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中的阅读社交
2013-8-14 10:23:18 来源:生活聚焦 我要评论()
作者:唐骋华
阅读,首先是一个人的事,因为一个人的书房、书架以及阅读时顺手做的标注、评语,会体现出其生活品位、人生情趣。其中颇有些,是我们所不愿意泄露的。于是很多人小心地避开别人的视线,静静读书,看护自己的阅读世界不受外来侵扰。李敖称此为“孤独的愉悦”。
但读书又不只是一个人的事。前不久落幕的香港书展,逾百万读者入场,人气爆棚。8月14日开幕的上海书展,借着“十周年效应”,也会有大量读者参与。
在这个网络购书日益便捷、电子阅读迅速发展的时代,居然还有那么多人热衷于“轧闹猛”。
其实,吸引人的除了纸质书的恒久魅力,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本届上海书展为例,各类阅读文化活动超过600场,有超过900位中外名人、嘉宾作者出席,使书展成为了一场“阅读嘉年华”。读书不再局限于课堂,也不再是关起门来享受孤独,而形成为一种社交、一类圈子。这社交圈里有书迷、有老友,亦有萍水相逢的新面孔。对普通人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现时代的主旋律并非都市人还需不需要读书,而是,为什么要一群人一起读书,我们又选择和谁一起读书?
社交是都市人的需求,阅读是社交利器,当两者结合……
阅读和社交经常被看作是相对立的,特别是深阅读。确实,阅读要求保持注意力,认真思考,是静态的。社交正相反,强调你来我往、随机应变,非常动态。
但两者真的像表面上那样水火不容吗?
StumbleUpon,从浏览器插件起步,发展成史上最成功的社交网站之一,曾占据美国社交媒体流量的半壁江山,被称为“时间杀手”。它的模式很简单:用户每点击一下Stumble,就会随机弹出一个新网页,可选“喜欢”或“不喜欢”。如果表示喜欢,你就能看到有谁同样关注了该网页、网页的创建者是谁?关注他,就能知道他喜欢的网页。Stumble还会推算用户的兴趣以推荐小组,有助于其“找到组织”。
有别于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Stumble用户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作为社交基础。而发现这种基础的方式是:阅读,阅读某人喜好的网页、文章、观点等——没错,和我们转发、评论微博道理是一样的;许多微刊、微群也是如此建立起来的。
读书人也爱“晒”,想被人看见读什么、读后感……
阅读不仅仅是社交工具,阅读者本身也有社交需求。
比起Stumble,Goodreads更专注。该社交阅读网站于2006年底由一名软件工程师创立,其形式为:用户可自由创建书目和读书清单,你读过多少书、正在读哪些书、想读哪些书一目了然;你还能创建个人读书推荐群组和讨论组,与同好互动。2011年Goodreads拥有500万用户,至2012年中竟然翻倍,突破1000万。网站上被添加的书籍条目近3亿本。
说到这儿,国内的文艺青年立刻会想起某本土网站——豆瓣。豆瓣创立于2005年3月,比Goodreads还要早,模式却异曲同工。通过豆瓣,你可以寻觅喜欢的书籍、音乐、电影等,由于有7000万用户,主流图书基本囊括,冷门书也不少。用户们还组织了各式各样的线上读书会、书友会、小站,且细分到具体某位作家、某本书。
当然,“找到”不是终极目的。重要的是一本书底下的评分、书评和摘录,小组里的帖子。它们既具备参考价值,也有热闹可看——因意见分歧而引发的口水仗每天都在上演。
其实,再淡定的读书人也有“晒”的心理,想被人看见我在读什么、读过多少、读后感为何……最近,团市委、新闻出版局启动,生活周刊、腾讯大申网、腾讯微博等媒体官方支持,西十区全程合作的“晒晒枕边书”活动,受到了热情回应。网友们在微博上分享枕边书的阅读体会和感悟,参与人数逾8万、上传照片600余张,形成了一场“社交阅读”式的嘉年华。
阅读也是社交,而且你会更想找人倾诉、分享……
既然阅读具有私密性,“社交阅读”又缘何会大获成功呢?
实际上,读书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封闭。美国学者艾伦·雅各布斯在《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中指出,读书就意味着向社交迈出第一步。“很多人在阅读时都会建立起深远的关联:书中人物会深深吸引我们,把他们想象成朋友、恋人或仇敌;我们也会想就角色、段落、情节或观点等和作者交流。”
不过,传统阅读方式较限制了交流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关键还有,这种交流是不对称的:你了解这本书的很多方面,了解它的特点,也了解它的作者,可它们并没有了解你的任何信息。”因此,你会感到孤独,想找人倾诉。“读书会的兴起是大好事。”西十区创始人李明伟说。他长期从事文化产业,也密切关注沪上读书会。他认为,现代社会太功利,缺乏书籍的滋润,人的内心都沙漠化了。“沙漠是粗粝的干燥的,没有鲜活,只有疼痛。”表现到人际交往上,就是目的性太强,以利益为导向。“阅读社交”则不同,是一群有相近阅读爱好的人相聚,形成的不仅仅是通常所理解的社交,更有思想的碰撞,“是一种思想启蒙,对文化对人心都有推动作用。”
网络的兴起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Kindle阅读器的分享功能,使你能给书中的段落配上简评,发送到微博。如果不满足于140字的浅交流,也可以去Goodreads、豆瓣等社交阅读网站,看评论,整理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回应,或干脆写篇书评。雅各布斯认为这时间“花得很值”,而且是一种深度社交,“深思熟虑后的表达有助于你理解一本书,也会对被评论者甚至原作者都有益处。”
“阅读社交”是一群有相近阅读爱好的人相聚,形成的不仅仅是通常所理解的社交,更有思想的碰撞,是一种思想启蒙,对文化对人心都有推动作用。
读书会,改变阅读体验,拒绝做“最愚蠢一代”……
说到这儿,似乎网络才是最适合“社交阅读”的平台。它的开放性、便捷性,SNS的强大号召力,使社交与阅读相得益彰。但有一个问题被掩盖了:无论是Goodreads抑或是豆瓣,从来不缺少纸质书的忠实拥趸。这理所当然,因为据《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3)》,65%的受访者仍然认为纸质阅读效果最佳,数字阅读易疲倦。
换言之,人们习惯于先读纸质书,再上线分享和评论。这是一种线上线下的融合吗?是,又不全是。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揭示:电子邮件发明了,商务旅行显著增加;视频发明了,现实中的聚会显著增加;网络分享风靡了,咖啡馆的生意显著增加;电子阅读兴盛了,线下读书会显著增加……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面对面交流有着永远无法被替代的功能和魅力,而网络降低了社交成本、扩大了社交半径,让兴趣相投的人更容易找到彼此。
具体到线下读书会,比起网络分享它有哪些优势呢?雅各布斯的观察是:参加读书会,能从多方面改变阅读体验。“跟其他读者交流,会极大地提升我们的判断力,教会我们不要太快轻视或放弃一本书。别人的意见,也会促使我们重新评价读过的书,改变单独阅读、自个儿理解的状态。这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大意外收获或许应该是:拒绝浅薄。美国学者马克·鲍尔莱因认为,数字阅读降低了人们的注意力,使思考碎片化,一切依赖网络,从而催生出“最愚蠢一代”。但大家一起读书,互通有无、互相激发,能缓解和消除彼此的无知。
读书会复兴,有共同爱好的人汇聚在一起……
读书会一度被网络打击得溃不成军,其典型就是贝塔斯曼书友会。德国媒体巨头贝塔斯曼于1995年进入中国,它引进的书友会模式,刷新了人们的视野——会员卡、会员册、8折优惠、邮购、书友活动、购书小礼品等,曾令70后、80后着迷。2001年发展至顶峰,拥有150万会员,年销售额逾1.5亿元人民币。
随着网络购书的兴起,贝塔斯曼模式迅速衰落。2008年,贝塔斯曼关闭18座城市的36家门店,宣布书友会停止运营。读书俱乐部、书友会、读书会连同纸质阅读,似乎都走进了死胡同。
然而近几年,读书会又火了:几乎每个区图书馆都有读书会,民间的也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其中,既有校友(包括大学校园、商学院校友等)组织的,也有走到一起的白领、公务员、律师等,而8月18日由团市委主办在思南公馆举行的读书会也将迎来众多爱书者的参与。读书会也不单纯是读书,更向社交的各个层面拓展——“人以群分”,聚在一起读书的人有共同爱好,这为进一步社交提供了基础。
当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已慢慢融为一体,阅读有了新面貌。
阅读,首先是一个人的事,因为一个人的书房、书架以及阅读时顺手做的标注、评语,会体现出其生活品位、人生情趣。其中颇有些,是我们所不愿意泄露的。于是很多人小心地避开别人的视线,静静读书,看护自己的阅读世界不受外来侵扰。李敖称此为“孤独的愉悦”。
但读书又不只是一个人的事。前不久落幕的香港书展,逾百万读者入场,人气爆棚。8月14日开幕的上海书展,借着“十周年效应”,也会有大量读者参与。
在这个网络购书日益便捷、电子阅读迅速发展的时代,居然还有那么多人热衷于“轧闹猛”。
其实,吸引人的除了纸质书的恒久魅力,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本届上海书展为例,各类阅读文化活动超过600场,有超过900位中外名人、嘉宾作者出席,使书展成为了一场“阅读嘉年华”。读书不再局限于课堂,也不再是关起门来享受孤独,而形成为一种社交、一类圈子。这社交圈里有书迷、有老友,亦有萍水相逢的新面孔。对普通人而言,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现时代的主旋律并非都市人还需不需要读书,而是,为什么要一群人一起读书,我们又选择和谁一起读书?
社交是都市人的需求,阅读是社交利器,当两者结合……
阅读和社交经常被看作是相对立的,特别是深阅读。确实,阅读要求保持注意力,认真思考,是静态的。社交正相反,强调你来我往、随机应变,非常动态。
但两者真的像表面上那样水火不容吗?
StumbleUpon,从浏览器插件起步,发展成史上最成功的社交网站之一,曾占据美国社交媒体流量的半壁江山,被称为“时间杀手”。它的模式很简单:用户每点击一下Stumble,就会随机弹出一个新网页,可选“喜欢”或“不喜欢”。如果表示喜欢,你就能看到有谁同样关注了该网页、网页的创建者是谁?关注他,就能知道他喜欢的网页。Stumble还会推算用户的兴趣以推荐小组,有助于其“找到组织”。
有别于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Stumble用户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作为社交基础。而发现这种基础的方式是:阅读,阅读某人喜好的网页、文章、观点等——没错,和我们转发、评论微博道理是一样的;许多微刊、微群也是如此建立起来的。
读书人也爱“晒”,想被人看见读什么、读后感……
阅读不仅仅是社交工具,阅读者本身也有社交需求。
比起Stumble,Goodreads更专注。该社交阅读网站于2006年底由一名软件工程师创立,其形式为:用户可自由创建书目和读书清单,你读过多少书、正在读哪些书、想读哪些书一目了然;你还能创建个人读书推荐群组和讨论组,与同好互动。2011年Goodreads拥有500万用户,至2012年中竟然翻倍,突破1000万。网站上被添加的书籍条目近3亿本。
说到这儿,国内的文艺青年立刻会想起某本土网站——豆瓣。豆瓣创立于2005年3月,比Goodreads还要早,模式却异曲同工。通过豆瓣,你可以寻觅喜欢的书籍、音乐、电影等,由于有7000万用户,主流图书基本囊括,冷门书也不少。用户们还组织了各式各样的线上读书会、书友会、小站,且细分到具体某位作家、某本书。
当然,“找到”不是终极目的。重要的是一本书底下的评分、书评和摘录,小组里的帖子。它们既具备参考价值,也有热闹可看——因意见分歧而引发的口水仗每天都在上演。
其实,再淡定的读书人也有“晒”的心理,想被人看见我在读什么、读过多少、读后感为何……最近,团市委、新闻出版局启动,生活周刊、腾讯大申网、腾讯微博等媒体官方支持,西十区全程合作的“晒晒枕边书”活动,受到了热情回应。网友们在微博上分享枕边书的阅读体会和感悟,参与人数逾8万、上传照片600余张,形成了一场“社交阅读”式的嘉年华。
阅读也是社交,而且你会更想找人倾诉、分享……
既然阅读具有私密性,“社交阅读”又缘何会大获成功呢?
实际上,读书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封闭。美国学者艾伦·雅各布斯在《消遣时代的阅读乐趣》中指出,读书就意味着向社交迈出第一步。“很多人在阅读时都会建立起深远的关联:书中人物会深深吸引我们,把他们想象成朋友、恋人或仇敌;我们也会想就角色、段落、情节或观点等和作者交流。”
不过,传统阅读方式较限制了交流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关键还有,这种交流是不对称的:你了解这本书的很多方面,了解它的特点,也了解它的作者,可它们并没有了解你的任何信息。”因此,你会感到孤独,想找人倾诉。“读书会的兴起是大好事。”西十区创始人李明伟说。他长期从事文化产业,也密切关注沪上读书会。他认为,现代社会太功利,缺乏书籍的滋润,人的内心都沙漠化了。“沙漠是粗粝的干燥的,没有鲜活,只有疼痛。”表现到人际交往上,就是目的性太强,以利益为导向。“阅读社交”则不同,是一群有相近阅读爱好的人相聚,形成的不仅仅是通常所理解的社交,更有思想的碰撞,“是一种思想启蒙,对文化对人心都有推动作用。”
网络的兴起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Kindle阅读器的分享功能,使你能给书中的段落配上简评,发送到微博。如果不满足于140字的浅交流,也可以去Goodreads、豆瓣等社交阅读网站,看评论,整理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回应,或干脆写篇书评。雅各布斯认为这时间“花得很值”,而且是一种深度社交,“深思熟虑后的表达有助于你理解一本书,也会对被评论者甚至原作者都有益处。”
“阅读社交”是一群有相近阅读爱好的人相聚,形成的不仅仅是通常所理解的社交,更有思想的碰撞,是一种思想启蒙,对文化对人心都有推动作用。
读书会,改变阅读体验,拒绝做“最愚蠢一代”……
说到这儿,似乎网络才是最适合“社交阅读”的平台。它的开放性、便捷性,SNS的强大号召力,使社交与阅读相得益彰。但有一个问题被掩盖了:无论是Goodreads抑或是豆瓣,从来不缺少纸质书的忠实拥趸。这理所当然,因为据《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13)》,65%的受访者仍然认为纸质阅读效果最佳,数字阅读易疲倦。
换言之,人们习惯于先读纸质书,再上线分享和评论。这是一种线上线下的融合吗?是,又不全是。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揭示:电子邮件发明了,商务旅行显著增加;视频发明了,现实中的聚会显著增加;网络分享风靡了,咖啡馆的生意显著增加;电子阅读兴盛了,线下读书会显著增加……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面对面交流有着永远无法被替代的功能和魅力,而网络降低了社交成本、扩大了社交半径,让兴趣相投的人更容易找到彼此。
具体到线下读书会,比起网络分享它有哪些优势呢?雅各布斯的观察是:参加读书会,能从多方面改变阅读体验。“跟其他读者交流,会极大地提升我们的判断力,教会我们不要太快轻视或放弃一本书。别人的意见,也会促使我们重新评价读过的书,改变单独阅读、自个儿理解的状态。这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大意外收获或许应该是:拒绝浅薄。美国学者马克·鲍尔莱因认为,数字阅读降低了人们的注意力,使思考碎片化,一切依赖网络,从而催生出“最愚蠢一代”。但大家一起读书,互通有无、互相激发,能缓解和消除彼此的无知。
读书会复兴,有共同爱好的人汇聚在一起……
读书会一度被网络打击得溃不成军,其典型就是贝塔斯曼书友会。德国媒体巨头贝塔斯曼于1995年进入中国,它引进的书友会模式,刷新了人们的视野——会员卡、会员册、8折优惠、邮购、书友活动、购书小礼品等,曾令70后、80后着迷。2001年发展至顶峰,拥有150万会员,年销售额逾1.5亿元人民币。
随着网络购书的兴起,贝塔斯曼模式迅速衰落。2008年,贝塔斯曼关闭18座城市的36家门店,宣布书友会停止运营。读书俱乐部、书友会、读书会连同纸质阅读,似乎都走进了死胡同。
然而近几年,读书会又火了:几乎每个区图书馆都有读书会,民间的也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其中,既有校友(包括大学校园、商学院校友等)组织的,也有走到一起的白领、公务员、律师等,而8月18日由团市委主办在思南公馆举行的读书会也将迎来众多爱书者的参与。读书会也不单纯是读书,更向社交的各个层面拓展——“人以群分”,聚在一起读书的人有共同爱好,这为进一步社交提供了基础。
当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已慢慢融为一体,阅读有了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