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碑刻石,是国人的爱好。不过,古往今来,立碑刻石大多是为了好人好事。为死人立的碑,刻的墓志铭,不管墓主生前是好是坏,都不大可能写坏话。
专门表彰人的碑叫牌坊。牌坊当然也作为某些神圣所在的装饰,比如孔庙、学宫什么的地方,都有刻了大词的牌坊,还配有一块石头,上面刻了一行字:文武官员下马轿。意思是文官到此下轿,武官下马。但是,人们知道牌坊这个东西,还是通过曾经随处可见的贞节牌坊。以至于一提到牌坊,国人就会联想到贞节二字。
其实,在古代,所有表现好的人,只要事迹比较突出,地方官肯上报,大抵上都会得到这样的表彰,成绩好的孝子还有成绩好的慈善家,都可以弄个牌坊。只不过,那年月也许表现好的男人似乎没有表现好的女人多,也许是皇帝特别喜欢表彰那些贞烈的女子,所以有关女子的牌坊也就占了多数。
当然,弄点文字写出来刻意恶心人的事也有,但刻在碑上的不多见。只有民国后期,有位云南的县长,在位期间横征暴敛,贪污腐败,去职后,当地人刻了一块“遗臭”碑,细数他的暴政。雍正年间,特好别出心裁的皇帝,不知怎么盯上了江南才子钱名世,非说人家道德败坏。在发动群臣对钱名世开展诗歌大批判之后,还赐给罢官的钱名世一块亲笔题写的匾:名教罪人。匾就挂在常州的钱家大门上,还要当地的地方官常州知府和武进知县,隔三差五去看看,别被钱家人给有意遮上。
从清朝到民国,名教罪人不少,配刻遗臭碑的官员也不少。但被挂匾、被刻碑的就这么两个。过去的王朝无论君臣,据说死后谥号可以反映对这个人的褒贬。但是,古来被谥以恶号的君主能有几个?就算为尊者隐,放皇帝一马,但臣子的谥号,不好的也不多。晚清的大贪官庆亲王奕劻,民国时才死,问小皇帝溥仪要谥号。此人是一手坏了大清天下的罪魁,要谥,只能给个恶谥,但在小皇帝的父亲和周围人的忽悠下,最终还是给了个“密”字,中性偏佳。
有人说,中国是乐感文化;也有人说,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要面子。从立碑刻石上看,的确如此。但,这样的传统,也有变化的可能。山东平度一位乡村老太太,自己花了4000元钱,刻了两块石碑,碑上刻满了贪官的名字。大概是先刻了一块,然后发现出新的了,前面碑已满,只好再刻一块。
平度老太的贪官碑,表达的是民众对贪腐的愤怒。要通过刻石立碑,长久表达这种愤怒,也长久出这些贪官的丑。不是民众不再厚道,而是贪腐的恶化,已经过于严重地刺痛了民众的心。上了她的碑的人,都是已经进去了的贪官,那些没进去的贪官,其实也是老太最想整治的,她却基本上没办法,只能立块碑,以期惩戒后来者。
这样的做法,不大符合现代社会的规矩。但却是一个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