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可乐的合资中方正欲转让福州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11.1%股权,叫价1370.85万元。据天津产权交易所10月25日透露,百事方面已明确表态参与竞购,这意味着福州百事将很有可能最终由百事可乐独资。在这之前的9月份,百事可乐最终以“唯一合格求购方”的身份,花了1.44亿元的底价从深深宝手中获得了深圳百事15%的股权。
谁也不会想到,时隔多年之后,百事可乐与福州百事、深深宝等合资的中资企业双方的身份会错位成抛售者和接盘者。其实,近年来已经发生多次百事可乐接手合资公司中方股东转让股权的事情,因合资公司均处于亏损状态,百事可乐一度陷入以亏损方式逼退中方合作者的丑闻漩涡。
业界人士认为,主要原因正是百事可乐的中方合资者对其产品无定价权和话语权。事实上,中方股东的利润主要来自灌装企业的分红,而百事可乐的利润则主要来自于浓缩液,对灌装企业而言,浓缩液的成本占到整体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再加上近年来浓缩液的频频提价,更是加剧了灌装企业的成本压力,压缩了其利润空间。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一边是下游消费市场增长强劲,一边却是与之合作的上游灌装企业频频亏损并屡遭抛售。百事可乐近年来在中国市场上开始不断上演此类“戏法”,被业界称为是百事可乐的收权行为,其在中国谋求独资化的意图日渐明显。其实,百事可乐对国内各主要灌装企业一直扮演着品牌拥有者、外商投资者、浓缩液供应商三位一体的角色,这是它能够控制中资企业的三大法宝。
逐利的本性使得跨国公司利用其独有的技术优势一步步扩大在华控制权,从而获得最大利益。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饮料市场初期,市场竞争以产品为核心,由于对中国市场不太熟悉,跨国公司不可能在市场和销售领域投入太多资源,但随着中国饮料市场的竞争向渠道管理、市场营销全面展开,跨国公司加强对合资的中资企业市场和营销的控制力度。
长期以来,我们也许对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跨国饮料公司抱有太多的幻想,以至于忽视了它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不错,跨国公司来到中国能扩大税收,但同时也把大量的利润拿走;外来投资繁荣了市场,但也挤占了本土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百事可乐通吃中国饮料灌装企业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关键问题是,中资企业似乎默认了跨国公司的这种行为。然而,跨国公司通过采取各种手段,逐步掌控了中资企业的采购、销售、规划,甚至人事权,从而赚取产业链上更多的利润,而中资企业能赚到的只是合资公司名义下的一半甚至更少的利润,以及工厂所在地政府的税收和就业等社会利益,即便外方一再收权,中外双方的合资关系依然维持在某种平衡点上。
但是,这种平衡却扼杀了中国饮料企业生存的空间。事实证明,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后,往往把一个好端端的中国民族品牌逐渐冷藏、冰冻直至消失,最后用外国品牌取而代之。例如百事可乐并购天府可乐,导致这个中国民族品牌的消失,其目的也许不仅仅是通过他们赚钱那么简单,背后隐藏着险恶用心,那就是通过通吃中国相关龙头企业并扩大其市场份额,在此之后转而消灭这些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对手的品牌,从而达到垄断目的。
我们注意到,迫于中国舆论的压力,日前,百事公司大中华区主席孟可仕就“百事亏损合资公司逼中方退股以达到独资目的”等言论进行了回应。孟可仕称,有些合作伙伴希望在别的行业发展或者投资,这是他们做出的决定,不是我们的决定,也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希望有中方合作伙伴的帮助,因为他们非常了解和熟悉当地市场。
然而,让我们不明白的是,在百事可乐通吃中资企业时,我们这些企业的骨气那去了。对于跨国公司的并购并掌控行为,难道没有一点招架之力都没有。这才是最令人痛心的。进一步推论,如果一个国家的民族品牌被跨国公司并购或通吃,其国内所涌现的品牌都是国外品牌在唱大戏时,那么,这个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恐怕会掌握在别人手里,从而于民于国都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