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清华大学校领导为毕业生进行学位授予仪式。
7月5日,在北京大学2011年毕业典礼上,那些常年为学生们服务的普通工作者们收到了本科毕业生们送上的鲜花。王振摄
当“浮云”、“伤不起”这些时髦网络语言出自平日正襟危坐的校长之口时,强烈的反差总会引发学生热烈的掌声。昨日,这种场景同时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出现——清华校长临别赠言用上“凡客体”,北大校长的演讲则借用“咆哮体”词汇。
顾秉林:“凡客体”评价学子
昨天,3300余名清华新百年首批本科生不仅获得了学士学位,而且还收获了校长顾秉林的“凡客体”评价:“爱真理,也爱生活;爱自己,也爱公益;爱机械制图,也爱引体向上……没有什么畏惧与不可能,你们是阳光的7字班!”顾秉林此言一出,台下,笑声、掌声、欢呼声一片。
今年毕业的清华学生2007年入学,所以被称为“7字班”。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经历了汶川、玉树地震,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诸多大事,“你们为这些大事奉献了智慧、付出了辛劳、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我为你们骄傲!”顾秉林说。
除了时髦句式,穿学士服拍雷人照片,上人人网冒用校长名字写下“清华,生日快乐”等也被顾秉林提及。他还对学生有关校园建设中的噪音、尘土和交通不便以及网络收费和宿舍搬迁的批评表达了感谢。
清华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被顾秉林提起,他以个人在清华40多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给了“7字班”“独立思考,善于作为”的八字临别赠言。
周其凤:赠言用上“伤不起”
无独有偶。北大校长周其凤的临别赠言出现了“咆哮体”的词汇。“请你们忘记成绩单上分数绩点,那真的只是‘浮云’,请你们忘记曾经和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不愉快,多想想那些纯真的友情,你们就不会那么的‘伤不起’”。
北大今年有3200余名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周其凤昨日还借用北大学子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此间的少年》来比喻同学情。这是一部在北大学子中非常流行的电影,讲的是“令狐冲”、“郭靖”、“黄蓉”、“穆念慈”……这些少年在“汴京大学”发生的故事。 “青春,是如此美好!”周其凤说,电影的故事年复一年,在这个园子里继续上演,“昨日依稀又重现,你站在我面前,记忆里的少年,从未改变。”周其凤引用电影的主题曲歌词来比喻学生们在北大的情谊和青春,他说,不管你们走了多远,未名湖、博雅塔、五四路一定会在你梦中“依稀重现”,那是母校对你们的召唤!“就这样不知不觉,就在那转身之间,就是那过往的少年。”
专家:校长毕业赠言重在思想
去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一篇2000余字的演讲,把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融合在一起。“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蜗居”、“蚁族”、“被就业”、“被坚强”等都被提及。“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李培根的这句话也被不少师生奉为经典。一时间,“根叔”走红,“根叔”式演讲也频繁出现在大学毕业典礼上,时髦句式、网络用语成为校长毕业致辞的新要素。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毕业典礼强调的是一种互动性和交流的效果,年轻人喜欢的网络用语有很强的即时性,在特定场合可以传递情感,引起共鸣,是拉近与学生距离、提高交流效果的很好方式。“但网络用语还是应该停留在网络,在课堂尤其是中小学生的课堂,还是应该使用规范的语言。”
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任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演讲,使演讲更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校长们的这种尝试值得肯定,但作为一校之长一定不要仅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而盲目使用时髦语言。他认为,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是大学校长对青年学生的临别叮咛,最重要的是真诚,是深刻的思想,要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有启示和指导,而不是时髦用语、网络用语的堆砌。“‘根叔’之所以感动学生,是因为他用心讲话,他真诚,而不仅仅是因为那些网络用语。”
媒体人小郭认为,大学校长演讲借用网络流行语,之所以会引起关注,引发学生热捧,主要是学生平时很少见到校长这么亲近可人,大多时候,校长们总是很难接近,有的学生甚至大学四年都没见过校长几面。如果校长足够真诚,平时应多到学生中间去,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临毕业时,用网络流行语“讨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