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互联网的创新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中国互联网到底有没有创新?微创新(山寨)是否可取?一直以来,我认为微创新不是问题,牛顿和莱布尼茨同时发明了微积分,却没有一个工程师、没有一家公司给他们一分钱专利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非一件可耻的事情,关键看你在上面干什么。并且创新不仅限于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合理的本地化也是创新。但Sarah Lacy的一番话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让我意识到中国并不缺乏创新,缺乏的是鼓励创新的土壤。
今天看到Techcrunch的Sarah Lacy谈到了中国互联网的创新问题,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互联网看上去缺乏创新的主要原因之一:风投们一味求稳、一味追求利润,缺乏对创新产品和团队的支持。简而言之,中国的风投,只认投,不认风,只跟风。
Lacy 谈到了她在Disrupt北京创业大赛的经历,她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靠谱,在努力摆脱克隆西方网络产品的局面,恰恰是那些风投们不愿意在新的创意上冒险。她以两天的亲身经历了解到了中国风投们的工作方式。当面对投哪家公司不投哪家公司时,中国的风投往往会选择那些市场清晰的创业公司,而不是那些采用新技术、界面漂亮的产品。
Sarah在Disrupt北京上曾对评委说:“别忘了!这些公司是头回创业;他们还不需要找到所有答案!”
有几家在比赛中被中国风投枪毙掉了,但Lacy认为这样的公司如果拿到美国的Disrupt大赛上,会得到不同的待遇。比如8 Securities(一个金融领域的工具。一个简易、个人化、具透明度及社交化的全新网上交易平台。)如果拿到美国肯定会受到大众的追捧。类似的还有UnitedStyles、Moglue。这些创业公司似乎都获得了来自硅谷的评委的认可,但被中国风投无视了,理由是技术不错,但其他的就算了。
中国风投们的抱怨是一致的:产品没有足够清晰的市场。实际上,大赛获胜者OrderWithMe之所以能笑到最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创始人清楚他们的目标市场,知道如何清楚地表达市场需求。当然,他们赢得让人心服口服。
对市场规模的偏好并非没有意义。毕竟历史上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一直在追求市场规模。腾讯的统治地位从多大程度上是因为管理和产品,从多大程度上是因为6亿用户呢?显然两者缺一不可。毕竟很多大公司都在中国失败了。并且印度和中国都不曾出现百度、腾讯和阿里巴巴。相比西方的创业公司们,西方公司很难轻易搞定的巨大市场给中国的创业公司提供了很多机会。
很多西方人认为中国的创业者缺乏创新,但Lacy认为过去可能如此,并且显然至少一半原因是因为投资者。当她表示中国的风投们过度依赖山寨产品,而不是新创意时,这些风投们都没有正面否决。中国的互联网一直以速度和圈地著称,就像1999年的美国,只不过更加疯狂。从文化角度,中国创业者以效率著称,山寨西方那些已经得到验证的产品无疑是最保险、最迅速、最容易的办法。创新体现在产品送达和商业化上,很多中国的山寨版产品其实和美国的原创完全不同。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填补空白,也是上市时的宣传语。不管怎么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赚到钱。
很多投资者已经对这种板上钉钉的山寨模式上了瘾,尽管也有一些投资者表示也在加大在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
接着Sarah以亚军安全宝为例,一个山寨CloudFlare的产品(有意思的是CloudFlare也是亚军)。安全宝是唯一一个进入决赛的克隆产品,有些评委就因此更看好它。甚至在此次大赛中也担任过评委的CloudFlare创始人也认为安全宝是决赛产品中最有可能成为一家大公司的产品。
作为一个投资者,你怎能对这样的肥肉视而不见呢?
但如果中国的创业者想进入互联网创新的下一个阶段,投资者必须停止偷懒。风投本来就是要承担风险的。
很多创业者希望风投们承担风险。中国不乏各种创新,甚至腾讯的马化腾都因为担心有一天跟不上中国互联网的创新,而有时睡不着觉。
眼光犀利的Sarah还指出中国正在出现一个新的天使阶层,他们或许可以推动中国的创新。他们不仅关注即将寻求退出策略的成功公司,而且愿意和创业者一道打造有潜力的产品,哪怕现在没有市场。
最后,Sarah说:中国的市场已经足够大,现在有足够多人才,如果现在这些投资者不去把握中国的创新,其他人会取而代之。创业者可以选择是否推动市场前进,而不仅仅是给投资者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