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发
2009-12-26 11:32:09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编者按:作者的人物散文写得很饱满,老刘一生在作者笔端尽现,读罢无墨染也生喜欢!问好!
56岁的刘仁发是桓仁县刘家寨人,来A城36年了,一直没有正式的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A城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扩建储煤场时,刘仁发居住的房子被征用,企业给刘仁发家安排了一个到储煤场上班的职工名额。老刘再三考虑后,让他媳妇来到储煤场上班。当时的政策规定,孩子的户口随母亲落户,媳妇有了正式的工作,她的户口可以转为城镇户口,两个孩子的城镇户口也得到解决。老刘继续到处打工。
老刘长的一表人才,四方脸,浓眉大眼,一米七五的个头,很帅气。他性格开朗,待人和气,和人说话时笑眯眯的,人缘很好。
老刘后来也来到媳妇上班的煤场做临时工。或许与生俱来的秉性好,或许是后来户的小心谨慎,老刘养成了好脾气。平时默默干活,从不多说话。工作一段时间后,大家才知道他真实的情况。有人特意问过老刘是不是有这事,老刘也一笑了之。有人就说,老刘你是个男人,把好事给了媳妇和孩子,自己一个受苦,了不起。老刘说,孩子没有城镇户口就不能在城里上学,媳妇做工人后孩子也能留在城里上学工作,我一个农民也知足了。说完,老刘笑得很甜。
老刘平时打工,有多余的时间就去太子河沿岸开荒种点地,每天忙忙碌碌。可能是每天太忙了,没有时间在意在煤场的得失,在单位从没有和人红过脸。谦让的性格温和的性情,在单位没有影响到谁,也没有谁在意老刘。十几年过去了,煤场的人才知道,老刘的儿子考上了研究生。大家才说了句,好人有好报。
老刘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儿子长得和老刘很像,性格也像老刘。儿子放假后,有次要帮老刘去种地,老刘告诉儿子,种地是他的事,他应该做好;上学是儿子的事,儿子也要把书读好,想种地等毕业了再说吧。儿子很懂事,中学毕业考取了A城的重点高中。老刘没有张扬,不像现在有些人会在酒店里摆几桌庆祝一下。老刘去二手车市场,给儿子买了一辆自行车。对儿子说,家里没有条件到学校附近租房子,租房子的钱你用来中午和晚上的买饭吃,剩余的钱再买些学习资料。儿子点点头答应说,一定刻苦读书,不让父母失望。
老刘后来和熟悉的人说,那几年苦了儿子,学校里像儿子每天骑1个多小时自行车上学的没几个。夏天还好办,冬天孩子可遭罪了。两年后,女儿上高中时,老刘让女儿做公共汽车上学了。老刘的儿子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一家国家重点大学,老刘也没有请客为儿子庆祝。儿子在大学里很少主动和老刘要钱,自己勤工俭学挣些学费和零花钱。老刘和媳妇那几年花空了家里的积蓄,就是这样,女儿高中毕业时放弃了考大学,念了一所高等职业专科学校。老刘说什么也没有想到,他和媳妇辛辛苦苦那些年积攒的钱,也无法满足两个孩子的求学愿望。
老刘本来希望儿子快点毕业,也可以减轻一下家里的负担。没想到儿子品学兼优,被学校保送到另一家国家重点大学读了研究生。好在儿子和学校签订了合同,儿子读研究生的费用由学校承担,儿子毕业后回学校做老师。不然,老刘真拿不出钱再让儿子继续读书。女儿学校毕业后,到省城一家公司上班,不久女儿成了家,老刘又借了一些钱,才把女儿的婚事给办了。
老刘家借的“饥荒”,直到儿子上班两年后才还清。老刘把儿子给家里的钱后来又还给了儿子,老刘对儿子说,家里的饥荒他来还,儿子的钱留着结婚用吧,到时候,他尽力帮扶点。儿子说,他也是家里的成员,别说家里的饥荒有他上大学借的,不是花在他身上,他也有责任帮着还债,并且说家里没有了饥荒,父亲也不要再辛苦出去打工了。老刘没有再说什么,他心里知道儿子终于长大成人了。
老刘没有听儿子的话,一如既往的出来打工。遇到国家调整户籍管理政策,老刘按规定把户口迁到了城里,第一次做了家里的户主。后来老刘又按照社区的规定办理了个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压在老刘心里几十年的负担总算是解除了。老刘的干劲更足了,他说,再辛苦几年就回家养老,到那时他就和城里人一样有劳保和医疗保障了。
老刘从没有想到,他工作了几十年的煤场,在来来来往往的上千人中,只有他的孩子读了研究生,学历最高。有些人的孩子像老刘一样也来煤场做了临时工,有些人的孩子还没有找到工作。
老刘也清楚,他的付出获得了最大的回报,他很知足。于是,老刘还在默默地打着工,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着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