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渤海水入新疆”有何不可?
2010-11-20 11:28:00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最近媒体披露了中国正讨论引渤海之水入新疆的宏伟设想。该设想的主要内容是,将渤海之水传送至新疆,通过制造人工咸水湖,咸水河,起到抑制沙漠化扩张,改善西北部气候条件的目的。
消息一出举国哗然。立刻有反对者说,做梦,根本不可能。理由是,海水入新由于水量有限,不能达到改善气候的目的。海水入新将造成土壤盐碱化。渤海含盐量低于黄海,引渤将造成黄海水入渤,加重渤海沿岸的盐碱化。
这些理由听上去冠冕堂皇,其实似是而非。
引渤入新的水量取决于人。渤海水有的是,想要多少要多少,引量不够就加大引量,直到能改善气候为止,这不是问题。至于有人怀疑,水汽蒸发可能会传到蒙古俄罗斯,为人作嫁,这就太缺乏常识了。
据科学家夏训诚不久前重走彭加木之路观察,新疆目前的干旱几到零湿度地步。他们在罗布泊,头天脱下的皮鞋,第二天不能穿了,因为干旱的气候把皮鞋的水份吸干,使其缩成一团。他们吃的酸黄瓜,放在外面两小时就变成黄瓜干。在这种干旱条件下,水汽尚未跑到蒙古俄罗斯就蒸发掉了。别忘记,水汽的蒸发是逐渐递减,有极限的,这正是局部小气候生成的原因,绝无新疆之水汽不先湿润干旱的新疆,跳过去湿润蒙古俄罗斯的道理。
海水入新造成盐碱化?新疆原本就有无数咸水河湖,只因流量不足,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干涸了。引渤入新只是为这些干涸的咸水湖补充水量,恢复其本来的生态条件,原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导致盐碱化一说毫无依据。再者说,不要把盐碱化夸大,盐碱化总比沙漠化强。新疆咸水湖泊周边地区并非耕地,适合抗盐碱植物的生长,比如红柳,沙枣,芦苇,碱蓬等,这些植物能抗沙固沙,极大减缓西北地区沙漠化进程。引渤入新就是制造一个新的生物循环,水本身压沙,水蒸汽能够改善干旱地区的局部气候,加大西北地区空气湿度,从而增加降水。水边地区可以大量种植抗旱植被,起到阻止沙丘流动的作用。这些都将从根本上改善新疆干旱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及居住条件,其深远影响不容低估。
顺便一提,可否将‘引渤入新’扩展为‘引渤绕新’?在修建输水管的同时加装回水管,使入疆的海水回流,再回到渤海。这样做会略微加大工程费用,但好处繁多:保持人工咸水湖泊的水质和温度,提高其改善局部气候的效率。第二,回流水与风力发电结合,提高风电效率,降低整个工程的成本。第三,沿途废水可通过该回流管排放,极大降低对黄河水系的污染,并使废水的集中处理成为可能。最后,回水管还可考虑用于国防需要。
至于说黄海水入渤会造成渤海周边地区盐碱化,这太牵强了。渤海的平均含盐量为百分之三,黄海含盐量不到百分之三点三,它们区别本身不大,一部分黄海水入渤不会产生根本性变化,相反会降低渤海水的污染程度,有利于渤海海洋生物的生存。退一万步讲,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取水点的选择解决,选在黄渤海交界处,所以这是个伪问题,根本不成立。
毫无疑问,引渤入新是可比京杭大运河,南水北调工程的国策工程。它只能诞生在国力充足民心蓬勃的时代,也应该诞生在这样的时代。这是历史的机遇,是中华民族对未来的一次大投入,大许诺,大负责任。它绝非朝夕之事,而是天地人合的浩大工程。因此,除了夸父追日信誓旦旦,更要清风明月小心翼翼,决不应头脑发热草率上马。要组织全国人力严格论证,力图完善,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经得起考验的可行性方案来。新疆需要水,西北需要水,这比我们需要高铁,磁悬浮列车更甚一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