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赵氏》里每个人都在炼狱煎熬
2010-12-3 10:52:27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因导演陈凯歌的威望,以及片中葛优、黄晓明、王学圻、海清这般顶级的主演阵容,这部《赵氏孤儿》自筹备之初便被大家伙寄予厚望,一直都是媒体与大众谈论的热点。想来,这跟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录的那则传奇故事并无关系,当下的人们只把眼球凝聚在娱乐与花边,哪有人会在老祖宗的历史扉页上过多流连,所以就会有N多人开始打听这个“赵氏孤儿”到底是哪家的孩子,开始琢磨起片中的程婴跟片外的葛优谁的名气更大一点的无聊话题。
这就是《赵氏孤儿》,脱胎于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成就于几百年间戏曲舞台的传奇。如果说坊间大众对这个故事略感生分,那也仅仅是发生在近五六十年的事儿,自打有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个带着红头的文艺号召之后,程婴以及那曾叱咤风云的赵家孤儿就被当作了“四旧”丢进了废纸堆了。早在文革之前,就经历过三次比较大的戏曲暨文艺创作的改革,《赵氏孤儿》的段子基本都是首要被拿来开刀的,根据目前所能掌握的上峰批示意见基本都是“表现愚忠思想”、“封建残余”、“放大奴性”等字样,几乎算是被永久性打入冷宫。
假若不是陈凯歌重新经营起这个故事,现在也不会有多少人会把这个被冷落了几十年的历史段子翻扯出来如此大书特书,甚至还会有人把它当做如《图兰朵》般的西洋化的中国戏剧,用伏尔泰的名头来对此横加炒作。唉!一个最有历史、最有文化渊源的民族,却赶上了一个最无历史、最没文化观念的年代,真不知是该为此而笑笑呢,还是该为此而哭。
电影版的《赵氏孤儿》最大的优点在于够人性,完全抛弃了旧时“托孤救孤”中仅为忠君而舍弃亲子的价值观,而是扭转事态成因而将程婴的抉择改为是命运的阴差阳错,以及对一百多无辜婴儿的拯救。宽仁,是程婴在影片中变现出的最大特点,掩盖了他个性中的那一点点的卑微与懦弱。面对屠岸贾这样的仇敌,他可以隐忍多年而不下杀手,也可以在仇恨爆发的前夕选择让长大了的程勃逃走,忘记恩仇。但是,命运还是把他推到了屠岸贾的刀下,让自己的血来了断这长达十八年的宿怨。
这一改,陈凯歌显现了自身的胆魄,要知道缺少了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观的支撑,这个“托孤救孤”的故事中的传奇性与戏剧性就会被削掉大半,而沦为如当下银屏上的家族、江湖剧那般的俗物。所以,影片的创作就要密集地围绕在程婴、孩子、韩厥、屠岸贾这几人简单的人物关系上大做文章,化简易为繁杂,化腐朽为神奇,让整个毫无秘密可言的故事脉络重新焕发出生机来,拥有全新的人性魅力与戏剧属性。
程婴,外表的谦卑与懦弱与骨子里的坚韧形成强烈的反差;屠岸贾,骨子里的冷血与残酷与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大度又形成强烈的反差。整个故事中,人们都像是在一个错乱的人格炼狱中煎熬着,分分钟都显现着矛盾的痛与挣扎的苦,所以在最后的结局中,死亡的降临反而成为了两者都很满意的解脱,让所有的纠结都在血光中结束。
葛优与王学圻在塑造程婴与屠岸贾这对仇家时,表现是优异的,正因为两者个性中错综复杂的分裂成分被戏剧性地夸张、放大,而使他们更能展现出人性美与丑、善与恶的两个极端的爆发。而陈凯歌在经营起影片中的人物群像时,也在一贯被描述为忠良的赵家人身上大做了文章,使赵盾成为权倾朝野且胁天子以令诸臣的“曹操”,令赵朔成为无时不在显示特权的世家子弟,骄傲、蛮横、霸道,很招人讨厌。而身为国君的晋景公也莫不如此,很古怪也很荒诞的个性,完全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庸徒,让这些人组成一个统治阶层,则大大地削弱了屠岸贾蓄谋颠覆的罪恶感。很显然,陈凯歌是在反说历史,站在了一个作者的角度上去审视这重千年恩怨,这也恰恰是本片最大的看点所在。
而在放大情怀基因、放大人性基因的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版《赵氏孤儿》最大的商业弱点,那就是缺少了一些当下影视剧创作中拼命赚眼球、赚眼泪的狗血成分,这也是为什么长达大半年的时间里人们都在为海清喂奶的剧照而想入非非并乐此不疲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近期一直都有人揪住葛优与黄晓明的对手戏大做“断背”文章的渊源。人们此时所浮想联翩的,恰恰就是影片中没有的,就哪怕是帮助纸巾厂家做廉价兜售、买一送一的口号都没有。这不是让你哭的戏,也不会让你疯笑,仅仅是让你多做一下思考而已。这太难了,我们习惯了拿来便无条件接受而不做任何思索,尤其是进了电影院这么个只贩卖些眼球娱乐的风水宝地。很多年都是,将来仍是如此,无法改观,也从未改观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