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焦点博文 >> 正文
一位党员激情燃烧的一生
2011-2-14 12:41:24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夜未央,戚店村的村民不约而同地来到村头广场集合,一起向殡仪馆走去。与村边麦田里寒冷晶莹的露珠相对应的,是村民们眼中滚烫浑浊的泪水,那是对秦永远先生离去的不舍,那是送他最后一程的难以诉说的深情……
  
  遥想送秦永远先生那一天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当我终于可以面对他离去的事实,可以静下来为他写点什么的时候,才发现时间已经过去近半年之久。然而戚店村的建设并未因他的离去而终止,他的妻子依然在为完成丈夫的心愿而奔波忙碌着,他的朋友和花园乡的干部们为村里的发展继续出谋划策,贡献力量。他们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秦永远先生的遗愿,更是从他身上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榜样的力量,一种生命最华丽的自我燃烧——奉献!
  
  在黄河南岸,民权县花园乡东南部有个住着数百户人家的小村庄——戚店村。1946年2月秦永远先生就诞生在这里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秦树声对他从小严格要求,并将中国优秀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秦永远先生受家庭熏陶,从小就立下了报国为民的远大志向,并造就了他忠孝义信等中国传统优秀品格。
  
  秦永远先生自幼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坚定的信念。他的少年时期,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他上小学时,为救饿昏在课堂上的同学,冒险去县委大院偷南瓜,被发现后,他面对县委书记金平远毫无惧色:“你身为我们的父母官,我们跟着你挨饿,不偷你的偷谁的?”他的质问震撼了金平远书记,不但没处分他,金书记还准备让他做自己的通讯员,秦永远先生谢绝了一般人梦想得到的工作,毅然走上了继续求学之路。
  
  自幼胆识过人的秦永远先生,加之“艺高人胆大”,高中勤工俭学时帮助同学们度过了很多险关。有次,他和同学们拉一车鲜西瓜到城里,途中天色已晚,于是找到一家旅店住下。店主看到这车好西瓜,当即表示全部买下,瓜钱抵消住宿费,多退少补。按当时商量的价格,除掉店钱还应退给一笔可观的瓜钱。不料,第二天结账时,店主说他们住的是好房间,瓜钱还不够支付房费。
  
  不谙世事的学生们哪里遇到过这等不讲理之人?他们气愤的和店主理论。
  
  这时,从里面走出一个大汉:“老子是沧州好汉!想要瓜钱,打我这儿过去!”
  
  同学们吓得不知所措,有人建议赶快离开。
  
  “我看你是沧州人渣!”秦永远先生这时正在门外一条小凳子上坐着,看到这一幕,他仍然端坐不动,怒吼一句撼人心魄。
  
  那大汉看到凳子上坐着的是个小个子,轻蔑一笑。还没等秦永远先生起身,已纵身跃到他面前,一个黑虎掏心直指心脏。这招狠毒,可虚可实。防不到即为实,防住了接着就是一个穿心肘。随着秦永远先生左手的一个格挡,他一个箭步来到大汉身后,右腿断后,腰部转动,右臂发力,大汉哎呦一声,轰然倒地。
  
  店主见财生恶,知错能改,亦非十恶不赦之人。瓜钱如数奉还之后,秦永远先生一行也未深究。
  
  1965年9月,秦永远先生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实现了去首都学习的夙愿。在这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里,秦永远先生除了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外,他热爱的中国武术也得到的很好的发展。大学期间,秦永远先生曾在北京西城区摔跤比赛中夺冠;他的少林靠山凳在香港拿了金奖;他的少林子午棍等得到北京体委的一致好评。秦永远先生在武术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十七世陈式太极拳嫡宗传人陈照丕的认可,后来在他的介绍下转到陈兆奎门下学习,之后又师承寿云和尚等八位名师,深得各门派精华。他精通陈式太极拳、少林拳等,亦擅长刀枪棍等器械。
  
  秦永远先生把自己的绝学无偿奉献给有志气的青年,并以武术为媒介,坚定他们的意志,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成为国家的栋梁。赵亿、赵军、赵瑞、张哲、张英海在他的指导下先后考上了湖南大学、天津民航学院、浙江大学、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和河南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商丘市老年人太极拳协会会长张云霞多次登门学艺,并将陈式太极拳推广到整个豫东。国际太极拳冠军王二平曾得到过他的指导,王成名后签名赠书——“送给:秦永远先生健身强体之太极拳”,以示感恩。
  
  大学期间,秦永远先生凭借着自己在武术方面的造诣,担任武术指导,每个月有40多元的报酬。这在当时也算是不小的数目。但在衣食不足的艰苦条件下,他并未囿于自我满足的小世界,而是带领同学们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救助许多经济困难的同学度过难关,顺利完成学业。
  
  大学毕业后,秦永远先生与妻子一起来到湖南发展。他们唯一的财产就是妻子带的嫁妆,用旧家具改造了一个木箱。作为农民子弟的二人白手起家,相扶相持努力打拼,他们相濡以沫几十年,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秦永远先生曾在妻子远去常德时写下《送君》一首:
  
  夫妇进膳同下楼,
  
  欲借美酒断离愁。
  
  席间倍感路难行,
  
  眼泪如雨杯中流。
  
  低眉自知身无钱,
  
  送君常德迫回头。
  
  贤妻休怪愚夫薄,
  
  腾达之日厚相酬。
  
  1970年8月秦永远先生被分配到湖南省郴州地区东江水泥厂当技术员,他靠兢兢业业的工作,踏踏实实的做人和自己的聪明才智,攻克技术难关,解决生产难题,赢得了崇高的威信,先后被提拔为技术科副科长、科长、副厂长、厂长等职务。
  
  1986年,湖南建材事业处于腾飞发展的年代,急需相关人才。秦永远先生作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全面人才,被上级组织看中,把他调入湖南省建材工业局工作。11月,秦永远先生被提拔为湖南省建材工业局生产处处长、湖南省建筑材料公司经理。在任生产处长6年的时间里,他为推动行业的发展,几乎跑遍了湖南大大小小的建材企业,开展调研、指导生产,为基层、企业办实事解难事。
  
  1994年2月秦永远先生任湖南省建材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1997年8月任湖南省建材集团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湖南省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正厅级)。
  
  在直属企业湖南雪峰集团严重不稳定的危急时刻,他服从省委安排,亲自担任企业董事长,置身一线,迅速平息了事态,恢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在行办机构改革过程中,他坚持以人为本、有情操作,使机构改革平稳过渡,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为改善机关办公条件,他努力盘活存量资产,在长沙东塘建起了一座18层2万平方米的湖南建材大厦;为搞好老同志服务工作,他在行办机关率先提出当好“孝子”的理念,认真落实老同志的两项待遇,做老同志的贴心人。
  
  他一生倾注到建材行业,为湖南省建材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为全国建材行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了先进经验。2006年他荣退后,中国建材集团还聘请他到北京做首席顾问。
  
  秦永远先生一生求索,又情系桑梓,作为一名长期在外地工作的游子,能够为家乡作贡献是他多年来的夙愿。退休前,他就着手考虑戚店村发展规划,并亲自撰写《戚店蓝图》和《争创文明戚店村——(2005—2007)规划》。2006年10月荣退后,他谢绝了许多单位和大集团公司的高薪聘请,不恋繁华都市的优越生活,毅然回乡定居,并担起了村里的关工委主任一职。
  
  “不穿皮鞋,不打领带,不穿西装,不改乡音”是秦永远先生一生坚持的原则,也是其简朴风格,不忘故乡的最真实写照。他曾自诩“村民”,不忘本分,并通过板胡这个媒介与戚店村的老年人们交流谈心,为村发展谋求好的建议。在县关工委的帮助下,他积极联系动员戚店村赋闲在家的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老专家等五老人员,组成了戚店村关工委,搭建了为全村群众服务的平台。
  
  戚店村教育教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孩子贪玩,学习兴趣不浓。他深知孩子是国家的未来,针对这种情况,他组建了青少年武术队,利用自身所长,亲自担任教练员,教孩子们学习武术,培养他们对武术的浓厚兴趣。孩子们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练习武术。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而且以武术为载体拉近了关工委五老人员与孩子们的距离,孩子们学习武术的同时,老师给他们传授知识与技能,讲解德育课程,开展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学习的兴趣。他还经常走进课堂,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通过言传身教,教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做事,怎么处世,以德育为载体在孩子年幼心灵深处种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孩子们勤劳、善良、质朴、正直的良好品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村内小学没有音乐教师,他就动员爱人也走向三尺讲台,为孩子们上音乐课,教孩子们学习乐理知识,培养他们音乐欣赏能力,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全面发展。正如村里的一个孩子所说:“如果没有秦爷爷教我们武术和音乐,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懂”。
  
  2005年,戚店村的基础设施相当落后,村外不通柏油路,村内也没有水泥路,村头桥梁将要断行,道路坑凹不平,车辆难行。小商小贩不来戚店村,村民购买砖瓦、沙子、水泥等重载物品,商家要加钱,一遇阴雨天气,有的甚至加钱也不给送。村民的粮食、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也不能及时运出去,严重影响了戚店村的经济发展。秦永远先生动员儿子、女儿、堂兄等亲属,筹集资金13万元,修通了通向外面世界的1.8公里柏油路。为了修通村头断桥,他又拿出了5万元积蓄,购置水泥、砖、桥板等建筑材料,在村民的齐心协力下桥也顺利完工。
  
  2006年,为了改善村内道路,他再次寻找项目,争取上级支持,募集资金12万元,带领村干部、关工委老同志,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发动群众出工、出力,为村内道路建设清除路障,垫路基,提供良好的施工环境,全力投入到改善通行条件中来。很快,村内通上了笔直、平坦、顺畅的水泥路。至此,戚店村的交通条件得到彻底改善,村民告别了道路难行的历史。全体村民欢欣鼓舞,喜不自胜,奔走相告。
  
  农忙季节,村里的年轻人少了,收种又成了一个大问题。2007年麦收时,秦永远先生自费8万多元,买了一部大型收割机送给村里,免费为困难户收麦,解决了外出青年的后顾之忧。
  
  通过调查研究,他发现种植养殖是最适合村情的项目。为造福乡亲,他先后引进了波尔山羊、黄羊和优良品种猪,分发到各户养殖,并动员大学同学徐班长来村里办起了种羊种猪场,免费为全村群众养殖的猪羊提供配种。为了发展村里的种植业,他请教农业专家,四处考察,引进了绿化苗木,新特果树等经济作物,改变了全村的种植结构。为了改变村里的面貌和环境,他引进了全国最先进的沼气技术,自费购买了建造模具(村里建好后无偿捐献给乡里),在全村建造沼气,成为民权第一个建立沼气的村庄,使全村的厕所、用水、照明、厨房、家庭养殖得到了根本改变。为此,商丘市在该村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
  
  发展文化事业,用先进的文化影响人民,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农村文化建设重点。2006年,秦永远先生利用村头废弃的坑塘,带领群众每天出工60余人次,经过50多天的时间,建起了戚店村第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在以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在广场先后配置了乒乓球案、篮球架,设置了一些公益、公共设施。还在近处的河岸种上垂柳,在广场周围栽上玉兰、银杏、柿树等乡村树种,加强了广场、乡镇的绿化。至此,全村群众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场所,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他还购买了60余面盘鼓和腰鼓,组建了戚店村梦蝶盘鼓队,并从商丘聘请老师教群众学习鼓艺。平时,农闲时间、茶余饭后,群众练习鼓艺,锻炼身体。每当村中有婚丧喜庆事宜,免费为群众提供服务,活跃气氛。这样不仅节省了村民办理红白事宜的费用,而且有效遏止了村民大操大办,大搞腐朽丧葬的恶风恶习。文艺团队的组建、文化场所设施的配备,满足了村民的文化需求,有效遏制了打麻将、玩扑克、酗酒、赌博、打架等不良风气,促进了农村文明新风尚,新气象的形成,成为戚店村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亮点。
  
  “百善孝为先。”秦永远先生以身作则,回乡侍奉九十多岁的老母亲,这也是他回乡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说:“在工作岗位上,我为国尽了忠,但没有尽到孝,退休后一定要补回来”。他还写下了“来日可追忠孝全,堪笑关羽不丈夫”的壮怀诗句。他帮助村里制定了“移风易俗,乡规民约”,年年评选“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活动。
  
  他倡导全村九姓一家亲,邻里和睦相处,一家有难全村帮忙。他带头帮困济贫,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一部分资助数名贫困生走进了大学殿堂。在他病重弥留之际,还一直惦念着贫困生入学和生活问题,并留下遗嘱要将中国建材集团聘请他担任首席顾问的酬金全部拿出来用于救济贫困生。
  
  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村容村貌和民风焕然一新。感动了乡亲,自发为他立下了《功德碑》:
  
  秦公永远,生于戚店。
  
  学成报国,功绩卓然。
  
  荣退还乡,情满故园。
  
  农民赤子,忠厚相传。
  
  建桥筑路,改宅造田。
  
  规划新村,除弊兴善。
  
  扶贫济困,敬母孝贤。
  
  淡泊名利,体察民艰。
  
  构建和谐,丹心可鉴。
  
  惠泽乡里,世代为范。
  
  民权县县委授予秦永远先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聘任他为县关工委名誉主任。县委以《老骥伏枥,造福桑梓》为题,宣传了他回乡为家乡谋福祉的先进事迹。
  
  他的博大胸怀正像他在笔记中写的:
  
  老牛自知夕阳短,
  
  不用扬鞭自奋蹄。
  
  老骥伏枥志千里,
  
  仁者暮年壮不已。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亲手创造的新农村景象正像他亲自撰写的对联:
  
  文化乐园吹拉弹唱豪情满怀歌盛世
  
  精神天堂琴棋书画壮志凝笔写春秋
  
  2010年9月11日下午3时许,在民权县人民医院,备受间质性肺炎和癌症双重折磨的秦永远先生去世了。
  
  他生命最后那段时光是常人难以忍受和想象的,肺部几乎丧失了所有功能,血液发黑,癌细胞扩散周身,然而直到最后时刻他都没有呻吟一声,没让医生打一针麻醉剂,没吃一片止疼药。疼痛难忍的时候,他双拳紧握,牙关紧咬,或是用手掌一直搓揉自己的胸口。在一旁照顾他的姐姐问他最痛苦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他只淡淡说了四个字:“千刀万剐”。照顾他的医护人员和亲友们都为之动容,惊叹眼前这位被病痛折磨不堪的老人精神竟如此之刚强。
  
  然而,当看望他的亲友谈及母亲这个话题时,他意识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九十多岁的老母亲将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用手轻掩面部,悄然落泪。
  
  为他送行那天,上至省市县领导,下至普通百姓,近千人的队伍将整个殡仪馆挤得满满的,人们胸带白花,痛哭失声,向这位可敬的老人做最后告别。当他儿子秦晓光哭诉道:“您一生只为别人着想,唯独没有想过您自己;您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财产,却教诲了我们怎样做人。您是天下最好的父亲,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儿子!”
  
  65岁的秦老就这样走了。一个冰冷的木盒,装裹了他一生的传奇与辛劳;一抔家乡土,掩盖了他一世的炽热与深情。依他生前所愿,他最终安详地躺在故乡的土地上,陪伴他的是那条通往外界的柏油路,和不远处戚店文化广场上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