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池,发样年华
2013-3-22 10:39:28 来源:生活周刊 我要评论()
初春午后,南京西路石门路商机四伏,人头攒动。一辆黑色轿车在路口停下,高大的身影从车里走出。他低着头,面色温和,一连迈了几个大步,钻进了南京美发公司的门店里。
“刚从美国回来?”老师傅熟稔地问。男人微微点头,用手拨拨头发,对着镜子嘿嘿一笑。“昨天刚回来。”“头发还要老样子?”对话的两位,一位是姚明,一位是南京美发厅的叶师傅。叶师傅,距离第一次见到姚明,已经相隔20年。那时的姚明还只是一个黄豆芽般的毛头小子。叶师傅拍了拍姚明的头,就如姚明在球场上拍篮球,经过洗,剪,吹的基本工序,叶师傅收起了围在姚明脖子间的白布,帮他掸掸后背上的碎头发。这次的理发共计120元,其中有40元是VIP费用。一共用了1小时零13分钟。下个月的同一个时间,姚明应该还会出现在这里。
故事就从南京美发公司开始……
1978年,化学烫5块钱,电烫2块5。那时,张师傅一个月工资17元8角4分。
和叶师傅同辈的还有张师傅。1978年10月,张师傅刚满20岁,来到和“南京”同属一家公司麾下的“白玫瑰美发厅”学艺。张师傅告诉记者,刚入行几年,烫发饱受争议,但是总有一些潮流女性,为了美丽顶在风口浪尖。“顾客使一个眼色,我们就会接翎子,把她们带去小包房。”张师傅所说的小包房,是白玫瑰隐蔽的小阁楼,阁楼非常狭小,七八个人就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只有一扇小窗,为了掩人耳目小窗基本是封上。在那个年代,师傅们猫着腰,女孩们冒着汗,望着卷卷的波浪,仍然乐此不疲。口口相传,“密室”烫发的人越来越多,化学烫5块钱,电烫2块5。那时,张师傅一个月工资17元8角4分。
文革刚结束,受日本电影《追捕》影响,女主角一头浪漫的大波浪让无数女孩痴狂,一时间烫发又回归潮流。张师傅的生意也开始火了起来,逢年过节,人们凌晨五六点钟就爬起来排队烫发,经理怕人群一拥而入,只能带着师傅们悄悄从办公室后门进出。当时,最忙一天,张师傅从早晨7点干到凌晨4点,一共烫了100多个头,创下当时纪录。当他喜滋滋地把数字报给领导时,不曾想却受到了批评,领导对张师傅说,“做事贵精不贵多,数字那么多怎么能保证质量呢?”之后,领导才知道张师傅是干到凌晨4点,不是下午4点,已经连续工作了快24个小时。
寻常百姓烫发挤破了头,明星也是“众星捧月”,时常点缀在店里,出现在张师傅身边。从朱逢博到白杨,到秦怡,很多明星都是张师傅老客户,比如帮白杨干洗头。张师傅说,那时的干洗根本不用水,要“六擦六梳”,用到六块白毛巾和密齿梳。先用普通的梳子把头发梳通,然后用白毛巾干擦头发。第一块擦出来的都是头油和污垢,然后再用密齿梳梳头皮,梳完之后用第二块白毛巾擦。就这样一直用到第六块毛巾,擦出来就和新的一样。当时湿洗3角5分,干洗7角,白杨一个月要来张师傅这里洗四回头,两干两湿。歌唱家关牧村演唱会前也常常会来到“白玫瑰”,做大波浪长发的造型。
1985年之后,染发多半是年轻人,为了时髦。一开始染色先是明星,尝试些低调的棕色和暗红色,后来越来越大胆,挑染大红色和黄色。
时光飞逝,中国大踏步进入80年代。经历了之前剪短再烫发的折腾,美发业迎来了百花齐放的繁荣状态,堪与老师傅们口中的30,40年代相媲美。
过去虽然美好,现实更加重要。南京美发公司任建中经理告诉记者,南京美发公司再次走向另一个巅峰,是因为1981年上映的电影《小街》。电影里张瑜假小子造型开创了“中性美”先河,长卷发再次被剪短,而“南京”则是第一个成功剪出假小子造型的美发店。所以在那段时间,顾客络绎不绝,女孩子只要一进门,都会齐刷刷地说,师傅,给我来个“张瑜式”。
到1985年之后,顾客们要赶上时代的步伐,不再满足剪短烫卷做造型,而希望自己的头发像西方人一样有不同的颜色,而这时染发开始大行其道。其实染发传统由来已久,但在很久以前,仅限于白染黑,染发是老年人才做的功课。张师傅还记得那时的步骤,先用煤气烧发膏,然后把墨粉倒进去,然后把双氧水涂在头发上再涂染发膏,最后洗掉。而1985年之后,染发多半是年轻人,为了时髦。一开始染色先是明星,尝试些低调的棕色和暗红色,后来越来越大胆,挑染大红色和黄色。明星效应,一呼百应,于是街头巷尾,各种颜色也像雨后彩虹般浮动。
90年代的人们越来越崇尚个性化,流行蓬松的头发,夸张的迪斯科风格,习惯了优雅得体的张师傅心里有些抵触。开始学艺时,师傅就在张师傅脑中灌输了美丑概念,就连大卷小卷效果都有讲究。面对非洲土著一般的发型,和咋咋唬唬的气质,张师傅虽说是反感,却也放宽了自己的心,跟随潮流。终于,奇特,夸张,个性成为了主流,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五花八门。张师傅一边去学新的发型,一边在心里说,学了这个就可以了。结果发型的改朝换代越来越快,到现在他还在学。
潮流这个东西,今年在年轻人中流行,明年就会在中年妇女中流行,后年就会在老阿姨中流行。
2004年“白玫瑰”关门,公司内部营运调整,把张师傅和叶师傅一起调到了南京美发公司。这么多年美发行业走下来,张师傅总结了潮流的走向:潮流这个东西,今年在年轻人中流行,明年就会在中年妇女中流行,后年就会在老阿姨中流行。什么蘑菇头,梨花头都是这样。“波波头刚出来的时候,老年人都说,难看死了。结果流行了几年,上回有个80多岁的老太太跑过来,说让我给她剪个波波头。其实发型不一定要跟着潮流,每个人有每个人适合的发型,找准了自己适合的发型,自己看着舒服就能自信,比变来变去好得多。”
工作30多年,张师傅总结道,无论哪个年代,无论男女老少,做头,一个如此细微的细节,却反映出上海人努力生活的态度。即使是整天生活在亭子间里,头发也是一丝不乱的,认认真真过日子的。并且在头发被呵护的过程中,抓住每分每秒享受细微的生活乐趣。
“刚从美国回来?”老师傅熟稔地问。男人微微点头,用手拨拨头发,对着镜子嘿嘿一笑。“昨天刚回来。”“头发还要老样子?”对话的两位,一位是姚明,一位是南京美发厅的叶师傅。叶师傅,距离第一次见到姚明,已经相隔20年。那时的姚明还只是一个黄豆芽般的毛头小子。叶师傅拍了拍姚明的头,就如姚明在球场上拍篮球,经过洗,剪,吹的基本工序,叶师傅收起了围在姚明脖子间的白布,帮他掸掸后背上的碎头发。这次的理发共计120元,其中有40元是VIP费用。一共用了1小时零13分钟。下个月的同一个时间,姚明应该还会出现在这里。
故事就从南京美发公司开始……
1978年,化学烫5块钱,电烫2块5。那时,张师傅一个月工资17元8角4分。
和叶师傅同辈的还有张师傅。1978年10月,张师傅刚满20岁,来到和“南京”同属一家公司麾下的“白玫瑰美发厅”学艺。张师傅告诉记者,刚入行几年,烫发饱受争议,但是总有一些潮流女性,为了美丽顶在风口浪尖。“顾客使一个眼色,我们就会接翎子,把她们带去小包房。”张师傅所说的小包房,是白玫瑰隐蔽的小阁楼,阁楼非常狭小,七八个人就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只有一扇小窗,为了掩人耳目小窗基本是封上。在那个年代,师傅们猫着腰,女孩们冒着汗,望着卷卷的波浪,仍然乐此不疲。口口相传,“密室”烫发的人越来越多,化学烫5块钱,电烫2块5。那时,张师傅一个月工资17元8角4分。
文革刚结束,受日本电影《追捕》影响,女主角一头浪漫的大波浪让无数女孩痴狂,一时间烫发又回归潮流。张师傅的生意也开始火了起来,逢年过节,人们凌晨五六点钟就爬起来排队烫发,经理怕人群一拥而入,只能带着师傅们悄悄从办公室后门进出。当时,最忙一天,张师傅从早晨7点干到凌晨4点,一共烫了100多个头,创下当时纪录。当他喜滋滋地把数字报给领导时,不曾想却受到了批评,领导对张师傅说,“做事贵精不贵多,数字那么多怎么能保证质量呢?”之后,领导才知道张师傅是干到凌晨4点,不是下午4点,已经连续工作了快24个小时。
寻常百姓烫发挤破了头,明星也是“众星捧月”,时常点缀在店里,出现在张师傅身边。从朱逢博到白杨,到秦怡,很多明星都是张师傅老客户,比如帮白杨干洗头。张师傅说,那时的干洗根本不用水,要“六擦六梳”,用到六块白毛巾和密齿梳。先用普通的梳子把头发梳通,然后用白毛巾干擦头发。第一块擦出来的都是头油和污垢,然后再用密齿梳梳头皮,梳完之后用第二块白毛巾擦。就这样一直用到第六块毛巾,擦出来就和新的一样。当时湿洗3角5分,干洗7角,白杨一个月要来张师傅这里洗四回头,两干两湿。歌唱家关牧村演唱会前也常常会来到“白玫瑰”,做大波浪长发的造型。
1985年之后,染发多半是年轻人,为了时髦。一开始染色先是明星,尝试些低调的棕色和暗红色,后来越来越大胆,挑染大红色和黄色。
时光飞逝,中国大踏步进入80年代。经历了之前剪短再烫发的折腾,美发业迎来了百花齐放的繁荣状态,堪与老师傅们口中的30,40年代相媲美。
过去虽然美好,现实更加重要。南京美发公司任建中经理告诉记者,南京美发公司再次走向另一个巅峰,是因为1981年上映的电影《小街》。电影里张瑜假小子造型开创了“中性美”先河,长卷发再次被剪短,而“南京”则是第一个成功剪出假小子造型的美发店。所以在那段时间,顾客络绎不绝,女孩子只要一进门,都会齐刷刷地说,师傅,给我来个“张瑜式”。
到1985年之后,顾客们要赶上时代的步伐,不再满足剪短烫卷做造型,而希望自己的头发像西方人一样有不同的颜色,而这时染发开始大行其道。其实染发传统由来已久,但在很久以前,仅限于白染黑,染发是老年人才做的功课。张师傅还记得那时的步骤,先用煤气烧发膏,然后把墨粉倒进去,然后把双氧水涂在头发上再涂染发膏,最后洗掉。而1985年之后,染发多半是年轻人,为了时髦。一开始染色先是明星,尝试些低调的棕色和暗红色,后来越来越大胆,挑染大红色和黄色。明星效应,一呼百应,于是街头巷尾,各种颜色也像雨后彩虹般浮动。
90年代的人们越来越崇尚个性化,流行蓬松的头发,夸张的迪斯科风格,习惯了优雅得体的张师傅心里有些抵触。开始学艺时,师傅就在张师傅脑中灌输了美丑概念,就连大卷小卷效果都有讲究。面对非洲土著一般的发型,和咋咋唬唬的气质,张师傅虽说是反感,却也放宽了自己的心,跟随潮流。终于,奇特,夸张,个性成为了主流,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五花八门。张师傅一边去学新的发型,一边在心里说,学了这个就可以了。结果发型的改朝换代越来越快,到现在他还在学。
潮流这个东西,今年在年轻人中流行,明年就会在中年妇女中流行,后年就会在老阿姨中流行。
2004年“白玫瑰”关门,公司内部营运调整,把张师傅和叶师傅一起调到了南京美发公司。这么多年美发行业走下来,张师傅总结了潮流的走向:潮流这个东西,今年在年轻人中流行,明年就会在中年妇女中流行,后年就会在老阿姨中流行。什么蘑菇头,梨花头都是这样。“波波头刚出来的时候,老年人都说,难看死了。结果流行了几年,上回有个80多岁的老太太跑过来,说让我给她剪个波波头。其实发型不一定要跟着潮流,每个人有每个人适合的发型,找准了自己适合的发型,自己看着舒服就能自信,比变来变去好得多。”
工作30多年,张师傅总结道,无论哪个年代,无论男女老少,做头,一个如此细微的细节,却反映出上海人努力生活的态度。即使是整天生活在亭子间里,头发也是一丝不乱的,认认真真过日子的。并且在头发被呵护的过程中,抓住每分每秒享受细微的生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