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的确,学生的分数成了孩子成长的标致,学习品德的好坏在成绩面前似乎都有了体现,这样的教育无疑是不符合实际教育逻辑的。分数只能代表孩子的应变能力,对于孩子的综合能力而言,还是要到平淡的学习中去找,到生活中去体现!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近,成都市教育局出台规定,取消一切奥数竟赛。标志着这一应试教育的产物已经寿终正寝。社会各界赞成者明显多于反对者。因为它的存在,只是极少数人的伊甸园,多数人的伤心地。
两年前的八月,应县有一学生被清华录取,欢欣鼓舞之余,赶紧做好入学准备。一个自小生长在县城的人,去辽代街(佛宫寺释迦塔南面的仿辽代古建筑,城内最繁华的商业街)居然寻不到地方。入学一年余,被劝退。因为终日埋头苦读,疏于交际,全班同学,只有前后左右四个能叫出姓名。其余的,似曾相识。
放眼全国,类似的悲剧并未落幕,仍在继续上演。追本溯源,全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幼儿园到高中,练兵、奥赛,经年累月,雷打不动。“一切为了考试,为了考试的一切。”成了中国学校一道奇特的景观。
现在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招生时期,为了稳操胜券,各校不惜血本,网罗高分考生。怀仁县抛出诱人的橄榄枝:中考600分以上者,可免除学杂费、住宿费。中国所有的学生,从小就像掉进一个装满试题的大水缸。在狭小的空间里,厉兵秣马,备战高考。试问人满为患的水缸,谁主沉浮?高分,只要考高分,就可越缸而出,一步登天。低分者,听天由命,自生自灭。
应试教育包围的学生,创造性被严重抹杀。目前,中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还没有进入20个创新型国家行列。彼在30%以下,拥有的发明专利占世界总量的99%。难怪德国人嘲笑:“你们学生的书包比我们的重,学习成绩比我们的好,但你们还得买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品。”
高考是风向标,高考是指挥棒,高考是传声筒。应试教育主导下的高考,不知将多少偏才、怪才拒之大学校门之外。培养出来的是与市场需求格格不入的应试机器。“硕士、博士扎堆,高级技工难求。”人才市场挤破脑袋寻不到工作,用工单位削尖脑袋找不到人才。
改革中国的教育,需要更多的“司马光砸缸”式的高校自主招生,更多的地方取消奥数竟赛。天公已经重抖擞,急需我们不拘一格收人才。
上海市的汤玫捷,高中排在百名左右,奥数从未摘金夺银。以这样的成绩,问鼎一本学校也岌岌可危。哈佛却视为掌上明珠,提前录取。何也?只因两国招生的出发点不同。彼以综合素质评价,我以文化考试优先。哈佛、牛津录取的,清华、北大嗤之以鼻;而我争抢的,彼又不屑一顾。
坚冰终于开始消融,2008年8月,清华降60分录取美少女作家——蒋方舟。今年4月,辽宁三轮车夫蔡伟又直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生。还有用甲骨文、金文、小篆写出“天书作文”的作者,已被该中心刘钊教授收为校外弟子,今后考研可以报在他的门下。
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赵国40万降卒被坑。盖因书呆子赵括纸上谈兵,滔滔不绝;临机应变,百无一能。创造性几乎为零。是古代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若是赵奢、廉颇对阵秦军,白起未必会捡那么大一块蛋糕。
当今的地球,生存环境恶化,竟争日趋激烈。一切的竟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竟争。反观当代中国的教育,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弊端多多。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危则则国危。革故鼎新,将困于题海的学生突出重围,无限风光在眼前;囿于一隅,将会有更多的新版赵括身败名裂,“长平坑卒”的悲剧,谁说不会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