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正月十六
2010-3-4 11:02:19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故乡的节日,精彩纷呈。作者笔端的舞狮更是一种流传久远的技艺;娓娓道来间,向读者展示出的画卷,溢着浓郁的喜庆和欢闹的气息。整篇文思饱满,文笔素朴,愿更多的读者分享。
清晨,一阵鞭炮声将我从梦中闹醒,已然没有了些许的惊惧,无论多么突然,多么的震耳欲聋的炮竹声都不会使我的神经紧张了,因为习惯使然。
今天是正月十六,除了几阵稀疏的爆竹声在远处的楼群中炸响,似乎没有异样的热闹。
北方的家乡应该是热闹非凡的,记忆中一向都是如此。离开家乡太久了,虽说隔几年也会回去看看,但那都是暑期,春节仅回去过一次,匆匆忙忙的过了初六便迫不及待地赶了回来。虽说是那样的不舍得,可又能怎样呢?人啊,小的时候被家长监护着,难得自由;长大了,被工作拘束着,被俗事缠绕着,同样不自由。若真的自由了,却往往不自在……
故乡正月十六的热闹只留存在记忆中。这一天全县几十万人几乎都会涌进小小的县城,东西南北街狭窄的街道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整个县城在欢庆的锣鼓声、鞭炮声中沸腾着。
这一天,县城各单位、各学校及各乡镇的舞龙、舞狮、高跷、旱船、腰鼓、花篮、秧歌等民间艺术表演队都会聚集在广场。
大概九点钟游行开始,前面由警车开道,参加游行的表演队在人群的欢呼声中,一边行进,一边表演。
诸多表演中,我最喜欢舞龙和舞狮。
舞龙也叫“耍龙灯”、“龙灯舞”,从春节到元宵灯节,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更是权力的象征。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小伙个个身强力壮,不管天气多么寒冷,他们都是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长长的龙在他们手中千变万化,一会儿是蛟龙漫游,一会儿是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一会儿又是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你看那龙时而飞入云端,时而入海破浪……精彩的表演赢得街道两旁驻足观赏的人们阵阵喝彩。
舞狮的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说,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刘宋的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样如意,事事平安。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故乡的舞狮应该属于“北派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若是在广场表演便会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这在庙会上是常常可以看到的。
舞狮队经过时,锣鼓喧天,走在前面的几个铳手,将手中的三眼铳高举空中,用香点燃,随即烟花四射,便是“轰隆”一阵巨响,人们都捂着耳朵高声欢呼,那大小狮子便在这欢呼声中尽情欢舞,调皮的舞狮人会趁人们不注意,冷不防扑向人群,前面的人情急后闪,便会倒下一片,于是那大小狮子便会喜得欢蹦乱跳,好不得意……
几声零落的爆竹声,将我从回忆中唤醒,见窗外已是碧空如洗、艳阳高照,橘黄色的炮仗花、红色的三角梅在金色的阳光下花团锦簇,更有那月桂碧绿的叶间开满黄米般的花朵,使这早晨清新的空气中暗香浮动。
我走向阳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顿时觉得五脏六腑都氤氲着桂花优雅的芳香。伸个懒腰,抖擞一下精神,欣赏着这南国独有的早春的美景,我轻轻地告诉自己:新的一年一定要振作起来,不再做无为的忧伤,要快乐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