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商务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马歇尔的笔记本
2012-1-9 14:52:56    来源:刘湘明的博客    我要评论(

    人才找与不找,都会在那儿。欠缺的只是发现、培养人才的态度、能力和耐心。

 

    年终岁末,聚会渐多。席间热门话题除了讨论移民,就是抱怨人才难找。但是我的意见一直是,人才找与不找,都会在那儿,现在普遍欠缺的是发现、培养人才的态度、能力和耐心。

 

    1939年9月1日,乔治·马歇尔宣誓就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在这之前的几个小时,150万德国士兵冲进波兰边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而他接手的是一支只有17.5万人的军队,规模还不及当时的保加利亚,步枪严重短缺,以至于有些部队不得不使用木棍来操练。但就在接下来的6年之中,马歇尔把美国陆军改造成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武装力量,男女士兵的总数达到830万;后勤补给线达到6万英里;装备了12.9万架轰炸机,250万辆吉普车,1200万支步枪,并且制造了两枚最具破坏性的战略武器——原子弹。

 

    在这个过程中,马歇尔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大规模的人才匮乏——如何找到足够多、足够优秀的人来指挥这支迅速膨胀起来的军队?

 

    他的解决方案很简单,就是随身携带一个黑皮笔记本,把他看到听到的有才华、有培养前途的军官的名字和表现记录下来,并且附上自己的评语。据传,他对巴顿的评语是这样的:

 

    1.此人能带领部队赴汤蹈火。

 

    2.要用一根绳子紧紧地套住他的脖子。

 

    3.一有装甲部队,立即交给他指挥。

 

    而对于艾森豪威尔的破格提拔,则更是经典的用人案例。美军历史上,共授予10名五星上将,他们从上校或准将提升至五星上将,平均耗时15.4年。而艾森豪威尔只用了4年的时间(第二快的是布莱德雷,耗时9年,也是马歇尔一手提拔的)。在他成为美国欧洲战区总司令之前,他只是做了20多年的参谋,从未打过仗。

 

    艾森豪威尔受到如此重用,充满了偶然,但也有必然的一面。1941年夏天,艾森豪威尔时任一个集团军参谋长,上校军衔,他把集团军大规模演习的后勤协调得很好。马歇尔看完演习,在笔记本上写了这样的评价:后勤保障牵涉面极广,能如此协调得好,得益于事先计划得周密。

 

    随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艾森豪威尔被马歇尔调到陆军部负责远东事务。报到第一天,马歇尔突然发问:“我们在远东太平洋行动方针是什么?”此前艾森豪威尔为麦克阿瑟工作,对亚洲非常了解。但他却说需要思考几个小时,才能回答。这又一次击中马歇尔,因为马歇尔最讨厌对重大问题脱口而出的行为——在他看来,这种不加考虑就给予答案的做法,投机的成分很大。在随后的6个月里,马歇尔对他作了认真的考察。他们每天都要见面,经常一谈就是一个多小时。在这个过程中,艾森豪威尔也从马歇尔身上学到了很多。

 

    决定性的时刻很快到来,在决策美国欧亚战略的先后次序问题上,艾森豪威尔在受命去英国考察后,递交了一份详细的报告,不仅坚决支持“先欧后亚”,还为后面的工作提出了完备的方案。要知道,当时美国国内因为珍珠港事件,首先收拾日本的舆论爆棚,而且艾森豪威尔本人也更具亚洲经验,他若主张“先亚后欧”于公于私都是说得通的。正是这种大局观,再结合上之前他表现出来的细致、慎重以及出众的情商,最终让马歇尔以惊人的魄力决定就让这个制定计划的人去执行它。

 

    在给罗斯福的提名报告里,马歇尔这样评价艾森豪威尔:“他不仅具有军事方面的学识和组织方面的才能,而且还善于使别人接受他的观点,善于调解不同意见,使人感到心情舒畅,并真心地信赖他。而这些品德和长处,又恰恰是我们驻欧洲部队统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此后,艾森豪威尔在欧洲战场大获成功,最终官至美国总统。

 

    马歇尔终其一生也没有机会担任战地指挥官的角色,但这并不妨碍他表现出卓越的领导力,成为二战中与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比肩的关键人物。在马歇尔的葬仪上,已经卸任的杜鲁门说:“他是我们这一时代伟人中的伟人。”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万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试用测试版本,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200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