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佐斯,下个乔布斯?
2013-10-25 10:35:58 来源:纽约时报 我要评论()
亚马逊公司(Amazon)的早期员工仍然记得公司拿走他们的阿司匹林的那一天。
那是1999年年末。在多年令人头晕目眩的扩张之后,互联网的繁荣开始消退。作为当时最负盛名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亚马逊负债累累,亏损不断上升。亚马逊的创始人和掌门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不得不让华尔街相信,他在认真削减成本。
但要怎么削减?亚马逊从来没有让员工享受到硅谷的“标准”待遇,比如按摩或是寿司厨师。员工唯一能免费得到的就是阿司匹林。于是,免费的阿司匹林没了。
这项决定引发了很多牢骚,但是削减成本——包括裁员——以及对未来利润的承诺,帮助亚马逊摆脱了灭亡的命运。如今,14年过去了,现年49岁的贝佐斯已是如此富有和成功,以至于他能拿出2.5亿美元的“小钱”收购《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震惊世界。
没有人知道他打算用这份著名报纸做什么,似乎贝佐斯自己也不知道。毕竟,贝佐斯曾经说过,他最希望妻子拥有的品质是,能够把他从某个第三世界的监狱里救出来,因此,他的想法也许注定是不可预测的。
贝佐斯的职业生涯中,取消免费阿司匹林以及类似的事件显示出,他愿意为成功付出一切,疯狂地关注细节,哪怕代价是让自己看起来很愚蠢。还有,他不在乎你头疼不头疼。
“杰夫可能表面上疯疯癫癫的,比如他独有的笑声,但是他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亚马逊的55号雇员詹姆斯·马库斯(JamesMarcus)说,“即使他大肆吹嘘的重塑新闻业的努力只能走到半路,他也不可能不闯点祸。”
贝佐斯是亚马逊的唯一创始人、标志性人物、最大股东和规划者。“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打造地球上最大的书店的目标就足够了,”251号雇员克里·弗里德(Kerry Fried)说,“杰夫的目标比这稍微大点:征服全世界。”
他的批评者相当多——问问你家附近的书店,如果你还能找到一家的话。但是越来越难以否认的是,他继承了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的衣钵,成为对人们当下的生活方式产生最大影响的企业家。
作为一家价值1250亿美元的公司,亚马逊足以反映贝佐斯的个性。亚马逊是目前增长最快的大型零售商,尽管零售商这个简单标签早已无法涵盖亚马逊的业务类型了。亚马逊还是一个电影公司,一个艺术画廊(毕加索1962年的作品《戴黑色帽子的杰奎琳》,售价可达17.5万美元)和一个出版商。这是一个遍及地球大部分区域的帝国,它甚至有自己的货币——亚马逊Coins。但它目前没有、以前也从未拥有的,是巨额的传统利润。
亚马逊公司有着各种各样的监管和竞争方面的关切,这可能让《华盛顿邮报》的所有者进入一个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雷区。亚马逊反对各州让电子商务企业征缴销售税的计划。亚马逊还是司法部成功追究五家出版商和苹果(Apple)的反垄断行动的主要受益者。它正在与沃尔玛(Walmart)和IBM等大公司角力。随着亚马逊的业务范围扩大到当日送达,它将对食品连锁店和药品杂货店构成竞争。
通过业务兴旺的数据存储部门,亚马逊正在成为政府机构的一家重要承包商,而政府机构正是《邮报》的主要报道对象。如果不绝于耳的传闻属实,该公司将生产亚马逊手机,这又会惹恼另一群公司。
其他的报纸出版商也面临类似的矛盾,当然数量可能少一些。华盛顿邮报公司(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旗下拥有营利性的教育企业卡普兰公司(KaplanInc.),该公司曾受到国会关注,同时公司还曾经抵制实施监管的行动。但是《华盛顿邮报》仍然保持着对新闻调查的承诺。一些人认为,要改变这一文化,光是更换东家是不够的。
公共诚信中心(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的执行总监比尔·布森伯格(Bill Buzenberg)说,“新闻编辑室里的人是非常保守的。他们不愿改变,肯定不愿出卖自己的核心原则。”
或许是吧。可话说回来,没有几个新闻编辑室遇到过这样的老板:他对颠覆具有热情,而且痴迷于改来改去,直到一切完美。正如前员工史蒂夫·耶奇(SteveYegge)曾经说的,“与贝佐斯相比,普通的控制欲狂看起来像是磕了药的嬉皮士。”一个相关的事实是:贝佐斯最初想把亚马逊命名为“不屈不挠”。
马库斯现在是《哈泼斯杂志》(Harper’s Magazine)的执行主编,他说,这一切自有某种逻辑:“贝佐斯痴迷于失灵的商业模式。而无论你对报纸有什么其他看法,其商业模式肯定已经失灵。”
即使是最有想象力的媒体评论人士也不会想到,贝佐斯有一天会买下《邮报》,因为他从未表现出对新闻或新闻从业人员感兴趣。
他只有在自己有宣传需要的时候才接受采访,而且始终只谈正事。他喜欢保护自己的隐私;杂志上从来不会出现他和妻子麦肯齐(Mac Kenzie)以及四个儿女在西雅图的湖畔豪宅休闲的照片。亚马逊面向分析师和记者举行的季度财报电话会议,堪称讳莫如深的场合。
即使是基本且想必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如公司销售了多少Kindle电子书阅读器,也从来不会公布。在日益庞大的西雅图总部大楼,没有大字招牌说明楼里有哪些部门。而从亚马逊泄露出来的消息比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还少。
慈善家比尔·盖茨(BillGates)的妻子梅琳达(Melinda)是《邮报》董事会成员,她本来更像是有可能收购《邮报》的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有可能,因为华盛顿邮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唐纳德·E·格雷厄姆(Donald E. Graham)是他的导师。但收购《邮报》的人居然是贝佐斯,没人介意承认自己的惊讶。他的管理风格、商业上的成功,以及对保密的热衷,似乎都不是《邮报》能够轻易所适应的。
马库斯说,“你见过的有关亚马逊的每篇报道都有这么一句话:‘一位亚马逊发言人拒绝置评’。”
亚马逊的发言人德鲁·赫德纳(Drew Herdener)拒绝对此文置评。
亚马逊可谓毫无争议的当代奇迹之一,尽管如此,它还是一只充满了好奇心的野兽,对于像《邮报》这样一份报纸该如何盈利,它没有多少显见的经验。财经撰稿人已经指出,苹果在一个季度内的收入,是亚马逊过去十年里收入的两倍多。上一季度,亚马逊的净损失达到了700万美元。不过,不管亚马逊的利润多微薄,华尔街依然对它一往情深。
亚马逊倾向于把利润直接让给顾客。它以低价出售货品,还常常免运费,如果一名顾客想退货,亚马逊甚至会在收到货物前就返还货款。
有时候,它甚至会更进一步。比如说,你买了一本书,然后认为它不适合你。你可以告诉亚马逊你要退货。你也许会得到这样一条讯息:“保留这件商品,同时会得到退款!我们买单。”
这么做一定会赢得友情,却损失钱财。不过,华尔街认定,终有一日,该公司会利用它几千万顾客来赢利,换句话说,到时候每卖一样东西都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利润。这也许会在明年发生,也许是后年。从一开始,贝佐斯就把亚马逊打造成一个投资传奇,更注重其潜力,而非当前状况。
曾和贝佐斯密切合作的人们表示,他拒绝把时间浪费在任何与顾客没有直接关系的事上。他的一名前同事说,“这是他最自豪的地方。”
随着科技公司发展壮大,它们力图保持自己初创阶段一度具有的活力和魄力。它们几乎总是失败。亚马逊是个例外。一名亚马逊前员工说,“假如推出一件新产品,有时候这个新鲜期永远也不会结束。”就像一个亚马逊公司的笑话说的,只有不喜欢自己工作的人,才会说什么工作与生活相平衡的话。
由于亚马逊的股价在过去五年里增长了六倍,在西雅图,以股票作为部分酬劳的雇员们获利颇丰。九万名亚马逊员工中的大部分都在它的仓库里工作,他们的起薪约为每小时12美元,如果速度慢下来,他们可能会很快丢掉工作。
2011年5月,宾夕法尼亚州艾伦敦酷热难当,亚马逊当地仓库里的一些工人晕倒了。持不同态度的其他公司或许就会在仓库里安装空调,或者在高温时段让工人回家。但是,如果亚马逊这样做了,美国东岸的顾客可能就无法在预期时间内很快收到他们定的Jay-ZCD、纸尿裤或罐装石南蜜了。
所以它选择了一种不同的解决方式。据曝光此事的宾州报纸《早晨消息》(The Morning Call)报道,亚马逊在温度极高的五天内,在仓库外安排了救护车和急救护理人员驻守。有15名工人在晕倒后被送到了当地医院,还有多达30名工人在仓库接受护理人员的治疗。这家报纸采访的工人说,仓库里的酷热指数(这种测量标准也包含湿度)竟然高达114度(46摄氏度)。亚马逊没有对这家报纸说什么,甚至连后来安了空调后也不说。
贝佐斯不太可能用对待仓库工人的方式来对待《邮报》记者。
“我不认为他会关掉空调,”Outsell的分析师肯·多克托(Ken Doctor)说。但多克托表示,贝佐斯的确在一个紧密相关的领域拥有专业知识:搜集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来弄清客户需求。“《华盛顿邮报》拥有大量对政治新闻感兴趣的读者,”多克托说,“但是它却不能从商业方面对这些读者进行细分。”
贝佐斯还有另一种本领:钱,很多很多的钱。
“世界上没有人能拯救报业,”独立研究分析师克雷格·休伯(Craig Huber)说,“他必须应对没完没了的经营损失。我认为《华盛顿邮报》之所以卖给他,就是因为他会更愿意去承受这些损失。”
任何报纸的一项核心任务就是报道当地政府。对于《邮报》而言,那就包括联邦政府。然而,近年来,亚马逊已经成了一个政府承包商——其实就是政府的数字档案柜。
贝佐斯的云计算业务亚马逊网络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简称AWS)是计算和数据存储第三方租赁服务的领头羊。除了数十万个人和公司客户,世界上超过2000家研究机构和500个政府机构都在使用AWS。亚马逊运行几个大型数据中心,每一个都有数十万台服务器,此外它还有42个较小的设施分布在世界各地。
这些数据中心的运作,与AWS的多数其他情况一样,均严格保密。就连公司高管也得有充分的理由才能进入其中的大型设施。
除了八家大型中心,AWS还为美国联邦政府单独运行了一家名为“政府云”(GovCloud)的数据中心。这家中心遵守政府制定的《国际武器贸易条例》(International Trafficin Arms Regulations,简称ITAR)。只有美国公民才能操作这些电脑。其他许多政府项目,不论是为美国还是外国政府服务的,也在AWS其他一些中心完成。
最近的一项重要进展是,AWS获得了为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 ligence Agency)提供计算服务的价值6亿美元的合同。弗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师詹姆斯·斯塔滕(James Staten)表示,中情局的合同对亚马逊而言是一大突破。“其他各个国家情报服务机构都会想要同样的计算能力,只要它们有能力获取,”他说。
与此同时,各家云服务企业都想分一杯羹。IBM对合同提起了正式申诉,理由未对外公布。美国政府问责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得出的结论尽管基本对亚马逊有利,但也称中情局应重新审核这笔交易。预计亚马逊将正式申请保留原始合同。
虽然是贝佐斯收购了《邮报》,不是亚马逊,但他作为亚马逊首席执行官和最大股东的身份让这种关系颇显尴尬。国家安全研究中心(Center for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主任凯特·马丁(KateMartin)认为,“《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大报与政府有合同关系,而且是政府中最机密的部门,这构成了严重的潜在利益冲突。”
不过,美国科学家联合会(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的政府机密项目主管史蒂文·阿福特古德(SteveAftergood)表示,如果《华盛顿邮报》真的会出于亚马逊与中情局之间的商务关系而不刊发涉及后者的文章,“也会有大把地方会急切地刊出相关信息。”
《邮报》最著名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称,他第一次见到贝佐斯是大约10年前在科罗拉多州的福斯特曼—利特尔公司(Forstmann Little)的会议上,两人“在这类会议场合”交谈过“几次”。
伍德沃德表示,当他和贝佐斯讨论项目和书籍的时候,“他总是很严肃,而且符合独立进取的价值观,让我印象深刻。”他还称,自己希望,由于贝佐斯经营着一家“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他能意识到读者对高质量的报道推崇备至。
贝佐斯看来充满斗志。他仿效尼克松总统(Nixon)1972年竞选团队经理约翰·N·米切尔(John N. Mitchell)冲《邮报》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Katharine Graham)说的著名狠话,在给《邮报》员工写的信中称,“虽然我希望没人会威胁把我的身体某部位扔进甩干机里,不过假如有,多亏了格雷厄姆夫人的榜样,我会做好准备。”
不过多年来,批评贝佐斯的人士一直高声疾呼要把他大卸八块。除了生计受到他挑战的所有书店、出版社和分销商对他有诸多抱怨,还有两项争议似乎预示着他作为《邮报》所有人将面临的冲突。
维基解密曾在2010年下半年短暂地使用过亚马逊网络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来存储其窃取的机密文件,但亚马逊随后就终止了服务。该公司称,事实与一些报道相反,它并不是应政府要求终止服务的。它停止为维基解密提供服务是因为后者违反了亚马逊的规定:用户不应发布没有所有权的内容。电子前沿基金会(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说,亚马逊“夹着尾巴逃跑了”。
然而最近的一宗投诉却与维基解密的情况恰恰相反。一家允许青少年匿名使用的网站Ask.fm受到英国媒体的批评,媒体称该网站允许网络欺凌的存在,导致四位青少年自杀。而据说托管Ask.fm网站的亚马逊,已被要求终止Ask.fm的服务,理由是该网站违反了涉及仇恨言论的规定。但一位亚马逊的女发言人拒绝对此发表评论,甚至拒绝确认公司是否在托管Ask.fm网站。
有关贝佐斯将在《邮报》如何做为的评论基本上忽略了一个事实:他的确管理过大型编辑团队。
在亚马逊创建初期,他成立了一个部门为公司出售书籍编写书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举措,谁听说过书店有编辑的?但这样的安排立刻增加了人们对亚马逊的信任。贝佐斯从未要求书评必须是正面的,他对这个部门给予了全力支持。
后来这样的支持停止了。亚马逊当时的员工描述了这样一场斗争,对阵双方是高尚的书评人和以数据为导向的工商管理硕士们,后者也被称为“瓦肯人”(Vulcan),这是在向贝佐斯最钟爱的电视剧致敬。“瓦肯人”指出,没有多少顾客会真的看评论,所以亚马逊也许不该花那么多钱做书评。
“那是一场文化大战,瓦肯人取得了胜利,”当时在编辑部任职的蒂姆·阿佩洛(Tim Appelo)说,“亚马逊编辑部的许多人都满腹愤恨,因为贝佐斯放弃了我们。”
专业书评让路于创新的顾客评论功能,这些评论有时候不偏不倚,有时候伪装成中立的评论,但其实是作者母亲发表的溢美之词。没有办法来分辨真伪,管理团队里似乎也没人在乎。许多书评人要么辞职要么被裁。
阿佩洛却并无怨言。事实上,他后来回到了亚马逊,在2006年推出了它的数字视频商店。他如今任职于《好莱坞报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
“贝佐斯知道,市场和思想的市场是有区别的,”阿佩洛说,“他的创造力不屈不挠、势不可挡,但我不认为他会十分纵容自己‘瓦肯人’的一面。”
这样的话听上去介于直觉和衷心祝福之间。在如今报纸的艰难时代,那也许是《华盛顿邮报》能得到的最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