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推荐 >> 特别推荐 >> 家庭区 >> 列表 >> 正文
饭局是个什么“局”
2013-2-1 12:56:39    来源:生活周刊    我要评论(
  吃的是饭,要的是局
  
  我们中国人,向来重视吃喝之事。
  
  喜乐事,要吃。悲伤事,也要吃。结婚有喜酒,生孩子有满月酒,整十有祝寿酒,节日也有各种请客吃饭。总之,找尽各种成立或不成立的理由,都要摆一桌饭局。从呱呱坠地,到作别人世,我们的一生,每个重要或不重要的时段,都与“吃喝”二字脱不了关系。
  
  口腹之事,一旦添上一个“局”字,意味就变得深长。它与感情相关,与圈子相关,与人情世故相关,还与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国人心理相关。
  
  据说,将吃饭与“局”字相连,是宋代文人的发明。“饭局”一词渊源流长,已在国人口中说了1000多年。但将吃饭这样简单的事变成一个局,在宋代以前就早早存在。
  
  风雅的饭局有曲水流觞的兰亭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为“修禊事”齐聚一堂。在这场饭局上,中年的王羲之写了一帖集自身书法之大成的《兰亭集序》,流传千古。
  
  危险的饭局更多。远的有历史知名的“王的盛宴”——鸿门宴,稍近的有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宴请开国重臣时使的“杯酒释兵权”。
  
  还有其它怀揣各种心绪的饭局。比如顾闳中的长卷《韩熙载夜宴图》中描绘的一场夜宴。南唐时的中书侍郎韩熙载为避免南后主李煜的猜疑,故作纵情声色之态,夜夜笙歌,设宴款待宾客。
  
  当然,如今的饭局自然没有这般那般的复杂,也少了这些那些的纷争。但饭局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却联系得更加紧密。
  
  网络上传流着一句话:“一周一饭局是正常人,一天一饭局是大红人,一天三饭局是交际花,一天N饭局是端盘子的。”这说明,一个正常的现代人,不可能没有饭局,饭局也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社交中。
  
  请客、吃饭,是交际的基本构成。从事公关、销售、市场这些职位的人,是日常中饭局最多的主儿,也是吃得最累的人。因为饭局的对象,大都是客户,也是需要维护良好关系的人。对那些在饭局中谈业务的人而言,除了联络感情,饭局还承担着“生意”的功能。
  
  当然,也有相对轻松的饭局。我曾听一个从北京漂移到上海工作的图书编辑抱怨“上海同行业的聚会没有北京多,感觉漂泊感很重”。在她怀念的那些饭局中,“吐槽”是饭局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哪本书做得很曲折,哪个作者很难搞,上司如何,译者又如何……这些苦闷只有行内人懂,也只能说给业内人听。出了这个门,就得闭嘴。但在饭局上,能一吐怨气,吃完后自然心情舒爽,一身轻松。
  
  功夫在吃外
  
  虽说饭局有个饭字,但一旦扯上局,那“吃”就已经排在不知道倒数第几的位置了。
  
  有时候,吃的不是饭,是圈子。从饭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社交情况,以及所处的圈子。
  
  饭局多,说明交际广。老舍在《骆驼祥子》写骆驼祥子拉车时遇上饭局多的客户就能多赚些钱:“遇上交际多,饭局多的主儿,平均一月有上十来个饭局,他就可以白落两三块的车饭钱。”这当然还说明了别的事情,饭局也促进了社会经济,不仅为各类餐厅饭馆贡献了收入,连周边产业也一并发展了。
  
  看一个人的社交,除了看饭局的数量,还有参与饭局的人,即饭搭子。王母娘娘的蟠桃宴,是不是饭局?当然是局。孙悟空就因不被邀请,进而看清了众仙不接纳自己的本质,看清自己纵然顶着弼马瘟的头街,也终究不是圈内人。因此才勃然大怒,上演了一出大闹天宫。
  
  所以重要的不是蟠桃,不是吃,而在人。在于你有没有被邀请,有没有在圈子里。吴承恩体察世事人情,这一笔,也道出一种“出局”之人的心酸。
  
  吃的不是饭,而是讲究。饭局上的讲究很多,主要宴请的是谁,约几个陪客,点几个菜,点多少钱的菜,约在周几,约在什么地方,都和这个“局”设得成不成功,“饭”得开不开心有关系。再讲究一些的饭局,怎么排位,几时落座,几时动筷,几时敬酒,怎么个说辞,几时散伙……都有规矩。一个不注意,就会落得大家都不开心,整个饭局不欢而散。
  
  最好的饭局自然是宾主尽欢。以联络感情、混圈子为主的,大家聊得开心,聊得投机。以托人办事,有求于人为主的,当然是主宾吃得开心,而请客人也心知“事成了”。
  
  关于饭局的笑话也有不少。比如有人自嘲,“提前一天预约的是真请你,提前半天你是作陪,上菜了才请你是凑数的。”这道出了饭局中人的几种身份。大多数混迹饭局多年,社交经验丰富的人看到都不由会心一笑,足见请客吃饭这件事在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人间处处皆有局
  
  与社交相关的饭局,并非中国特产。在国际范十足的夜上海,也有西洋化的“饭局”,那就是宴会,再普通一点的就叫做“派对”,洋气的直接叫它的原名“party”。
  
  某某时尚晚宴,打着吃饭的名号,其实又有多少人是来吃这一顿饭的。还有某些打着慈善名号的宴会,又有多少人是冲着募捐而去。大都是穿着礼服、西装,彬彬有礼地聊着文学、艺术、时尚、电影……实际上是建立关系,联络感情。这些洋派的聚会、吃饭,无非是中国式饭局的变种。但所谓宴会、派对、酒会、冷餐会……倒真不如饭局这般富有人情味,能上能下,能文能武。既能适应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豪爽气氛,也能适应一边吃饭、一边喝茶、一边听曲的雅致。既能在文人间攒成一局,也能在明星间攒成一局;既有同行业内的局,也有不同行业间相互交流的。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件大事,各国都有关于吃的种种习俗和规矩,却只有中国人将饭与局相连,发展出精深微妙的酒桌文化。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