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户口、外貌、家庭背景,有的单位招聘包括酒量、斟酒动作、舞姿、仪态举止及是否晕车都列入考察范围。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连生肖、姓名也成了招聘条件
【焦点关注】
“隐性就业壁垒”浮出水面
又到一年求职高峰期。来自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将有66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比今年增加约30万,就业市场的压力依然很大。
“户口、外貌、酒量、驾车技术、家庭背景”这些并非始于今年的就业“潜规则”浮出水面,堂而皇之地进入公众视野。有的单位招聘包括酒量、斟酒动作、舞姿、仪态举止及是否晕车都列入考察范围。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连生肖、姓名也成了招聘条件。
“这些虽然没有写在招聘启示上,但是实际存在的‘隐性就业壁垒’居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最终的录取结果,我们觉得很困惑,”在记者的采访调查中,不只一次地听到大学生和家长们的抱怨。
家长也得向隐性规则“低头”
湖北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王平有点着急,近3个月的求职,她还没有碰到一个合适的单位。“宿舍一共6个人,网申、去现场招聘会、直接上门,为了找工作我们每天都早出晚归,但还没有一个人成功。”王平说:“可是隔壁宿舍有位同学已经签了一个很好的工作。估计是家里有背景,早就安排好了。”王平的口气中充满了羡慕。“有家庭背景的同学更容易找到好工作早就是同学中公开的秘密,不能比啊,谁叫咱没有一个有权有势的‘爹’呢。”
11月30日,北京人才市场招聘会上,从山东到北京来找工作的袁新向记者抱怨:“有些工作还要求拥有北京的户口,或者是北京高校毕业的学生,但我不知道这项工作和户口有什么关系。”
除了在招聘要求上写明一些有形的限制条件以外,社会关系如何、有无本地户口、是否毕业于名校等等已经成为了横亘在大学生面前的“隐性就业壁垒”。
并且, “隐性就业壁垒”已经成为大学生求职路上人尽皆知的秘密。而有些“隐性就业壁垒”不仅让求职大学生无可奈何,而且哭笑不得。
在招聘中,求职“拼爹”,用人单位招聘时不是看中求职者的学历和能力,而是看中求职者背后的家庭关系的现象时有发生。而面对当前“酒桌文化”盛行,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又将求职者“灰色技能”掌握程度列为一项重要考察内容。譬如男生要求酒量达到1斤以上,女生要求长的漂亮、能唱歌会跳舞等等。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表示,以前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安心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毕业后找到工作,才能真正放心。而且现在找工作,全家都得行动起来。“靠孩子自己的能力找工作是一方面,但是家长们都明白,效益好、福利高的单位一般人很难进去,需要家长的能力去‘活动’。
“我们也很头疼,”家长们坦言,为孩子找工作准备的钱比上大学还要多得多,而且,“一旦遭遇孩子就业,家长们也倍感压力,不得不向这些潜规则低头,四处搜罗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为了孩子有份好工作不得不去求人。”
“灰色技能”盛行校园
本科学历,硕士学位、英语考试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这些曾经都是求职中有力的竞争砝码,但现在,它们在遭遇“隐性就业壁垒”时“含金量”明显降低。
林林总总的“隐性就业壁垒”让大学生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为了使自己更快地融入社会、给自己求职时增添“砝码”,一些大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将培养“灰色技能”当成求职前的“必修课”,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所谓灰色技能,就是指近年来一些大学生在毕业前专门修习《厚黑学》、热衷于拉关系等,培养自己唱歌、喝酒、跳舞、打牌等技能。
曾经就有媒体报道过,在重庆九龙坡区巴国城广场发生了一件“蹊跷事”,四个西装笔挺的年轻人坐在地上聊天,一会儿后三人竟躺倒在地。经了解,四人是来参加某公司招聘销售人员复试的。中午领导请吃饭,他们拼命喝酒挣表现,以致喝醉。其中两位是即将于明年毕业的大学生。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298人参与),70.7%的人认为在职场竞争中具备“灰色技能”很重要,其中20.0%的人表示“非常重要”。受访者中,64.6%的人表示自己具备“灰色技能”。72.4%的人认为这是“人情社会”的必然结果;65.4%的人认为原因是当下“酒桌上谈生意”现象普遍;41.8%的人表示,这是职场竞争激烈所致。
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吴敏表示,因为自己专业的关系,以后的工作和人打交道会比较多。已经毕业的师兄们也经常提到,在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也比较看中这些因素,掌握一定的灰色技能肯定是必须的。为此,吴敏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了,“虽然我不大喜欢抽烟喝酒,但是以后要和客户搞好关系,这也是没办法。”
学识才能才是就业竞争力
“隐性就业壁垒”的出现,使得一些企业选才标尺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也给求职者包括家长造成不良影响。
不少职场专家表示,“隐性就业壁垒”是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物,但并非是主流现象。用人单位和求职者都应该正确看到这一现象,对于任何一个单位而言,人才本身才是重要的资源。用人单位应该承担起科学认识人力资源,打破就业壁垒的责任,真正做到唯才是举,才会让更多人才进入自己的团队。
对于求职者来说,热衷于培育社会关系、培养“灰色技能”等,这些表面上有利于找工作,但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工作的发展,因为企业真正缺乏的永远是有真才实学的人。
对于不少求职者对“灰色技能”的关注,超过对自己行业、专业关注的现象,纳杰人才职业指导师徐舜表示,“灰色技能”作为职场生存技能的一方面,可以去学,但是要分清主次,注意适度。企业用人,看中的还是求职者的工作经验,知识能力水平。求职者应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多积累工作经验,这才是帮自己找到工作的关键。
北京某高校毕业指导中心顾老师,常年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于大学生找工作过程中存在就业壁垒问题,她对记者说:“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除了自身的实力外,确实存在很多种其他的因素。不过,总的来说,公司在招聘时会考虑求职者的综合素质,除了专业技能,也要求你要有良好的与人沟通交流能力。但不能我们把这种能力局限于会不会拉关系,会不会抽烟、喝酒等。”
同时,顾老师也表示,一般来说,老师和学生们都期盼有更好、更公平的就业环境。就业竞争力总的来说还是个人的学识和能力,内在能力才是关键。而就业求职“隐性壁垒”的日渐显性化,人为的限制和垄断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也使一些优秀人才错失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助推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增长。要打破就业壁垒,还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承担起约束和监督的责任,真正建立良性的人才竞争机制和完善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