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的月亮
2010-2-25 11:07:39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美好的月色,总是撩拨人们别样的情怀,暖暖的思恋,淡淡的乡愁,让人神往,让人沉醉。文章描写细腻生动,抒情真挚婉约,推荐共赏!
这几年,从城里返回乡村老家时,我总是选择晚上出现大月亮的日子——农历的十一至二十,这些月亮已经逐渐圆润、几乎彻夜澄澈的好时光。如果这段时间走不开,哪怕初五到初十,羞涩的月亮还像少女的脸庞,金钩银划样眨巴在蓝丝绒般润滑宁静的天空,做一次短暂停留也好啊,那样也不至于回到村庄,呆在到处黑漆漆一片、万籁俱寂的夜晚里,惶惶然滋生出许多寂寥和感伤。
在这样月光荡漾、星辰闪烁的晚上,除非白日劳累过度,我大抵不会像在城里时,常常要经过疲于应付的酒后,脑袋发胀、四肢无力,早早昏昏然入睡的。往往是,和多日不见,又显苍老的父母聊聊其实早已生疏的农事,我便披挂着一身皎洁的月光,默默走出窄小的院子,在东山脚下看看或圆或弯的月亮和灵动的星子,是如何把蓝宝石般纯净的天空,镶嵌得到处充满了诗情画意;看那透明的月光,是如何一点点把寂寞的村庄,充满悲悯和怜惜地环抱于她冰雕玉琢般通透的臂弯……看着、念着,我在城里蜕变得粗粝坚硬的心,兀自又像在这里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既新鲜生动,又柔软朴素了。我想,所谓“曲终人散后,一弯新月如钩”的清爽与惊喜,大概如此吧。
明晃晃的大月亮底下,若不去干点什么,似乎有些暴殄天物了。若是小时候,我早会和小伙伴们借着月光婆婆的庇护,玩起藏猫猫、老鹰捉小鸡等游戏,或尾随着大人们“沙沙沙”走在沙石遍布的山路上,慢悠悠地踱着步子,去几里外的村庄看一场露天电影了,可如今,不管大人还是孩子们,都似乎用不着这份闲适了,既宽敞又空荡荡的村路上,只有我一个人,像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在这月光之下东瞅西望。
若是从前,还年轻力壮的母亲,总会喊上一大帮子和她一样心灵手巧的女人,坐在月光溶溶的院子里,一边飞针走线地干着纳鞋底、绣鞋垫、缝衣裳等针线活儿,一边尽情笑吟吟地说着家长里短,但现在,已经白发飘飘的乡村母亲们,却很少再长时间地聚在一起了——她们一脸皱纹都像沟沟壑壑的核桃果了,可依旧在忙啊,忙着农活、忙着家务、忙着给外出打工的儿女照看孩子,那根少不了缝缝补补的银针,别说朦胧的月光之下,就是放在阳光灿烂的大白天,她们如果不恳请幼小的孙子孙女们帮忙,绵长的细线也纫不上小小的针眼呀。
记忆深处总魂牵梦绕的,当属那轮飘逸着桂花香气、活泼泼的中秋月。那时候,田野里无边无沿的五谷杂粮都已熟透,我和父母亲用小推车、地排车,在白天运回院子里,而到了晚上,凭借着明晃晃的月光照耀,我们一家老小,都围坐在一堆堆刚刚收获的玉米、花生或红薯旁边,有的在采摘带着鲜秧的花生,有的在扒拉青皮的玉米,还有的在削切红皮白瓤的红薯……少年的我出于调皮和好奇,似乎对干什么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一会摘花生,一会扒玉米,又一会削红薯,但干着干着,却烦了、累了,于是我就打着哈欠回屋睡了……等我睡醒一觉揉揉惺忪的睡眼,还看见父亲母亲坐在月光斑驳的院子里干着活。也许是碎银一样的月光,把他们悄悄雕塑了,正在中秋月下的父母,都比平时好看了许多——父亲英俊、母亲秀美。多年以后的今天,当我看着日益苍老的父母步履蹒跚,我就不由感叹岁月无情,不由想起那晚的月光,是怎样把他们定格成我一生的向往。
而今夜,小时候的时光已经流逝远去,乡村母亲们都令人不敢接受、却又切实变老了,时令也还不到瓜果飘香的中秋,我只是站在又一个春天刚刚来临的乡村夜晚。这样宝贵的光阴里,我曾和一个素面朝天、衣着朴素的美丽少女,坐在村外打麦场高高的麦秸垛上面,或者刚刚解冻的小河岸边,背靠背地窃窃私语吗?那样的日子,我们曾经多么年轻,又曾多么纯净……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先后远离了村庄,彼此不再惺惺相惜,也不再对着深情的月亮,说上一句“我爱你”了呢?……
在城里想家和思念恋人的时候,也曾尝试到离我住处不远的公园走走转转,去稍显空旷、不至于拥挤得令人窒息的那里,看看这枚被古今中外无数的诗人,咏叹了千万遍的月缺月圆,但每当好不容易定定神游思身外,耳边或远或近却总传来躁动不止的人声喧嚣、机器轰鸣,还有一束束晃动不停的汽车灯光、路灯灯光、霓虹灯光,软磨硬泡、毫不留情地将我置于无法清净的境地。或许,只有远离繁华、人烟越来越稀薄的偏僻乡村,才能让我这等甘于淡泊、欢喜安宁之人,回归到大彻大悟的怜惜与淳朴?……不管城里有没有月亮的日子,我宁肯相信她是走入了一个四面楚歌的误区,在这灰蒙蒙、油腻腻的城市上空里偷偷潜伏。
已是深夜了,眼窝潮湿了,我怕再不回家,我要泪流满面了,更怕还在等着我的慈父慈母着急,于是我擦擦眼睛,信步拉着这乡村月亮依然光鲜的衣袖,心怀一片感动和满足,悄悄踏上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