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似水话春节
2011-2-12 10:49:06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生命的小溪带着我穿越春夏秋冬,在姹紫嫣红中陶醉,在冰封雪舞中祈盼,溪流潺潺,水花朵朵,逝者如斯,不经意之间,这条无言流淌的小溪已进入霞彩满天的黄昏,回忆这似水的流年,那给我无数个温馨,欢乐的春节,她那渐行渐远,周而复始的身影曾多少次在梦中萦回,诚所谓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春异同。
记忆中,儿时的春节是在无忧无虑的童真中度过的。
五十年代的新中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是一段特别值得留恋的岁月。随着抗美援朝的胜利,在尧天舜日的映照下,那年的春节印象最深。
那个大年三十晚上,小院内的家家户户都点燃了红蜡烛,在摇曳的烛光里,红春联,红灶火,红脸膛相映生辉,几乎每家人都在热气腾腾的灶房里忙活着。年夜饭早已准备好了,这简单的几个肉菜却耗费了家中几多积蓄,这一盘红亮亮的香肠是母亲在冬月间买回薄如蝉翼的猪小肠,和鲜红的精瘦肉,在家里的案板上细切碎剁,在铁和肉的碰撞声中,将其捣成红艳艳的肉泥装进猪小肠内制作而成的;而放在旁边的腊肉,那金黄色的肉皮,浅黄色的肥膘,和镶嵌在肥膘上黄褐色的瘦肉,也是母亲在市场和肉贩几经讨价还价买回家中,将其分割成小长条,放进一瓮敞口陶罐,加入热炒的盐巴和花椒,将其拌匀,其间还要经过若干次搅拌,以使其盐味均匀,待在陶罐内腌制一个礼拜后,才取出挂晒,风干,才有了今天这一盘黄灿灿的腊肉;而这条斤把重的鲤鱼,也是母亲在今天早上天刚朦朦亮时,在西河边的打渔船上买回的鲜货;最后就是一盘韭菜拌豆腐干;就为了这四样菜,母亲从冬月忙到今天,可难为了这个内当家。
眼下,她还在不停的忙活着,主要是为了我,为了我在其后一会儿与同院小伙伴的玩耍中有互相交流的小食品。对于饭桌上的腊肉和香肠我已索然无味,因为母亲在下午切制腊肉和香肠的过程中,我已在案板上随意取食,小小的肚子已膨胀成一个小坛子,胃子里那种油花花的感觉已涌到喉咙口,对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油荤已没有了兴趣,我更关注的是,一会儿与小伙伴玩耍时,我向他们显摆的是什么香嘴的小食品。
此时,我在灶下烧火,铁锅里是厚厚一层银白色的河沙,一粒粒白胖胖的花生,一片片红如玛瑙的红薯被沙粒覆盖着,包裹着,用它们聚集起的滚烫热度烘烤着花生和红薯片。我知道,这些红薯片也是母亲在腊月间就把红薯在锅里蒸熟,然后把它切成巴掌大的片子,一片一片地摊放在足有一张双人床大小的竹篾芭上,让它风吹日晒霜扎,一个月的时光后,这些熟红薯片就成了色如玛瑙的干红薯片子。此时的这些干红薯片子已能食用,放进嘴里甜如饴糖,但是很筋道,绵绵的,不易嚼烂,今天用滚烫的沙粒来烘炒它,是使它酥脆,更加香甜,入口既能化渣。
这不,两个小衣兜里已装满了热乎乎的红薯片和炒花生,急步来到小院门口的马路边,三娃子正带着四妹子在吃炒胡豆,四妹子扯着哥哥的衣兜不放,要吃他兜里的炒豌豆,三娃子紧紧捂住衣兜,就是不给妹妹吃,我见状即掏出红薯片,扔进嘴里,故意嚼得咯怦咯怦响,
四妹子立即被我嘴里的响动所吸引,白胖的小手塞进嘴里,憨痴痴地望着我,我递给她一片还带着热气的炒红薯,她奶声奶气地叫了我一声哥哥,并瘪嘴向哥哥说道,不跟你耍了;三娃子看见妹妹手里的红薯片,立即向我靠拢,伸手掏我的衣兜,我则讨价还价,要他用炒胡豆炒豌豆来换;正在我俩争执于用几粒碗胡豆换一片红薯时,王家大毛子来了,这个高我们一头的娃儿王来了,他手里拿着一根筷子粗细的黄草纸捻子,那捻子顶端燃烧的暗红色告知我们,他是来燃放鞭炮的,我和三娃子马上停止了讨价还价,围在他身边,要他放鞭炮,谁知他却居高临下的盯着我们的衣兜,要我们给他进贡,把炒红薯片和碗胡豆拿给他吃,才给我们放鞭炮;于是乎,在我们向他倾囊进贡后,他熟练地将纸捻子顶端那一星暗红吹成一豆黄亮后,在一阵噼噼啪啪的爆裂声中,看着眼前飞舞的纸屑,闻着虽然刺鼻,但又有缕缕透人心脾香气的硝烟,我们嚼着酥脆的碗胡豆,香甜的红薯片,迎来了子夜的大年初一。
童年的春节真个是童心勃发,无忧无虑,欢乐无限。
进入六十年代初,少年已识愁滋味,奔波劳碌筹年货。
腊月初就接到姐姐的来信,已历三载未归家的他们要回家过年了。真难为了他们,整整三年时间在云南修铁路,娘盼女,女想娘,整整三年时间啊,今年终于可以回家团聚了。适逢天灾人祸的困难时期,一切副食品都要凭票计划供应,母亲积攒了三个月的肉票还买不到十斤肉,望着躺卧在面盆底部那有数的几条白花花的肥膘肉,母亲心里泛起了愁思,虽然这点肉能够支撑短短三天春节的开销,但女儿女婿节后重回工地时,总不能让他们空手而返吧。恰在此时,乡下亲戚来家走动,告知了他们那里一些农民急需粮食来交换他们自己养殖家禽的消息,并一再叮呤,如果母亲要来交换,必须在夜晚,因为当地供销社在各个路口把守,只能由他们收购。所以,就必须在夜间来进行这类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
这天晚饭后,母亲带着我出发了,她挎着一只背篼,里面装着一口袋大米,我则背着一袋面粉,向距绵阳城三十里外的丰谷镇进发。时逢严冬,半弯上弦月冷冷地俯视着我们这两娘母,我们沿着冻得发硬的马路,忍受着脚底硌得生痛的碎石,在茫茫夜色中前行。还好,今晚上没有割脸的白毛风,不至于冻得手脚僵硬,但从南山寺坡道下来时,我已是全身大汗淋漓,再看母亲,也不时捞起上衣前襟揩拭着额头上的汗水。常言道,长工无力汉,行至距塘汛镇还有一箭之地时,我背上的面粉袋犹如一坨铅块,又沉又重,使我向前迈动的脚步艰难起来;再看看母亲,她的步伐也沉重起来了。于是,我们娘儿俩就在路旁一块毛条石上暂作歇息,谁知刚坐下一会儿,全身的热汗迅速凝结成一颗颗冰冷的水珠,并在片刻间蔓延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给人以透心凉的感觉,于是,我们只好又起身向那个希望的地方赶去。
好不容易看到那一豆希望的煤油灯光,在倾其所有的粮食,交换了一块五斤多重的猪肉,和两只公鸡后,憨厚的主人家又给我们熬了一锅红薯稀饭,带着满身贮存的热量,我们往回走,终于在鸡叫三遍时,我们顶着一头白扑扑的严霜满载而归,结束了这次三九严寒的年货采购之行。
在大年三十的年夜饭上,当姐夫撕扯着那腌制得如胭脂一般红亮的鸡巴腿时,姐姐禁不住责备道,你让妈尝一点嘛,这是他们两娘母深更半夜从丰谷井弄回来的;姐夫见状,立即停止了咀嚼,满怀歉意地将鸡巴腿挑到母亲面前,母亲连忙用怜爱的眼光注视着姐姐,还有,我还腌了一只,你们走的时候带起走。
这顿年夜饭虽然丰盛,却有那么一丝惆怅,苦涩,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还好,姐姐这次回家带来了他们新买的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知娘莫如女,姐姐知道母亲爱听川剧,将其调到四川台的频道,那咚秋转咚秋转的川剧锣鼓,那旦角的娇声吟唱立即在屋里回荡,并冲破窗户,吸引着小院内的其它几个母亲的老姐妹,但见她们端着炒花生,红薯片,抓着水果糖,挤进我们这窄小的斗室,听着这话匣子里悠扬的川剧,如痴如醉的沉浸于其中,精神上的陶醉使他们忘却了暂时的贫乏,浓浓的年味寄托着她们对新春的祈盼。
七十年代的春节适逢正在农村接受“再教育”,那短暂的返城回家,与同在他乡的同学聚会,谈人生,话艰辛,几多惆怅,几多迷茫,真个是耕躬垄亩盼春光,春风迟迟衰草黄。
记得这个年三十晚上,我们这三个被打入另册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是在人民公园解放碑下度过的。
小眼镜在家里拿了一瓶酒,外带黄油纸包裹的两只卤猪脚;大刘则带了一张报纸裹起切好的腊肉;我则掏出塑料袋里的卤猪肝;就着解放碑旁昏黄的路灯,我们摊开了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荤腥,仿效水浒里的绿林英雄,大碗酒大块肉地干了起来。只不过,我们喝酒是轮流对着酒瓶喝,吃肉则用手抓,与那些书面上的绿林好汉相比,倒也有几分洒脱。
小眼镜接过大刘递过的酒瓶,习惯地用手在瓶口楷了一下,一口酒下肚,随即从口中呼出丝丝冷气,冷冷地说道,妈那个×,老子代课教师的勾子还没有坐热,就交给书记的侄女子把位子抢了,过了年回去又要担粪桶了!
大刘则蠕动着塞满荤腥的两腮,接过小眼镜的酒瓶,狠狠地吹了一口,以教训的口吻回应道,你娃脑壳就是不开窍,跟到在学校头解几何题样,明明那种解法不得行,你非要撞到南墙才回头,你不晓得跟你们哪个书记拉下关系啊;你看我,我现在在大队打米房做活路,晴天不得晒太阳,雨天不得打湿衣裳,就在于我经常帮队长做一下他的自留地,有时候在河头摸两条鱼,请他喝一杯酒,他给我挣全劳力的工分,还说下一批招工就推荐我;说完,得意的又吹了一大口酒。
小眼镜从大刘手里抢过酒瓶,冷冷地回应了一句,头次当兵你那门没有走成嘛?
因为父亲还在学习班交代问题,当兵没走成,成了大刘一辈子的痛。大刘顿时像霜打了奄丝瓜,脑袋低垂,了无生气。
这瓶使人燃烧的酒精没有激活我们青春的血液,反而使我们如置身冰窖,寒气袭人。
小眼镜于绝望中说出的话我自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文化大革命耽误了我们几年,下乡又是几年,都二十好几的人了,每个月还要在家里拿零用钱,好久才得出头啊!
夜色越来越浓,寒气越来越重,公园外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与我们沉重的心情形成极大的反差,希望的路啊,你到底在何方?
终于否极泰来,飞雪迎春,共和国命运的转机也使我们的人生之路曙光乍现,生命的小溪又融入到波光潋滟的江河湖海,为这艘巨舰推波助澜,扬帆远航。
时下的春节已无物资匮乏之虞,有的是春节前那势如狂飙的消费潮,餐厅饭馆,商场超市,各出奇招,要把你兜里的银子洗刷得一干二净,商业化的气息委实太浓厚了,面对美酒佳肴,灯红酒绿,我还是怀念五十年代的炒红薯片,那用黄纸捻子燃放的土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