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尽管有G7和G20先后发出的联合声明,称将在必要时采取行动,确保金融稳定性和市场流动性,但标普历史性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的后续影响周一还是在亚太市场显示出威力。亚太主要股市均大幅下跌。中国A股也未能幸免,连续击穿2600、2500两大整数关口,双双创年内新低。加上上周四美股的暴跌以及欧洲主要股市连续多日的大幅下挫,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幅动荡让人想起金融危机时期最黑暗的日子。]
全球股市崩跌,世界经济前景再次乌云密布。三年前爆发的金融海啸,号召了20国集团(G20)齐聚一堂,合力救市;这回要寄望谁来解救?
全球股市自4日起连环跌,抛售风暴始于欧股,在美股继续,道琼工业指数暴跌512.76点,跌幅4.31%是2008年12月以来最大;亚股5日开市跟着崩解,除今年已跌多的上证指数外,跌幅都逾3%,台股更暴跌5.58%,达464.14点,跌势最剧;5日欧股仍未回稳,美股早盘略为恢复冷静,但震荡依旧。
就在美国国债上限协商僵局才刚化解,避开违约灾难之际,这场股灾来得突然,却也不难理解;基本上,它反映的是近几周来逐步累积的多重忧虑,并由欧洲央行4日宣布重启债券收购计划所触发。
多重忧虑最初源于7月以来公布的一连串经济数据多数走弱,显示自2009年6月起复苏的美国经济出现二次衰退的风险;接着,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在债限协商上互不相让,虽在8月2日大限之日前达成协议,却也让世人看到美国政府在经济事务治理上的力不从心,尤其是协议内容除调高债限外,并无可信的稳定财政计划,更令人担心美国经济将因缺乏财政政策支持而难以避免再次衰退的命运;于此同时,美元的价值受到质疑,引发了国际货币新一波贬值竞赛的忧虑,日本、瑞士央行进场干预,汇市的骚动让正需要稳定的世界经济更加不安。
就在山雨欲来之际,欧洲央行又在周四出手整治欧元区的债务问题,重启已停止数月的政府债券购买计划,但仅限于爱尔兰和葡萄牙债券,而未包括正处于危机边缘的意大利和西班牙。欧洲央行此举让市场解读,欧债问题比预期严重,流动性压力再起,且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F)的扩大规模计划恐不如预期顺利,促使欧洲央行不得不出手。这样的解读一扩散,自然重击本已脆弱的市场信心,进而触动这一波股灾之钮。
这波股灾更深一层的忧虑,亦是对政府因应新一波经济危机的能力缺乏信心,因而全面崩跌的股灾或仅有一天,但长期下行的风险犹在。从大环境面来看,前波金融海啸时,是全球性金融去杠杆化造成的流动性枯竭,并导致国际短期需求的恐慌性萎缩,各国透由G20等国际平台协调经济政策,同时大举注资救市、扩张财政拉高需求有其必要,也发挥了明显效果。但这次不同,流动性不足现象仅限于部分国家、部分市场,汇市交易还特别活络,美国标普500企业的账面现金部位更高达1兆美元,加以各国面对的经济课题有利害冲突,自不易也不能期望各国再次连手。
此外,目前主要经济体显现的经济问题,都是存在已久、悬而未决的老问题,而非立即性的危机,需要的是这些经济体的领导人拿出具体可信的根本治理计划,而非只是一味短期刺激。以美国为例,经济前景朦胧的主因之一是失业率居高不下,不只让民众不敢花钱,也将造成结构性失业,即使联准会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QE3)也难有显效。因此,美国多用心在改善失业及促进投资上,可能会比动用货币政策撒钱、扩张财政政策花钱有效。而且,与三年前相比,美国现在可选用的政策工具及空间或不如前,但不致束手无策,关键在于要对症下药,政府救市终非常态,经济体质的调整仍须回到施政正轨。
连两天的全球股灾,已促使欧盟各国领袖展开紧急会商,大陆、日本及澳洲等政府官员也出面喊话,希望安抚投资人的恐慌情绪。这样的喊话对投资人当然不够,市场更期待各国政府能重视经济施政的可信度,并拿出说得出、也做得到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