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大在网上公布了90位校长实名推荐学生名单。先前从一些报道中我们也得知,这次推荐引起不小社会争论。在当得知很多学生最终还是靠“学习成绩”证明自己后,靠“成绩排名”赢得校长青睐后,我们仿佛被戏弄般,然后摇头“偏才怪才”仍然没机会上北大。真的像一位校长所讲“非不能也,实不敢也。”
可是今天再看推荐名单,学习成绩俨然又退其次,推荐理由一下子冠冕堂皇起来,好像这些准天之骄子们并未只是学习成绩好,还真有“怪”“偏”的“个性”。但细审之,不免让人哑然失笑。这就是所谓的“推荐理由”?
来看一条“他在因伤卧床的半年中不仅用超人的毅力圆满、顽强地完成了课内的学习,还开始了对哲学、人生的探讨与思考。”一个高中生,没有因伤卧床不起反而顽强自学,自是很好,但是因为这就开始了“对哲学、人生的探讨与思考”未免太假了吧。所谓哲学、人生这样的大命题,归结到一位高中生身上无非就是一个念头,一个感想,这就开始了探讨哲学和人生,真是世上少见。他和谁探讨?有什么成果?我们是以史铁生还是以霍金为参照物来评析这位天才床上的哲学、人生之旅?
再看一条“他热爱话剧,于是他就在话剧社中专注执著地发挥出了才华”,多伟大啊。他热爱什么就能在哪里发挥才华。这样的学生别说北大乐于要,估计放之全球也是顶尖人才。说不定,这位学生就是中国未来诺贝尔之星。不就是成绩好嘛,但是为何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反而又牵强地生拉硬拽一些“偏”“怪”的理由出来?目的何在?在告诉公众他们不仅仅学习好其他方面也很突出?在解释推荐理由是多么正当和不可推翻?
公众已经心知肚明,校长却在满嘴唠叨。以成绩说话到底是浪费推荐名额还是只是北大提前收揽“准状元”的招数已经在这次制度实施中被讨论了许多。我们不求各个都是“钱钟书、吴晗“似的“偏才怪才”,但是既然绝大多数以学习成绩为衡量标准,再拿出“她对数学纯粹而真诚的热爱,无功利之心。”“不顾世俗的单纯,没评上学生会先进还是傻干事,当女足教练竟也能带队闯决赛。”以及前面提到的“在病床上开始了探讨哲学和人生”之类语言,未必显得太牵强,太弄巧成拙。而“无功利之心”和“不顾世俗”等词汇更像是对现今学术和研究情况的一种暗讽。在这个现实主义的世俗社会,在这个物欲横流,权钱当家的社会,这些高中生显得单纯和幼稚,现在就算如此,将来谁又能保证一辈子“出污泥而不染”?
北大这次的名单估计是对前面媒体争议的一种官方解释,但是有些解释过细,过于臆造和自以为是。公众自然不反对学习一流,全面发展的学生进入北大深造,可是当公众看见非得把小事小情以宇宙观般放大和抬高,我想,这并不是一份能成功说服和平息各方争议的名单,反而,更多了质疑和喊冤的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