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在亲情之中成长——献给“三·八”妇女节
2010-3-9 11:14:13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笔者通篇渐进,笔调殷实,娴熟之中引据为衬,尾韵“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更以生辉之笔点睛!妙!是篇献给“三·八”妇女节来临之时的佳作!问好!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祝姐妹们在夫妻生活中,爱情似蜜,貌美如仙,亲情如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如水的亲情中永远享受人生中幸福快乐、温馨甜蜜的生活。
——题记
男女恋爱时,总有那么多的甜蜜,那么多的欢愉,那么多的欣喜,那么多的雀跃……
是的,男女刚恋爱时,富有理想憧憬、梦想、向往,感到一切都那么美好,那么清新,那么自然。此时的女人耍点性子、发点脾气,在男人眼里看来都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动人;男人的每一个举手投足,在女人眼里都是投以一种欣赏和仰慕的目光。
“情人眼里出西施”。恋爱时,双方总有那么多的吸引之处,有许多的看法总是那么出奇的一致和统一,就算是有点小小异议,也会因顾及对方的感受而觉得自已的主张和观点是那么的微乎其微、不足轻重,相拥着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然而,当俩人的爱情过了狂热期和盲目期,逐渐趋于平淡和冷静,就会发现交往中出现一些不协调和不愉快,当初的宽容成了一种隐忍。看在感情的份上,俩人依然并肩携手一路同行……
当结婚后,爱情逐渐转化为亲情,激情已经慢慢消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默契,一种理解,一种责任,一种宽容,一种温馨。夫妻间偶尔也许会因一些琐事而发生吵架,也许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怄气。但是夫妻的爱,蕴含在妻子为丈夫做的每一顿饭,蕴含在丈夫在发薪时交给妻子的每一张纸币,蕴含在妻子洗净的一件衬衣,蕴含在……
时间流转,岁月在两张年轻的脸上留下痕迹。曾经海誓山盟的爱情呢?经过时间的洗历,更多的是亲情。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儿子感慨地对我说:“当一个男人不再称呼自己的妻子‘老婆’,而是叫她‘孩子的妈’时,他们的婚姻才更加稳固,更加坚不可摧。”是的,我还记得曾有人说过:“夫妻间激情不会长久,很快就会被亲情所取代。激情是生理的,亲情是心理的;激情是感性的,亲情是理性的;激情是占有,亲情是奉献;激情是被爱,亲情才是真正的爱。”现在回想起来,是多么富有深邃的哲理啊!
也许是这样吧,爱情更多的是激情,当有一天激情退却,两个人相濡以沫的亲情就代替了爱情。这亲情不是夫妻间的感情更朴实无华吗?但是,我们每个人要记住,不要因为有了亲情,就放弃了当初的包容和欣赏,不要因为生活的琐碎就忘了给爱人一个小小的惊喜和呵护。
有人说,现在的婚外情越来越多,人们对婚外情越来越能用平常的心态来接受、来理解。但婚外情对家庭婚姻破坏性却不能低估。受害的人是多么的痛苦,甚至心在流血,这种精神折磨是多么的残忍啊!人生太短,人的感情太脆弱,经不起太多的伤害,心一旦伤透,人就会变的冰冷、僵硬、麻木,如果受害者反其道而行之,还会有这个温馨幸福的家吗?
生活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中,不只有美丽的风景,还有不同个性、不同人格魅力的人。一个人总能在某一方面胜过别人,但在另一方面也总会有人比他强。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就是这个道理。夫妻俩人生活在一起时间长了,有时候会感觉麻木,视觉和欣赏会产生一种疲劳感,可能会出现“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现象,对越是看惯的风景,越是熟悉的人,越容易忽视……这时,如果夫妻间不加强双方的欣赏和情感的交流,外面的“美丽”和“魅力”之人就会乘虚而入,导致红杏出墙和出轨的后果。
一位哲人说:“也许我们四处寻觅的良驹,到头来竟是胯下的这匹坐骑。”我们何不放慢自己匆匆的脚步,用一种超脱的心境来看待生活中每一个细小而平凡的片段,欣赏夫妻间的良辰美景,尽情品味生活的快乐温馨。惟其如此,夫妻俩才能在人世间的琐屑与喧嚣中,把握人生的真谛,让疲惫的心灵找到停泊的家园。夫妻间欣赏,是看见了对方心底里的那份真挚与纯美。夫妻的爱不是随便给予,而是给予那个最懂得欣赏你和珍惜你的人。所以,欣赏与被欣赏的人,都是在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
夫妻的生活,其实就是过日子,爱情也许甜蜜,也许激情,但最终会回归生活的平淡。亲情,其实就是在平淡的生活中保持着相依相偎的浪漫和真实淡定的温暖。
从爱情到婚姻,爱情经历着向亲情延伸的过程。爱情,不会是永远的激情,在夫妻俩漫长的生活磨练中,总会归于平静,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情感最深处的亲情。我们都是尘世凡人,要用从容淡定的心,在感知着世间变化莫测的人和事,夫妻俩一生过着柴米油盐酱醋的锅碗瓢盆交响曲,要多点奉献,少一点索取;多点欣赏,少一点埋怨;多点呵护,少一点指责;多点理解,少一点怀疑;多点信任,少一点猜忌;多点责任,少一点违心,珍惜着自己所拥有的幸福,让爱在亲情中成长,越来越美丽。
夫妻俩的生活,是漫长的一生,爱情似蜜,亲情如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如水的亲情中永远享受人生中幸福快乐、温馨甜蜜的生活。人生,还有何求?这世上,人的一生,最终的追求莫过于“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