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不会发生(基辛格:大外交)。
毫无疑问,从1815年到1914年的百年无大战的历史雄辩证明,维也纳会议的这项创意绝对不是一个失败(《战争、和平与国际关系》,第267页)。而且,20世纪的又一个百年也见证了该项创意的价值。实际上,一战中的协约国和二战中的同盟国,就是本着势力平衡的原则,联合最大数量的国家共同抗击新崛起的霸权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于世界的威胁的。
二战之后,美国与苏联陷于近半个世纪的斗而不破的冷战对立,则更是势力平衡机制的新发展。特别是在冷战后期,当苏联势力呈现进攻态势时,中国在倾斜的势力天平上充当了平衡者砝码的角色。当然,美苏之间的所谓平衡,不完全取决于平衡者的作用,它们各自拥有可以摧毁对手的核武装备或许才是更关键的因素。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恐怖平衡”。
尽管其实践价值和其原则意义值得充分肯定,但是,势力平衡的这项国际机制的功效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的。它可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维持一定范围的国家之间的和平状态,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表明,它无法根除战争,不可能缔造人类永久的和平,归根到底还只是一种权宜之策。
那么,为什么势力平衡的战争预防机制无法阻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呢?
这是因为,势力平衡机制归根到底只能属于大国游戏。它所要平衡的仅仅是欧洲几个大国之间变化着的势力,特别是军事实力。而更大数量的大国与小国、小国与小国,以及欧洲大国与欧洲之外殖民地之间的重重矛盾,以及各国军事实力对比或消涨以外的各种关系,它无从平衡,也无力平衡。
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基本原因进行过综合分析。他认为一战发生的直接原因有如下四个:一、经济上的竞争;二、殖民地的争夺;三、敌对的两个联盟体系的形成;四、民族主义思想观念的膨胀。(全球历史,579-580页)
很显然,这四个方面变化着的情势,无论在地域空间,还是在所关涉的实质性问题或事项上,都超出了势力平衡机制所能够调节的范围。势力平衡机制的局限性暴露无遗。
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花落去
历史的经验显示,由作为权宜之计的均势外交所形成的大国之间平衡以及相应的和平状态只能是短暂的,一当大国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旧的平衡即被打破而新的力量组合则可能产生。虽然这种机制不可能根除或永久制止战争,但是就像中美在上一世纪下半叶联手制苏并事实上阻止了苏联铤而走险一样,如果运用得当,它在当今国际关系中还是能够发挥一些其他机制所不能发挥的作用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当美国的势力如日中天之际,有那么多人希望中俄联手制美以削弱其影响力。历史会重演吗?
毫无疑问,历史从来不会简单重复。今天的中美俄关系与当年的中美苏关系完全不是一回事。40年前中美苏三国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外经贸关系可言,可40年后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却不再是那么单纯,俄国不再是昔日的苏联,而且中俄都与美国存在较深的经贸关系,特别是中国。经济上相互依存的意义不可低估。因为任何两个国家发展针对另一国的特殊关系,都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已经准备放弃或牺牲自己与这个国家的原本十分紧密的经贸关系。这是中俄联手制约美国的一个几乎无法忽略的因素。另外,中俄两国核心关切的问题并无完全重叠,比如俄国在欧洲面临的战略挤压中国难以感同身受,而中国在东亚在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问题上的困境俄国也做不到两肋插刀。这是另一个阻碍中俄构建特殊关系的因素。
但是历史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真正的较长时期无所顾忌傲视群雄。这也类似自然界一物克一物的铁定法则。在面临共同压力情况下,中俄走近是必然的。至于能走多近,既取决于中俄两国历史、战略文化和经济政治关系现状,也取决于美国战略压力的大小以及这种压力态势的变化。不过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中俄不会形成中苏曾经有过的那种正式同盟关系,多会采取比过去20年来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新模式,联手应对共同挑战。有人形容这种未来中俄联手制美的新模式是一种“斗而不破”的模式,即中俄一方面仍然保持与美国的正常关系,但另一方面共同协作(发表联合声明和采取实际的行动等)反对美国的霸权政策,阻止其随心所欲扩张势力范围的势头。
有不少朋友不相信中俄能够联手以及联手做一些事情。他们的考虑是基于结盟的设想,而且这种同盟关系是不可破裂的。实际情况是,在世界历史上,除了美英之间的同盟关系因血缘联系而比较牢固和持久外,其他国家之间很少有所谓牢不可破的同盟关系的。国际关系中的同盟关系,变化是绝对的,而不变则是相对的。中俄之间的联手协作更是如此。倘若能够正视国家间合作的这种局限性,充分发挥中俄各自优势,两国之间的战略协作还是有可能产生巨大功效的。中俄两国在地理上横跨欧亚幅员辽阔,其地缘政治优势不言而喻。另外,它们之间存在优势互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而俄国的包括战略核武在内的军事能力举世公认。
在现阶段,衡量中俄能走多近以及它们走近之后能够有什么作为的指标性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它们能否在对方核心关切问题上彼此为对方出头,比如在亚洲,俄国是否愿意在中国的南海和东海领土主权问题以及台湾问题上采取实际行动支持中国的立场。另一个是它们能否在中东、西亚和东北亚阻止针对叙利亚、伊朗和朝鲜的战争的发生。如果在上述这两个方面,我们看不到积极结果,那中俄联手实际就不存在或者其存在便无实际意义。
目前在东北亚,比领土问题更急迫的是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或许可以这样说,朝鲜半岛是否开战由朝鲜说了算,而战端开启后战局的走势则由美国和中俄的态度决定。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可能会让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缓和下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受到削弱,更不意味着美国会像20多年前的苏联那样在中俄联手20年后走向衰败。国家的兴衰,内部因素是决定性的。中俄联手的意义不在于将美国从世界霸主位置上拉下来,事实上也做不到,如果能够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对这个世界霸主加以一定程度的约束,那已经是阿弥陀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