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商务区首页 >> 论坛 >> 正文
我们为什么会有职业病?
2010-11-24 10:33:43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一位心理专家的太太总结出来打电话找他的人有三种,一接电话就能听出来:一种是领导,一种是学生,还有一种就是搞心理的同行。

  这第三种人的特点就是——说不了三句话,就要帮你解决问题了。

  曾经看到一句话很有意思,说人生最怕两件事,一是有做教师的父母,二是有做心理咨询师的配偶。

  做教师的人,难免好为人师,自以为诲人不倦,其实弄不好在毁人不倦。当然必须承认很多教师子女都很优秀,但也不排除有个别叛逆的,一旦叛逆会很难教化,因为已经听过太多说教,有了免疫力。

  我做教师不到两年,进入这个行业之后发现教师作为群体确实很有特点,一般开会时的表达就不用说了,即使平时说话也有板有眼,清晰有条理,确实是拜职业所赐。而做心理咨询师的人,难免有些助人情节。以前采访一位心理专家,他太太总结出来打电话找他的人有三种,一接电话就能听出来:一种是领导,一种是学生,还有一种就是搞心理的同行,这第三种人的特点就是——说不了三句话,就要帮你解决问题了。

  也许也是出于学心理的职业病,我很乐于留意大家的“职业病”表现。比如曾经和一位学电影编剧的女孩聊天,她说看电影时经常很生气,觉得故事怎么能编得这么弱智。

  还有一次出差,和一个做公关的女孩同行。她每餐必喝可乐,但一定要可口可乐,绝对不能是百事,因为前者是客户。她说即使没有人看着她也绝对不可能喝百事,那样会有负罪感。她说她这样还不算什么,耐克是他们的客户,阿迪达斯是竞争对手。据说她的同事们走到路上,看见斑马线都会生气。我做过的另一个行业是编辑。

  曾有一位美编同事说,她平时看杂志发现哪里套色没有套准,也会很生气。还有一个同事说,她有一次出差,同行的都是编辑。有人带了一本盗版的小说大家传看,里面错别字很多,等书被传看一遍后,所有错字都被圈了出来改正。大约不圈出来实在手痒痒。

  至于我自己,编辑的基本功就是删字,删字的最高境界就是删改之后,不仅看上去该有的内容都在,而且还是作者本人的风格。我曾经把某专家洋洋洒洒9000 字的文章删到5000 字。至于后遗症吗,其实看我的文字已经可以看出来了,基本已经不会抒情。自己写出“什么什么的时候”,也很想改为“什么什么时”,就算忍住不删,还是难受。当编辑还会接触到的另一类人,是摄影师。有一次我和一位摄影师聊天,他抱怨刚才拍摄一位采访对象太胖,什么角度都拍不好。其实那位女士只是一般丰满而已,日常生活中绝对说不上胖。这也没办法,人到片子上就是会显胖,所以模特们都要瘦的。我忽然想起,摄影师美女见得多了,是不是会对自己的审美眼光发生影响?比如说,面对自己的另一半时?

  他说:“有一次我和太太去一家常去的商店买衣服。她试衣服时,售货员偷偷对我说,‘她是不是胖了?’我平时天天见没注意,这一看,还真是!那个腰上…… 唉!”普通女人腰上多的那一点无关大局的赘肉,到了摄影师眼里,简直就是灾难。

  我用非常同情和理解的语气说:“你这是工伤啊!该找各个杂志社要劳保!”

  回想起来,我最初注意职业病还是因为一位美国专家。他第一次来中国,发现中国邮局里的工作人员跟美国邮局的工作人员很像,虽然是不同国家的,长得也不同,可看上去就像是邮局里的人。

  想起来,一个人的工作是每日重复又重复、高度熟练的一套行为方式,那么每日做这些事的人难免会形成一样的内外在特点,难免挂了一样的相。

  如果一个人要把自己的职业做好,好到一个境界,那没有点“职业病”还真说不过去。《霸王别姬》中,评论程蝶衣有一句著名的话,叫做“不疯魔不成活”,张国荣演的程蝶衣,人戏不分,如果说职业病,程蝶衣是登峰造极的。做一个职业,在全力投入追求职业的完善的过程中,难免就会带上这个职业为人处事的特点、习惯。

  一般人都会把“有病”当成贬义词,尤其是指代心理上的“病”的时候。其实如果把这里的“病”定义成某种和多数人不同的特点,病本身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生物多样性的美好表现。

  有的人因职业而成病,但也可能是“病”在先而职业在后,因果很难分清。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几乎每一种性格特点都能有适合的职业,比如不安全感极强、有强迫症倾向的人可以去设计、维护安保系统。而从种群的角度来说,有抑郁倾向的人比较关注负面,在遇到危险时往往会是第一个发现问题并向群体报警的。

  我们都说男选行,女选郎,现代社会,选行对男女都很重要。这里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启示就是,根据自己“病”的倾向去找职业,修成“职业病”的正果。

  所以,职业病的形成路线是:一个人本来就有这种特点,于是就从事了这种职业,从事之后又会强化这方面的特点,于是严谨的愈发严谨,能说的愈发能说,艺术的愈发艺术。

  但我们并不仅仅有职业这一方面,我们还有生活,还要和一些和我们不同的人,或者说,具有不同职业病的人打交道。可因为平时在一个行业中,身边都是相同的人,一个人很容易下意识地认为自己职业的这种方式就是唯一的,是唯一正确的。如果说程蝶衣的疯魔是一种极致的悲剧美,那么现实生活中可能就会产生大大小小的人际关系的“杯具”,尤其是在家庭中。

  所以生活真是辛苦,为了做好工作,要多点职业病,可为了生活,又要少点职业病。

  其实要做的并不一定要去改变什么。即使没有搞心理学的人用职业病式的放大镜去观察职业病,生活也一样会继续。如果我们能对自己身上的职业病有一点点自省,再用幽默的心态有一点点自嘲,接受生活和人性的丰富多彩,生活本来就很美好。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