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热门话题列表 >> 正文
一曲琵琶作胡语,千载青冢映彩霞
2010-8-11 15:05:34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王昭君,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落雁,一直被我偏爱。我喜爱她那让远归的大雁忘记飞行的惊人美貌,我喜爱她为国家和平与民族团结作出的杰出贡献,我更喜爱她虽是一小女子却有大智慧的高尚情操和坚毅品格。
  
  驱车来到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大黑河畔的昭君墓,正直中午1点,火辣辣的太阳炙考着大地,我的心也跟着炽热起来。跟随导游,我以一颗虔诚的心,轻轻地进入昭君墓的正门。一路沿着正方的青石走,两侧依次矗立着各种动物的高大石像,相传是用来保护昭君的;石像的周围生长着茂密的树木,与内蒙各地树木稀疏截然不同,传说这是昭君庇护的结果。不论怎样,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昭君不仅是我心中的传奇,更是两千三百万内蒙人民心中的传奇!
  
  为了纪念昭君,内蒙人民在孤独的昭君墓边又陆续建立了昭君博物馆、仿汉代湖北民居建立的昭君故居等陪伴昭君。我首先进入仿汉代湖北民居建立的昭君故居,我想从昭君生命开始的地方找寻我心中的昭君。轻轻地走在木制的楼宇间,看着那些雕花的寝具,还有那影影绰绰的铜镜,我仿佛看到那个姓王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的女婴,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西汉南郡秭归(即今湖北省兴山县)。书房里、客厅里,那个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的女孩健康地长成为“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的貌美女子,因此被老父王穰视为掌上明珠,被兄弟宠爱有加。秭归香溪的水滋养了昭君的绝世才貌,也把昭君传遍南郡,传至京城。
  
  终于在公元前36年,汉元帝遍选秀女时,昭君以南郡首选身份须择吉日进京。虽父王穰觐言曰:“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昭君不得不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即后宫)待诏(即地位低下的小宫女)。从此离开故土,徒留故园在岁月里飘摇。
  
  离开仿昭君故居,我来到昭君博物馆。一进馆,迎面就是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等6人的雕像,昭君的高贵、美丽与呼韩邪的高大、威武浑然天成,让我觉得他们不仅是伟大的历史人物,也是幸福恩爱的平凡夫妻,而这场千古奇缘更是艰辛中充满浪漫!
  
  传说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此事无正史可考,极有可能是杜撰)。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不论是正史的掖庭待诏还是野史的美丽杜撰,都注定了王昭君深宫寂寞的生活。于是,昭君的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都化作那首叫做《五更哀怨曲》的琵琶曲。然而,王昭君是幸运的,更是聪颖智慧的,她捕捉到了让自己到广阔世界自由幸福生活的契机,就是远嫁给塞外的匈奴单于(即王)呼韩邪。
  
  匈奴是游牧在蒙古高原最早的少数民族,它是古荤粥(xūnyù)即严狁(xiǎnyǚn)的后裔,秦末汉初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各部,统治着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西汉初期,强大起来的匈奴不断地骚扰汉朝北部边界一带。由于当时西汉政权初建,国力微弱,再加上“异姓诸王”势力的存在,中央集权还没有巩固,不足以和匈奴对抗。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发兵30多万抗击匈奴,不想被匈奴40万精兵围困在平城白登陆山(即今天山西省大同市郊外)长达7天7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山之围”。面对困境,刘邦采纳了谋士陈平的计策,向单于的瘀氏(即妻子),贿赂珠宝,才得以逃脱。白登山之围后,刘邦派刘敬前往匈奴去结和亲之纸,于是在此后的六七十年间,和亲成为汉朝对待匈奴的一种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充实到足以抗拒匈奴,便开始采取积极的战争方针对抗匈奴。公元前133年和前121年两次决定性的出击,使匈奴大败而归。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西汉,共同攻击匈奴。而在此时,匈奴贵族集团内部却为争夺“单于”这个最高的统治权力,出现了分裂与内讧,最终分裂为南北匈奴两支,就是“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因为与政敌郅支单于争夺最高统治权,两次被迫出走。面对这样的局面和困境,呼韩邪单于想到了如果依靠汉朝中央政府的帮助,也许能给自己打出一条政治出路,平定郅支,统一匈奴,扭转局面。
  
  于是,从公元前49年开始,呼韩邪单于先后三次入汉,求见汉元帝,表示“愿婿汉室以自亲”。此前,汉弱匈强,汉朝都是选汉室宗亲的女儿假托公主的名义嫁入匈奴;而今,汉强匈弱,元帝决定从宫中选几个宫女嫁入匈奴。但一心渴望挣脱宫廷樊篱的宫女们却都畏惧遥远的匈奴大漠生活,没有人愿意,惟独王昭君,不甘心做白头宫女终老在深宫而自愿请命。公元33年,王昭君充当汉族的“和亲使者”,出嫁到塞北。王昭君的选择,换来了汉匈此后60年的和平,也换来了匈奴呼韩邪单于和雕陶莫皋单于的宠爱。
  
  “昭君出塞”结束了汉匈两族159多年的敌对状态,把深受战争煎熬的两族人民从战争的火坑里挽救出来,使两族转入和平友好的关系。政治方面,匈奴接受汉朝中央政权的领导,打破了旧的历史格局,促成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而在经济文化方面,汉匈“关市”畅通,促进交流,匈奴人从汉人那里学会了计算和登记的方法,还学会了建筑和打井;汉族文化也同样受到了匈奴文化的影响,如汉朝政府和民间养马业的空前发达,就和匈奴马匹的大量输入,养马技术的传授分不开。对于两族的人民,和平就是一切!而两族的和平与富足,正是昭君出塞,单于附汉为他们带来的。《汉书》记载“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呔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这段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发展的幸福图景。在安静祥和的生活中,汉匈民族进一步交融。此后,又经历了几百年的融合,到北魏时期,匈奴民族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王昭君,功不可没!
  
  传说昭君出塞后,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正遇朔风怒号,走石飞沙,他们只好停下来,昭君弹起她心爱的琵琶,顿时彩霞横空,白云缭绕,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不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青草,开满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黑水变清,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昭君和单于的马队头顶上飞翔和啼叫,于是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就在这里定居下来。昭君也因此深得呼韩邪的宠爱,被单于封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是呼韩邪五位妻子中唯一一位有称号的皇后。虽然两人只在一起生活了三年,育有一子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但幸福是不言而喻的。呼韩邪单于病逝后,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昭君又深明大义,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
  
  幸运的是,年轻的单于对昭君更加怜爱,夫妻一起十分恩爱地生活了十一年,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传说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走到缺水草的地方,昭君的琵琶一划,地上就出现了一条玉带似的河流,一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美丽的锦囊里取出几粒种子,撒在地上,从此塞外便有了庄稼;她从袋里取出一把金剪子,用羊皮剪成犁、车、羊、马,放在地上,就成了铁犁和木车,木车周围还出现了成群结队的羊群和马群、骆驼群。就在大漠落日的金黄中,昭君和雕陶莫皋单于又生下两个女儿云和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继续传承汉匈团结。想昭君在汉朝深宫,即使有朝一日得天子宠幸,也终究会在后宫的争斗中黯然老去,又怎能与嫁到匈奴后的幸福快乐相比?
  
  这样一个大义的女子,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必然得到匈奴人民的爱戴。因此,当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地区垒起了十几座昭君墓,“青冢”就是其中之一。“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始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墓身呈台体状,高达33米(纪念昭君公元33年出塞),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
  
  到底“青冢”是不是昭君墓?历来众说纷纭,但正如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剪伯赞所说:“这些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的好感,她们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家乡。”因此讨论昭君墓真伪已经是一个很次要的问题了,重要的是昭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剪伯赞《内蒙访古》说得好:“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团结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因此,当我离开昭君博物馆、仿昭君故居、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的骑马雕像,终于踏上“青冢”时,心情已然激动不已!站在墓顶的凉亭上,极目远望,连绵不断的阴山山脉横贯东西,呼和浩特市尽收眼底,微风徐来,心旷神怡。忽然,雷声鸣响,天降阵雨。担心影响下一站行程,我恋恋不舍地离开“青冢”。我倒退着,慢慢地挪着自己的步子,远远地看着“青冢”兀立,在雨中显出一幅黛色朦胧、若丹青泼墨的迷人景色,这或许就是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的宜人景色吧。等我终于挪到大巴上时,雨忽然又停了下来,只见远处“青冢”背后,彩霞映照,绚烂多彩,我的耳边也仿佛听到了琵琶声响起……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