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博客频道 >> 热门话题列表 >> 正文
《赵氏孤儿》命运最悲惨的人
2010-11-29 11:14:50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程婴和公孙杵臼基本上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屠岸贾来路不明,庄姬实为淫娃荡妇,赵朔早已不在人世——甚至有人推断赵武本是赵婴齐和庄姬的私生子。做故事叙述的“赵氏孤儿”,早已不再是历史再现,而是寄托了一代代国人精神向往的忠义千秋。在此,便不用特意追求历史考古,而要在独立的语境下探究电影的叙事方法。
  
  实际上,历史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次要信息量,这些看似次要的信息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010年讲述“赵氏孤儿”故事的策略。
  
  八义
  
  国人说八是个泛指,八代表了N多忠臣烈士。在《八义记》和各种民间故事中,扶助赵氏的义士共有八人,但版本不同。得到公认的是:
  
  鉏麑:撞槐死。
  
  提弥明:“闹朝扑犬”的主人公,被乱刃分身。
  
  灵辄:从晋公卫队中反正,帮助赵盾逃脱,托着车轴奔跑的前“饿夫”。
  
  韩厥:受过赵家恩惠的青年将领。
  
  程婴。
  
  公孙杵臼。
  
  此六人,基本上没有争议。
  
  剩下两人。其中之一,大部分文本中表述为魏绛。虽然历史上的魏绛和“赵氏孤儿”故事实在没什么关系,但人们愿意信那一段“我魏绛……”的二黄,也总盼着有这般忠义老臣回朝——估计是现实中太缺。
  
  最后一个,就有不同意见了。
  
  有的版本说是婴儿,有的版本说是送信的宫女卜凤;就是没有说是程婴妻的,这一点实在不公平。那个女人(海清饰)其实才是命运最悲惨的一个。
  
  程婴
  
  这个名字首先便很可疑。在春秋时代,人物很少被连名带姓地称呼,基本上直呼其名。姓名的称呼方式在战国开始普及,秦汉蔚然成风。春秋时,只有大贵族才会被(典籍)称姓名,如赵盾、狐毛、晏婴,但很多时候连大贵族也不如此称呼,会被直呼其名(如:盾)、呼表字(如:贾季)、呼官职+名(如:太史偃)、呼封地+名(如:楼婴,就是赵婴齐)。普通百姓,一般都以名直接示人,如:灵辄、州绰、斐豹、豫让、要离。程婴一个平头百姓,忽然有了一个秦汉间的姓名,不免显现出“故事里的人”的特征。
  
  再者,程婴是赵氏门客,又被称为草泽医士。他的医生身份是在后代的戏剧中被强化的。总之,这是一个和赵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在春秋时期,真正的医生概念还没有形成,行医的多少和巫者身份重叠,这种现象后来在中国不同地域各民族中长期存在。程婴这个医生,应该有一点巫者之气,有眼光,探私密,还有些灵异的能力。但他没有进入到“士”的阶层。
  
  公孙杵臼
  
  公孙杵臼不是老百姓,更不应该是门客。主要信息来自于,“公孙”和“中大夫”这两个关键词。在晋国及各国,公孙不是随便的姓氏,而是国公(晋是公国,所以不称国王)后代的专“姓”,是“公族”之“孙”,杵臼应该是姓姬的晋国贵族,并且应是善战的曲沃恒叔-庄公-武公世系的后人。中大夫这个“职称”则是典型的“中层干部”,相当于营团长。然而,公孙杵臼仅仅做到了中层,并没有一直升上去,此人的性格,必然恃勇傲物、刚正不群,并不擅长官场中的那一套。也只有如此人物,才能担得起营救赵氏孤儿的重任。因此,公孙杵臼不应该是一个糟老头子,而是一个曾经叱咤疆场、武功高强、贵族血统的“士”。
  
  屠岸贾
  
  此人在晋国不过是一个司寇。此司寇并非后世之司寇,晋国虽有司马、司空、司寇,却是权力相当有限的职位,如同法国人发明的“元帅”,开始仅仅是马倌,还没有变成三军司命。掌握晋国大权的,是三军六卿,也就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增设三行(山地步兵军)时则有六军十二个卿,军事权和行政权高度统一。屠岸贾一个小小司寇,做不得那么大的事。屠杀赵氏的,是以栾书、郤锜为首的众卿。
  
  屠岸贾的爷爷屠岸夷,是晋献公(文公重耳之父)、晋惠公(重耳之弟)时期的将领,多次改换门庭、出卖旧主,后在秦晋龙门之战中被秦军擒杀。父亲一说为屠击,这里就有了问题。屠岸夷的姓应该是“屠岸”而不是“屠”,屠岸为晋国北方少数民族戎狄中一个部族的名号,晋国开国,长年向北征战,征服和招纳了大批戎狄人士进入晋国,屠岸种种当在此列。或许,屠岸夷和屠岸贾并非爷孙,而是一个部族被征召的代表而已。当时晋国的公卿位置,都被赵、韩、荀、栾、魏、士、郤、胥、羊舌、祁等家族把持着,屠岸边缘小姓,也就做个司寇一类的近臣了。
  
  屠岸夷擅马,又来自边地,有着浓厚的戎狄特征。屠岸贾应该也具备此方面的优长,这就自然和赵氏产生了冲突。赵氏的祖先季胜-造父-叔带,就是周王的养马官,后来奔晋(留在关中的一支后来开创了秦国)。同行相侵,屠岸和赵氏的矛盾,是先天注定的。或说屠岸贾曾经被放逐,妻子甚至为赵盾所杀,那么屠岸贾有了复仇的动力,便顺理成章。同时,屠岸贾并不杀光绛都婴儿,说明此人性格中尚有柔软的因素。他没有续娶,也没有后代——假如有,刚好和赵武同年龄,应该有史料记载——而是专心哺育程婴的“儿子”程勃/赵武,说明此人很有些人性的弱点,可以据此倒推其前史。
  
  赵盾和赵朔
  
  按照各种文本中的“史料”,屠杀赵氏的时候,赵盾早已经去世了,《赵氏孤儿》的故事里出现赵盾,似为不妥。然而,赵氏被屠杀的第一主人公:赵朔,在历史记载中也早就去世了。历史和戏文发生了冲突。电影中,让赵盾和赵朔一齐登场,这是电影的一种设计,无可厚非。
  
  晋公
  
  从桃园会、闹朝扑犬的故事开始,直到赵孤复立(电影改为了复仇),历史记载中前后有五个晋公,晋灵公(夷皋)、晋成公(黑臀)还是晋景公(獳)、晋厉公(寿曼)、晋悼公(周)。灵公和赵盾矛盾激烈,被赵盾从弟赵穿在桃园射杀,为屠杀赵氏埋下祸根。屠杀赵氏发生在成公时期。按照一部分史料,赵氏复立是在景公时期,也有一部分史料认为在悼公时期。厉公统治时期很短,被认为荒淫而被废立。如果按照世系记载讲述故事,登场晋公当有前后五人之多,显然不符合电影接受的基本规律,因此压缩为晋灵公、晋景公两位;灵公浓缩了灵公、成公两人,景公为继任主公的集约。注意:晋国的主公不能叫做王。
  
  庄姬
  
  庄姬该不该被称为庄姬公主呢?庄姬的名号,前文已说明出处;公主应该是后世的说法,似不应在春秋出现。到底是温顺良家,还是淫娃荡妇?电影基本选择了前者,但是埋了一小笔:晋公似乎有过将庄姬许配给屠岸贾的许诺。夺妻之恨,成了屠岸贾复仇的重要动机,他看到(被认为是)庄姬生下的骨肉时的心理活动,也更加复杂。有王学圻在,这点戏,不算事。
  
  韩厥
  
  韩厥本是个大忠义者。史书所载其幼年为赵氏所庇护,成年后报恩,在遭遇赵氏血祸时,拼死护遗孤,并在其15载成年后辅助复立。在此,陈凯歌做了一个巨大的调整:将赵氏的死党韩厥,改写成了屠岸贾的亲信。这位电影中的韩厥是一个转变型人物,在自己的困厄中一步步寻找着自我。
  
  电影《赵氏孤儿》中的很多人物,都在不停询问:我是谁?
  
  其他
  
  程婴妻的描写,本来就缺笔墨。这缺着的笔墨,似乎也正是历代文士的善良处,一个被迫交出自己骨肉的女性,怎么写都会违反人性。所以没有将她归入“八义”,反倒是对一个灵魂的“松绑”。
  
  提弥明和灵辄,设立为两个单面人物,足够了。
  
  赵武。这个孤儿,在历史和戏文中都是比较单线条的人物,在电影中,给他增添了不少80后的味道,或许是90后。
  
  这就是电影《赵氏孤儿》的15个人物:
  
  程婴、屠岸贾、公孙杵臼、庄姬、赵孤、程婴妻、韩厥、赵盾、赵朔、提弥明、灵辄、晋灵公、晋景公。
  
  且慢,这才13个,还有两个呢?
  
  一个是被唤做苏乾的谋士,是陈凯歌执意增添的人物,由我的同班同学王劲松扮演。
  
  一个是面条店的食客,由陈凯歌78班同年级的同学李耕扮演。耕哥,这位著名的“京城铁票友”,电影圈尽人皆知。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