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人才 >> 职场咨询 >> 正文
“求职骗局”旧招为何屡试不爽
2013-5-21 9:23:38    来源:本站原创    我要评论(
 20万元就能打通关系获得进入银行、国企或事业单位的工作机会,这块“馅儿饼”砸晕了500名大学生,他们对此事信以为真,纷纷掏钱。近日,山西警方抓获了一个就业诈骗犯罪团伙的主要成员。该团伙4年来,以为大学生“托关系找工作”为名,共骗得金额近9000万元。(5月20日《长沙晚报》)

  对“有熟人能办事”的骗术,我们早已不陌生。但骗子的“旧招”屡屡得手,年年有毕业生落入“就业陷阱”,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严峻的就业形势给了不法分子借机敛财的机会。数据显示,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多达699万;与此同时,用人单位的招聘岗位却同比下降了10%-15%。这样一组数据,让不少大学毕业生感叹自己遇到了“史上最难就业年”。就业形势乌云笼罩,不少毕业生和家长陷入“就业焦虑”,面对犯罪分子精心设计的连环骗局,其理智和甄别力逐渐失守,把骗子的花言巧语当成了救命稻草,沦为其诈骗饕餮盛宴中的牺牲品。

  此类骗局的频发,也暴露出一些大学生求职中的侥幸心理:不把心思放在提高修养、增强竞争力上,而是企图“一步到位”,通过走捷径,获得高薪工作,捧得“铁饭碗”。

  然而,一味责备学生和家长的不理性,显然也有失公允。“求职骗局”之所以一再上演,背后有更深层的社会原因。“萝卜招聘”、暗箱操作等就业市场不正之风的存在,衍生出“不做潜规则的使用者,则沦为其受害者”的扭曲逻辑。事实上,在山西的这起就业诈骗案中,骗子就是利用了托关系走后门的潜规则,骗取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加上“这些关系人中,不乏政府公职人员或者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最终让学生和家长决定“凭关系铺路,靠花钱买路”。从这点来说,就业招聘中存在的“潜规则”是骗子行骗的工具和帮凶。

  要终结“求职诈骗”,首要的当然是有关部门对诈骗团伙严厉打击,使其付出惨痛代价,因而不敢造次。其次,国企或事业单位的招聘,理应将就业公平摆在重要位置,破除“托关系走后门”的职场潜规则,营造权利均等、机会均等的求职环境,使求职者有路可走,骗子无机可乘。大学生也应当调整心态,拓宽视野,不一味求“高薪”、“铁饭碗”,而要从自己的兴趣特长出发,寻找适合自己、有发展潜力的工作,从容应对就业“寒冬”。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