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
2011-7-18 11:48:27 来源:dadishang 我要评论()
昨天看到网友分享的一篇文章“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来自科学松鼠会网站的一位专栏作者,在不少媒体刊登。最近围绕食品添加剂的话题引起大家关注,前两周,我还转载了一篇有关西瓜膨大剂的新闻,昨天又看到“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相关负责人作出的正式回应:总的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安全性还是很高的,只要按照国家批准的标签和使用方法使用,不会出现安全事故。该副所长又说:如果不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我们农业生产就会出问题,比如水稻,如果不用的话,有的水稻会长得很高,导致产量下降。”口吻与“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何其相似,不才没有螳臂挡车的勇气做极端的反对,看到这样的话,觉得同“没有康师傅就没有方便面”一样荒诞。
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世界将显出怎样一幅末日像,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那位食品科学博士描绘的灾难巨片。我不针对原文逐段来说,参考以前发生的案例,没有相应的技术知识背景,于科技人士争论,多半会获得一个“情绪派,没逻辑,科普缺失得可怜”的评价,讲科学依据,我自然是所知甚少的。我只从“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这个假设一问,说我的经验和感性认识。
周末与朋友做饭吃,一边开着电视机,播放双汇的广告,朋友听到一笑“双汇开创了中国肉类品牌?”我正在切肉,在附近物美小超市卖的大红门肉联厂的肉,提示她“想想小时候你买过什么肉类品牌的食品”,不怕笑话,二十几年前我连包装的火腿肠都没吃过,本地不擅长做这类食品,只偶尔在酒宴吃到无品牌的肠衣腊肠,后来双汇火腿肠打市场,才认识了一个肉类品牌。一碗方便面两根火腿肠,基本上塑料肠衣的火腿肠与方便面是结伙打天下的。可不是人家开创了肉类品牌吗,从此肉类食品进入品牌时代。
没有品牌可买,我们买的肉类产品,都来自本地个人作坊和本市肉联厂,偶尔有从外地带回来的当地特产,如拎回来的无包装德州扒鸡,按照一种观点这些小作坊难以统一管理,质量安全难有保障,的确有这种情况,但人们长时间生活在一个地方,哪家卖的好,心里有数,街头的凉菜、熟食摊位,基本上固定去哪一家买。如有新摊位出现,也会尝试,如做的好,口碑相传,这家店就可以立住脚,凭一门手艺发家致富,我介绍过的“油门儿烧鸡”就是这样的例子。
相信各地都有一些此类的小店,他们的老板不懂现代经营,也没那么大雄心壮志,不把心思用在怎么延长储存,还显得好看,不变质,卖到全国全世界去,胸无大志,守着一块小天地,伺候好本地老少爷们的胃口,自己不愁吃不愁穿,优哉游哉,有些小老板小富即安,甚至恃才傲物,对顾客颇不耐烦了。但不能挣黑心钱,一旦出问题,自己的饭碗也砸了。所以凡是能站住脚的,必做的不差,凡投机倒把的,躲躲藏藏也发不了家。况且在本地,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掩四邻的耳目也不容易。如果说质量监管,这是传统的监管办法。
我找了一个样本,“你胃里有多少添加剂解秘一根火腿肠的18种成分,这根45克的火腿肠的配料称得上复杂:猪肉、鸡肉、水、淀粉、蛋液、白砂糖、植物蛋白、食用盐、食品添加剂(增稠剂、水分保持剂、食用香精、增味剂、山梨酸钾、红曲米、D_抗坏血酸钠、亚硝酸钠)、猪骨提取物。”
再以牛奶为例子,以前有奶农走街串巷卖鲜牛奶,自己拿个缸子盛,这种情况不说了,同样的包装牛奶,“高温灭菌奶”和“巴氏杀菌奶”,巴氏杀菌法,可以保留更多牛奶本有的营养,但不耐储存,不适合长途运输销售,一句话这种工艺不适合市场扩张。于是某些雄心壮志的牛奶品牌推“高温灭菌奶”,甚至操作修改行业质量标准,扫除阻碍市场扩张的障碍,广告说的好:强壮中国人,我靠,你是强壮你的品牌吧。谁是“中国人”,是那个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人吗。劣币驱逐良币,对消费者更有益的,在区域市场生产销售的“巴氏杀菌奶”,比不过大品牌的市场推广力度,或被收购,或倒闭,或苟延残喘。
松鼠会网站那篇文章的评论,有人指出“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命根子”
“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现代科学的统计数据和实验已经证实:这些“传统”“无添加”的肉制品,会明显增加得癌症的风险;而所使用的添加剂,只是“莫须有”“潜在”的可能性。”
这种逻辑,我不明白了,现代科学的统计数据和实验已经证实:所有“传统”“无添加”的肉制品,都导致增加得癌症的风险吗?中立的说,既然称风险,那也是一种可能性,这与添加剂的“莫须有”“潜在”不一样都是“可能性”吗?谁更安全?谁能全部安全?因为在添加剂管理上,监管不严,发生的惨痛案例,让添加剂承受“莫须有”之冤了。
我也认识一位食品工程专业的朋友,有次我问她对食品添加剂问题怎么看,她的回答比较简单“出问题的不是食品添加剂,是非法添加剂”她说的对,但是添加什么剂,什么非法什么合法,希望科技工作者和质量监管者能够把好关,不要一时没问题,“潜在”多年后问题爆发。我这个朋友很有意思,她学食品工程,有次在山里看人家自己酿酒,她一看这是她的专业啊,回来开始探索自然酿酒法,不知她家里存了多少酒,现在宛若酒仙范儿,她给我带来一小瓶青梅兑(另一种果)的酒,甚爱。她热爱手工,去苗乡,一周功夫学会了刺绣,看她的作品,不知道的,以为出自苗乡女,难以想象出自一位大都市的化学博士。
“如果没有添加剂”作者例举食品现状,就差得出一个结论“没有添加剂就没有新中国”,请放心,没有添加剂中国也不会更坏。换一个角度理解,“如果没有添加剂”,能买到的食品种类将大大减少,对添加剂反感的消费者,可以接受吃有限的,但可能更健康的,保留真味的食品吗?
如果觉得这样更好,现在可以尝试减少购买包装食品的次数,我基本不买包装食品和饮料,也没觉得活得凄惨。相反我从本地市场的时令菜蔬,本地有口皆碑的熟食小店,获得了发现美味的乐趣。
我个人的建议:1、自己多动手制作食品,吃饭是私人的事,不是工业的事。2、多支持有口碑的本地品牌。3、愿意为品质更高的产品多付钱。4、拒绝购买曝出过质量问题的品牌。5、尽量选择时令本地食品。6、克制吃更多种类的欲望。
消费行为也可以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