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热门话题列表 >> 正文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生未被录取的尴尬
2010-7-28 10:29:49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记者日前从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获悉,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生录取工作已结束,90名考生中,3人高考发挥欠佳未能达到北大当地录取线,两人选择香港高校,另有20人因具有保送资格被提前保送,其余65人均被北大录取。
  
  北大首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学生在今年高考中的表现,始终是一个令舆论关注的话题。在高考成绩放榜时,有“实名推荐制”考生的地方媒体都对这批考生的高考成绩进行了报道。总体而言,论调主要为,这批考生的高考成绩优秀,这证明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公正的。
  
  很自然的,3名“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考生未被录取,以上述逻辑推论,就显得很尴尬。这是表明北大严格执行招生规定,还是反映此前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也有不公正呢?——让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成了推荐生?或者,“校长实名推荐制”根本就不可能像起标榜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像钱锺书、吴晗这样的学生,数学只有几分,他们高考要过一本线,达到北大的要求实在太难。
  
  笔者是反对用高考成绩的高低,来验证自主招生的成败的。这是两个不同的招生评价体系,在自主招生中,考生的学科成绩只是一部分评价指标,而在高考中,考生的学科成绩则是唯一的评价指标。如果单纯地以高考成绩来验证自主招生的成败、公正,那么,自主招生改革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与其如此,还不如不进行改革。
  
  然而,公众又不得不、不自觉地用高考成绩来观察自主招生。原因有二,其一,当前的自主招生是在高考之前,且嫁接在集中高考之上的,无论是复旦、上海交大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预录取),还是80所高校的5%自主招生(包括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考生都必须参加高考、根据所报志愿进行录取,而且,对于5%自主招生高校来说,考生必须达到规定的录取分数优惠条件方可录取。本质上看,自主招生资格其实就是高考录取成绩优惠。其二,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操作并不放心,还是相信“分数公平”,而不愿意相信“自主招生素质评价公平”,因为就是连监考严密的高考考场,以及透明度相对较高的高考加分领域,作弊和权势交易都很猖獗,就别谈透明度严重缺乏,同时深受行政管理影响的高校招生管理了。
  
  走出这种尴尬境地,需要对自主招生进行进一步改革。从当前情况看,有必要将各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移到统一高考之后,可将统一高考成绩(转变选拔功能为评价功能)作为申请各校自主招生的笔试成绩,自主招生高校在根据考生的笔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中学综合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自主录取。此举既可以减少各校自主举行测试的成本,也可减少考生的赶考负担,同时,高考统一测试保障了基本的公平,更重要的是,这种操作模式,可以尝试一个学生可以同时申请若干所学校(3~4所),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就真正扩大了考生的选择权,同时建立起高等学校的市场机制。有利于促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促使高校进行去行政化改革。
  
  在此基础上,可探索推出高水平大学的联考,进而建立“自主招生联考+高校自主招生模式”。我国教改《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到举办高水平大学联考。在笔者看来,高水平大学联考的作用,不能仅仅替代各校的自主招生笔试,然后,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还要参加集中高考,而应该逐渐发展到将高水平大学联考,替代统一高考。参加高水平大学联考的同学,根据联考成绩就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被录取之后,将不再参加高考。这种考试录取模式,才真正为考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和多次选择机会,不然,高水平大学联考还是嫁接在集中高考基础上,还是在努力捍卫高考的唯一权威性。
  
  打破集中高考、转变对人才的单一评价,这是我国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用意,但由于改革的路径选择错误,所以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制度依旧坚挺,“分数至上”标准难以更改,进而八年自主招生改革成效甚微,甚至引发公众对自主招生的反感。期望教改《规划纲要》的实施,能让自主招生改革走上正确的道路,建立起“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全新体系。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