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律师:药家鑫何尝不是一个受害者
2011-6-10 11:05:48 来源:张凯律师 我要评论()
《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是已故学者余虹先生生前发表在《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当时看的震撼,几年来常常悬想。
余虹教授对比了中美两国的两个事件:一个是发生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大学枪击事件,另一个是中国的马加爵事件。弗大枪击案中,凶手赵承熙开枪打死了32名学生,之后自杀。美国人点起33根蜡烛,丧钟敲响33下,因为美国人看来:在这个事件中赵承熙也是一个受伤的灵魂。赵承熙的悼念碑旁同样放着鲜花和蜡烛。每个人都当为这个逝去的灵魂负责,它不是单独存在的。几乎同时,中国发生了马加爵事件。与33根蜡烛形成鲜明对比,马加爵被枪决后的骨灰至今还孤独清冷地在那里没人收留,包括他的父母。马加爵的父亲说:“骨灰我们不要了,就当我们没有这个儿子,让一切都过去吧!”同时,马加爵的父母并受到的歧视压力极大,而美国社会的大多数公众眼里,赵承熙也是受害者,甚至是更大的受害者。
中美两国人民何以如此大的差异?
大洋彼岸类似的事情还很多:曾经一家四口德国人在中国被残忍的全部被杀害,德国老人亲自坐飞机赶往中国,向法官求情,留下这个杀人犯的性命,因为他知道:死刑并不能改变什么,只会让人民变得更加残酷。后来这位老人在中国办学校、设立扶贫基金。还有著名的卢刚事件,受害人的父母给杀人犯的父母写信,去安慰他们。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女儿生前崇尚的是爱与宽恕......。
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非但是陌生的,简直不可思议。
在阶级斗争、你死我活、爱憎分明、苦大仇深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还无法理解赦免、饶恕、爱、怜悯、同情。
耶稣基督说的爱仇敌的情感更被这里视为异类。这里就像一片沙漠,看不到生命的绿色,却有不少血的红色。
被基督教深深浸渍过的美国,总统会有性丑闻、校园会有枪击案、黑人也曾受歧视......。然而,有了性丑闻的总统道歉后依然是总统,枪杀案的凶手会被原谅,被歧视的黑人如今可以成为总统。但美国并没有成为一个恶贯满盈的地方,反倒成为一个被世界公认拥有更多公义、自由、平安的乐土。
药家鑫案发生后,我谈了很多。网络上一片喊杀,面对这样一个做了错事的人,每个人都充当了道德家,每个人都成了审判官。可偏偏是这样的一个国土上,却每天发生数不清最不讲道德的事情,最无法无天的故事。
不认识自己的罪性,永远只是别人道德的审判官,到哪里寻找赦免与宽恕呢?正义的基础不是惩罚,却是爱。如果我们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如果我们没有对生命的怜悯,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随时随地犯罪的人。我们就无法理解耶稣基督可以为罪人走向十字架的情怀。我们是有罪的,在道德上,我们并不比药家鑫强很多。
提倡宽恕与谅解的社会和提倡血债血偿的社会哪个暴力事件更多?杀人就是通过消灭别人肉体的方式来表达不宽容,显然,血债血偿、杀人偿命的背后就是无法宽容的逻辑。网络上无法对药家鑫宽恕,而可以喊杀,甚至只要有人对药家鑫说几句话也要口诛笔伐,谁说现实中不会真的拿起刀砍向他无法宽恕的人?缺乏宽恕和怜悯的社会,凶杀和暴力就多;而提倡宽恕和怜悯的社会,凶杀和暴力就少。发生凶杀和暴力的动机和原因是犯罪人心中缺乏宽恕和怜悯。
当然,宽容与爱不代表不承担责任,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情感体验。在公义与爱中寻求救赎。这就是耶稣基督的魅力。“父啊,赦免他们,他们所做的他们不知道”这是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发出最后的祈祷。用自我生命的完全奉献,成就了爱与公义的完全。在承担责任的同时,充满怜悯、惋惜、仁慈。这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应有的情感,这种情感与对方高尚或卑鄙无关。
药家鑫被执行了死刑,那一刻我是悲伤的,一个年轻的生命走了。然而更伤心的是,这个曾经残酷的少年,看到他的离去引的众人的狂欢,他那曾经的残忍会有一点点改变吗?看不到温情,这个地方似乎真的没什么留恋。
张妙是本案的受害者,她死于药家鑫的冷漠。然而,药家鑫又何尝不是一个受害者,一个教育的受害者、一个残酷社会环境的受害者,一个被扭曲了心灵的受害者。张妙代理人说:药家鑫不死,张妙无法在天堂安息。然而,天堂之所以是天堂,恰恰因为那里没有复仇、没有报复,却只有爱与宽容。用一个生命的灭亡来祭奠另一个生命的灭亡,难道这是天堂的规则吗?
当然,人世间不能用天堂的规则,但也不能距离太远,否则这里就变成天堂相反的地方了。
我们中国人日益富裕了,也穿上了西服,却还处于蛮荒之地,没有真正文明起来。不知道真正的高贵需要在忏悔中被神圣浸渍。道德的骄傲已经让我们的灵魂在旷野中徘徊了几千年,迦南美地无法在拜金牛犊中寻到,无法在巴别塔的塔尖触及,更无法让法力赛人在狂傲中踏入,它需要谦卑、诚实、圣洁的品格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