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家庭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幽思绵绵汪家坟
2010-12-11 11:18:01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打一小,我就知道马鞍山那面有个汪家坟,我也不止一次地听大人跟我讲过:跑个马童做了河南道的故事。长大了,又在汪家坟中学读书,走了3年的山路,来往于梁屯和汪家坟之间。说来我与汪家坟真是有不解之缘,1982年在汪家坟公社上班不说,后来搞对象,爱人竟姓汪。不仅如此,老岳父当时辈分最长,中间范“承”字的在十里八村就他一人。末门出长辈,丈母娘每每提及保存在她家,后来竟又亡失在她手里的“黄马褂”、“道台像”还有汪氏家谱,总是摇着头,莫大的遗憾。
  
  那年和胡老先生编写乡志,由此,对老汪家和汪家坟的来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更深的了解。鬼使神差,举家竟搬到了汪家坟,一住就是十年。汪家坟汪家坟,你留下了我的多少情思,又寄托了我多少心愿!
  
  现在汪家坟这个地方,在顺治八年(1651年)以前,是荒山秃岭、荒无人烟。那年,从山东来了一户贾姓人家,住在了马鞍山下的山沟里。后来,又有几户散户到这里定居,始终没有一个像样的村落,也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名字——有叫贾家沟的,还有叫小庙沟的。
  
  清乾隆年间广宁城东门外十余里处有个屯子,叫三岩口,屯子里住着一户姓汪的财主,这财主在北镇可是了得。汪老财主为了世世代代绵延财富、能做大官,便请来了一位风水先生,让他帮老汪家选好坟茔地,以求汪氏家族日后能做大官。且说这风水先生在北镇境内转悠了多日,也没有下音,汪家老财主着急了。这天,他把风水先生叫到堂屋,把门关好,打发走了身边的人,跟风水先生说:“老先生,我把您请来,实话告诉你,我家不缺钱,就是没有当官的。我想让您给我们找一块风水宝地做坟茔地,保佑我们老汪家能出大官。您的后半生就不用愁了,就由我们供养你一辈子!”老先生掂量掂量,觉得这段时间这老汪家对自己还真不错,供吃供喝、问寒问暖。老先生一狠心、一跺脚——中!其实,他早就相中一块风水宝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独特,一年四季,风调雨顺,这就是现在的汪家坟。
  
  当时老汪家家大业大,有钱有势,在当地是说一不二。老先生跟汪大财主一说,大财主乐不可支,麻溜请示,圈占荒地……
  
  哪成想,坟茔风水宝地看后不久,这老财主竟食言,对老先生逐渐冷淡了。上顿下顿不给饱饭,还不给好衣服穿。老先生又急又气,一股火竟双目失明了。那个惨哪!
  
  这天,老先生的徒弟云游至此,听说了这事,找到老先生,师徒二人抱头痛哭。老先生把在这里的遭遇诉说了一遍,徒弟听了,义愤填膺,气冲牛斗,问师傅:有可破解之法吗?老先生说:有!每逢初一、十五半夜,老汪家的坟茔地那些陆续要当官的人就会出来展示。你用箭把它们的影像射死,他们就不可能官运亨通了。但是,切记呀,不要赶尽杀绝啊!徒弟听了,连连点头、抱拳施礼,随即便紧锣密鼓地张罗上了。徒弟买来了弓箭,准备好了夜行衣,到了十五这天,他早早地就来到坟茔地,埋伏好,在草丛里等候。那日,月高风清,这里一点也不阴森。不怪是风水宝地——临近半夜时,就见能要当官的汪姓族人有坐车的,有坐轿的,有推车的……源源不断,在这里展示。徒弟一见,火往上撞,连续发威,一连射死好几个达官贵人,仅剩一个马童逃脱了……
  
  据说老汪家早给后代子孙编排了20个字,就是一直沿用到现在的:民、龙、洪、从、国、文、腾、永、承、宝、玉、太、德、本、正、清、守、吉、祥、好。说跑的那个马童,就是第三代的汪洪渊。这汪洪渊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他自幼善读诗书,经过十年寒窗,终于当上了四品官,被朝廷封为河南道台。道台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官——清乾隆十八年(1753)废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衔,专置分守道主管一省内若干府县政务、分巡道主管全省提学、屯田等专门事务,守、巡诸道多加兵备衔,长官皆称道员,俗称道台,尊称观察,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级别,为从三品或正四品官员。汪洪渊到河南做道台,自然一身的风光,可他对这里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处处生疏,曾闹出不少故事。但就是这个对当地风俗的不了解,却要了他的命。汪洪渊到任不久,正赶上要过生日,远近大小官员、地方绅士听说都纷纷前来送礼祝贺。生日这天,宾客出出进进,鼓乐班子吹吹打打,煞是热闹。汪洪渊坐在太师椅上尽情享受叩拜,忽然,一群人抬进来一条足有檩子粗的大蟒,有人马上禀报说:这是一位阔商送来的祝寿贺礼。原来河南人很少吃蟒肉,但是,按照当地的风俗,送给人家大蟒那是对受礼者最大的尊重。这位生长在关外的道台哪里见过这龙不龙、蛇不蛇的庞然大物,当时又惊又怕,吓得魂飞魄散,连连摆手,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官差们见道台摆手,也都跟着摆手,吆喝抬蟒的人赶快下去。抬蟒的头儿一看这场面,误以为道台嫌蟒小生了气,怪罪下来不乐意了,急忙吩咐抬蟒的人赶快抬回去,并悄悄地嘱咐道:“快,换一条大的来!要快,决不能耽误祝寿!”不一会,这帮人抬来一条房梁粗细的大蟒来。这条蟒更是吓人,道台身边的官差厉声训斥:“这么不懂事,怎么又抬来了?!”这时大家再看看道台,道台竟吓得两眼紧闭,栽歪在太师椅上,连手都摆不动了。等大伙急忙围拢过了呼叫时,可怜这道台已经咽气、一命呜呼了!当时汪洪渊才41岁!不知是他的祖上做损,还是他没有官命。
  
  汪洪渊的灵柩被从河南抬回北镇,汪氏族人就把他安葬在原来那风水先生给选好的风水宝地。族人重建墓地,整个墓地面积约有三万平方米,墓地四周用青砖砌成围墙,正面修一角门,外面全是石柱栏杆,门前高高立起一根旗杆,大门右侧还竖起一块3米高的七眼透龙碑,篆刻了汪洪渊的生平,这残碑现在先锋水库。这事一时震动四方,成为谈资。就是现在讲起来,人们依然津津乐道!
  
  从此,汪氏家族为了守孝,陆续移居这里。日久年深,树大分支,老汪家孽生成几十户的大家,而给老汪家看坟打杂的,后来也都改成了汪姓,成了“新汪家”。户数一多,自然就成了一个村庄,汪家坟这个名称取代了从前那些小的杂的地名,成为全屯统一的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汪家坟屯居于县城和中安、正安两大集镇的中间,地处丘陵,交通不便,1959年以前没有设置过统一的行政机构,1958年建立张代乡,乡址设汪家坟。1961年成立人民公社,社址在汪家坟。自把老汪家风水宝地的坟茔地毁建至现在,总有随葬品出土,可见当时老汪家的一斑!以后建立汪家坟乡,2001年又与广宁乡合并,汪家坟乡从此就不复存在,而作为一个村屯的地名的汪家坟,仍然在北镇人的心目中占据着一席之地!那些神奇的传说,也一直在人们的心目中萦绕、挥之不去。虽然有很多事情已无法探究清楚了,那也不能熄灭人们对老汪家和汪家坟的追寻,时不时地会在心灵得到些启迪、产生点火花。啊!汪家坟,传说也好、历史也罢,每每提及这地名的来历,总会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思和说不清的感慨!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