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公布评选结果又开始了,全球又迎来了这一科技界和文学界的盛大节日,也正是由于诺贝尔奖的全球性和重要性,他不仅吸引着各国科学界、文学界的目光,也受到本来与平民百姓并无关系的密切关注。于是,一个公布获奖名单之前的预测成为一大热点,另一大热点就是我们国人看到没有中国人获奖的焦虑和抱怨。每每有一个华裔科学家获奖,也会在一阵莫名的兴奋之后,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大的抱怨。
虽然我们很多人抱怨诺贝尔奖的不公平、需要改革,但却又矛盾的希望获得这一不公平、需要改革的大奖。我以为,中国人获诺贝尔奖的前提,是要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和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这样的成果和作品,诺贝尔奖就是再改革,也与我们无缘。就如同世界杯足球比赛再改革,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球队,包括中国足球队也不可能直接进入最后的冠亚军决赛是一样,更不可能直接取得冠军。因为入选、获奖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虽然我们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启动以来,中国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按科技论文数排序,中国自2004年以来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论文数排在世界前四位的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从这些量化的标准看,中国的科研实力堪与世界强国比肩。但看看我们科研队伍的近亲繁殖、科技论文的抄袭行文、一些科研工作者追求经济效益等短期行为,我们在近期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并不高。因为诺贝尔奖看的不是量化标准,而是每一个科研成果的质化标准。
所以说,我们中国人现在是从基础做起,还要在资金投入、自身的科研体制改革、转变科研理念和目标、培养评价人才标准上下功夫的时候。我们仅以人才评价标准为例,现在人才的评价标准是关注发表论文数量和其影响因子,于是导致论文只顾数量不顾质量,关注影响因子的结果是同学、师生、好友之间的相互引用。虽然我们的论文数排在世界前四位,还在同学、师生、好友之间的相互引用的“推动”下,我国论文被引用次数仅排世界第13位,而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似乎更少,这本身也说明我们论文的质量和受关注的程度。而对比2002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苏尔斯顿,他喜欢自己做研究,既不发表很多文章,更不追求论文发表到特别显耀的杂志,更不会去思考什么影响因子,而是“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不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吗?
因此说,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不是抱怨,而埋头科研,改革我们自己的科研体制和人才培养,而不仅是去要求诺贝尔奖的改革。这是我们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做好方式,也是所谓的最佳捷径。因为我们尽然要参加这场“游戏”,就要遵守现有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