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诱”,常常是作为贬义的手段出现在大众面前的,而且一般携带着伤风败俗的道德反面教材标签。如今有学者提出该为“色诱”平反了,或者至少该用更加公正的态度看待它。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家Catherine Hakim博士Hakim在《欧洲社会学评论》上发表的论文中,建议把美貌、性吸引力和魅力等“性资本”增加为第四种个人资产。另三种已经用于评估的是:经济资本(货币和土地)、文化资本(艺术、音乐和文学知识)和社会资本(你认识些什么人,而不是你知道些什么)。
其实在没有“性资本”的概念之前,就已经有人堂而皇之或遮遮掩掩地利用这种资本了。用帅哥对付难搞定的师奶客户,用美女销售去卖房子和洋酒,很多行业和公司一直以来就是这样操作的,不过由于道德底线的高低有别,有的人愿意承认,有的人不愿意承认而已。而长得好看的人,就是比长得不好看的人有先天优势,这也是公认的事实。
但是用“性资本”把这种状况阳光化,对那些一直犹疑着要不要利用性别优势的人不是坏事。如果“性资本”成为公认的元素,其实有助于心态的平衡:既然我的“性资本”不如人家,那他拿的薪水比我高我也认了。或者,既然我的“性资本”太少,所以得比别人加倍努力才行。
对自己的“性资本”是否评价客观,以及会不会有效使用,无论是对职业前途还是对人生方向都有很大的影响。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帅哥最终都不是落在美女手里的,而是被长得不那么好看的女人搞定了下半辈子。原因就在于后者对自己的“性资本”评估准确,并因此制定了合适的战略方案:既然咱的“性资本”欠火候,就在别的方面下点功夫呗,比如多忍耐一点啊,多投入一点啊等等。于是在“性资本”落后的情况下,以综合实力取胜。而美女就容易因为“我们都太骄傲,太在乎谁重要”,最终成为帅哥的一段插曲。
我很欣赏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帮助做实务的人为自己已经在做的或者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正本清源。当然知道有“性资本”是一回事,会不会用这个资本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像明明大家都知道走关系很有用,有的人就擅用人际关系,有的人却不擅用一样,用Hakim博士的话说,就是擅不擅用“社会资本”的问题。
前不久遇到一位老同学带着女儿出来玩。在提到女儿的个性时,老同学面带愠色、实则自豪地说:“我家女儿长得太漂亮,不喜欢理人”。当时我只是觉得听起来有点奇怪,把它归结于家长过于宠爱。现在想来,也许做为家长,他有着过度开采女儿的“性资本”的危险。从小给孩子暗示“你的‘性资本’很高……”很可能会造成后者洋洋自得,从而过分依赖这项资本的负效应。以平常心对等女儿的“美貌”,然后让这项“资本”成为锦上添花的因素,或许他的漂亮女儿将来会更感激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