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孩子
2012-1-6 10:51:06 来源:游函 我要评论()
心理治疗有一句俗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孩子,它的学名,叫‘内在孩童’。”
此话何意?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在办一件事:想方设法取悦父母,目的是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利益。因为爱是孩子得以生存的根本保障,无力的、对这个世界非常陌生的孩子,必须从父母那里获取更多的滋养与保护。
这不仅是个体生存的保障,也是安全感、归属感的来源。于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生存模式,也就是“与父母的经验共存”——每个人都固执地认为这就是生活,也是真实的世界。
·取悦父母与性格密码
听起来似乎比较抽象,具体来说,就是有的孩子拼命地吃,因为他们在吃的时候看到了大人的微笑,起码从其乐融融地家庭氛围中,他们感受到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尽晚餐时,是那么地和详,没有压力,没有口角,大家都把注意力投入到他/她身上……
有的孩子甚至以牺牲自己的性别来取悦父母,那是因为一个女孩子呈现为一个男孩子的状态时,她得到的是父母的欢笑,可当她娇滴滴或偶尔独处时,会感受到父母想要男孩儿的愿望,父母或许因家中无子而感叹与无奈。于是为了让父母高兴,她全身心地让自己成为一个男生,久而久之,她甚至将之内化为假小子的性别内耗状态。
还有的孩子拼命地念书,看上去似乎特别爱学习,或许只有当他,或家人看书时,家庭才一片和气,这就是所谓的书卷气,也是为什么有些书呆子不识人间烟火。因为父母并没给他表演过除读书之外还有什么生活情趣。
还有的孩子具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不是全部,起码相当一部分孩子感受过父母那未完成的愿望。或者母亲想成为一个舞蹈家而未能如愿,或者父亲想成为一个官僚但未成行,抑或他们对自己的父母、婚姻和现状等并不满意,一心希望换个配偶,换个父母或是换个城市等,于是孩子就会千方百计地满足父母的未了心愿,向各种胡乱发展,而单纯的父母还认为这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所有的人心中都有这样一个孩子,这孩子自发地尽己所能地取悦父母,调节着家庭气氛,而且在父母一再的“我们都是为了你好”等暗示下,强硬地将父母所有的指令性意见(无论对自己是否有利)与爱捆绑起来,成为自己的性格密码。
·活在不安的状态里
于是当我向某些女性来访者出建议:“别过于好强”时,她们的第一反竟是那么的一致——恐惧与阻抗。其实是她们心中的那个孩子在表现着不安:不是吗?如果不好强,父母可能又要骂她没出息。因此为了使父母高兴,她们必须时刻让自己“强”起来,不能输,也不能接受自己的过失。
为此,她们必须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因为在那个孩子背后,有一个或两个人在用皮鞭或木棍监督着她,若放松或出错,皮肉之若就会降临。直到现在,就算没有人再来打骂她们,可那个惯性,已经让她们早就不知道什么叫放松,更不会让她们允许自己出错。于是,她们也不允许亲人,特别是孩子出错,“人无完人”这句话在她们心里,只是一个摆设,所以,她们的生命力普遍脆弱,或体现于家庭,或呈现于身体……因此,她们会来咨询,也会抱怨配偶或孩子。
·心理疾病与父母
当心里的那个孩子感到不安的时候,就是一个人心理疾病发作的时候。其实问题已经搞清楚了,心本无病,父母缔造:那孩子就这样失去了自己的本来面目,那个童真的笑脸,那个无邪的目光,那个真诚的态度……人类最美丽、无私的品质,就在这些冤头债主面前被摧残得体无完肤,更可悲的是,人们居然把它称之为爱。
乱动念头的父母们可能自己也不会意识:他们的念头亦来自上一辈,或更多的上一辈……这些上一辈通过与环境接触得出一系列结论,这些结论就是每个家族的生活模式。比如“女性就应该强势”这个模式,或许由三代前的战争年代所缔造,因为那时男人在外逃避战乱(或被征兵),家里只能靠一个女人来维持,于是为了生存下去,家里逼出了个“阿庆嫂”或“二奶奶”——这女人成为这家族的救星(或功臣),其后代一定也将她作为榜样。等后代(女儿)长大后,也会认为只有女性强势才能使家庭安全,但她没意识到,战争已经结束,家里再不需要女性强势,因为男人已经回家,这家中不必再那么不安。
事实上,许许多多的家庭关系就是被特殊事件形成的经验贯穿着,即使配偶及孩子不适应,为了大局,也不得不勉强维持,如此又缔造出一个个与环境不相融的子女(无奈的内在孩童),他们或许有可能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阿庆嫂”或“二奶奶”……
当然,人类造业的种类繁多,但是无一例外地,在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孩子,那孩子是伟大的,是圣洁的,是无私的,是没有被薰染的——如果他/她的父母如基督耶稣的父母,或是华盛顿总统的父母,或者是雨果的父母、爱迪生的父母……但他们不是,他们只是一群再庸俗不过的老百姓,他们许多人甚至认为“活着就不错了”哪里会想到什么生活质量、思想感情和性格特质?所以,别要求他们,别拿那些高人的父母与他们相比,否则,就像父母拿你和别的孩子相比一样,那种痛苦,你是最能理解的。
·断奶与信仰
好了,那个内在孩童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他/她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与父母清算,而是与他们“断奶”——不对他们再有任何要求,不指望他们,如此的目的,是放弃过去那畸形的安全感,从此,只将安全感寄托在自己身上,这就是依靠自己,俗名叫“自立”。
但对于父母,我们要养育,要尽孝。为什么?因为恻隐之心,因为他们已经成为弱者,需要我们这些成人帮助。再者说,血缘关系决定了一件最基本的事情:如果他们病倒了,谁承担责任?因此要想方设法使父母健康长寿,如此你才能腾出许多精力来办自己的事。
另外,在内心深处,那个孩童也需要父母,那么,再给那个孩子找一双合格的父母,他们,就是真正的信仰。
韩英在狱中唱道:“生我是党,养我是党!”其实,就是这个道理:父母只是生了你,但信仰这件事,最好不交给他们,因为他们担待不起,如果一定要让他们担待,让他们不仅为你的生存,还要为你的信仰负责,那只能让你失望至极。
我的信仰是中国古圣先贤们创立的哲学,这些东西,父母根本够不着,我也不需要他们理解。我甚至毋须配偶和孩子与我一致,因为信仰是我的事,亲人只需要我爱,不需要我复制和改造。而我从信仰里得到的东西是否有益,全看爱亲人和做事业的质量。
无论周围的亲友如何,你,最好要作一个明白人,作明白人的基本特质,就是心中的那个孩子是否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