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实的臂膀——怀念父亲
2010-6-2 10:38:06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没有儿盼儿,儿来了却灾难连连。为了儿子,为了生存,父亲用他那坚实的臂膀抗起来生活的重担,走南闯北,流离奔波,在一幕幕的悲剧里,演绎了生命的辉煌。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就从来没有叹过气……
新中国刚刚建立,正在田里劳动的父亲听说儿子夭折,撂下手里的犁杖,回家往炕上一躺,日子都不想过了。这是大姐对当时父亲状态的描述,失去儿子的父亲是那样沮丧和无助。直到建国初期有了我,父亲又点燃了希望的火焰,在田园里满心欢喜的耕耘起来。
五十年代的大跃进,社会扭曲,人民遭殃,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于是一家人离开了故土,开始了流离生活。在白城地区,母亲因为吃代食品得了肠梗阻,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姐姐相继出嫁,我和父亲相依为命,在生活的道路上,开始了一场苦辣酸甜的马拉松。
入住无门,如何生存。当时唯一的投奔是舅舅,在内蒙古科左中旗。半个世纪前的事,我还历历在目。父亲带我走进舅舅家门,一进门撂下行李,磕头大拜,用蒙语祝福,并讲述了我们的不幸。在那个灾难年代,谁都顾不了谁,舅舅无法收留我们,无奈,我们又奔向了科右前旗。在乌兰浩特市,正在招募支边散民,父亲第一天去登记,人家一看已经超过五十,拒绝了。第二天,父亲刮了刮胡子,换了套干净衣服,虚报四十九岁。这才登了记,来到了内蒙古大石寨县一个边境小村东河勒木。在这里居住不到两年,我便得了一个奇怪的病,腰间起了一串水泡,比腰带宽一点,因为不痛,我没有在意。当父亲看到的时候,差那么三公分左右就连在一起了。父亲四处打听,最后背着我求到一个蒙族老奶奶,一杆长长的大烟袋,那烟油救了我一命。差点没了儿子,这在父亲心里,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他感觉此地不可久留,于是打道回府,回到了我的出生地,东辽河畔的农阁村。
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席卷全国。人们吃糠咽菜,堂堂中国,一派苍凉。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弱不禁风的我,时常处在病态中。记得一个大年三十,我突然倒下,天转地转,话也说不出来。父亲急了,到生产队套上马车,飞奔公社卫生院。大年初一,又背着我去找一个老喇嘛。父亲的坚实臂膀,让我绝处逢生,我在趔趄的状态中,终于活了过来。在父亲看来,活着的希望是儿子,而我,当时什么都不懂,病倒了活过来,都没有什么感觉。
十九岁,我开始独立选择生活。我以父亲为榜样,也为了父亲晚年的幸福,我努力,我拼搏。父亲劳累了一生,到了晚年,在儿孙面前,还照样是勤勤恳恳。可是,人真的有身不由己的时候,年迈了,病缠身。一开始,肩周炎、气管炎、老胃病,当把这些疾病都治好了之后,老年的多病症也表现出来。记得有一次进京学习,我走的当天,父亲就卧床不起,妻子精心照料等我回来。因为医院已经判定无法可治,我回来之后跟父亲商量,让他把命交给儿子,我大胆地尝试一个生命的奇迹。经过我的针灸,父亲古稀之年又重新站了起来。直到生命的终结,父亲再没有倒下过。
想一想父亲那坚实的臂膀,没有父亲的坚强,怎么会有我的今天。也正因为我的身上流淌着父亲的血液,一路摸爬滚打,在不经意间我也走到了老年,我能给儿孙什么,一切物质的都是苍白的,唯一精神力量是无穷的。我的生命底色是亮丽的,父亲的坚实臂膀,还在支撑着我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