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自由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那些泛黄的书信
2010-5-17 13:13:19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应该还没到靠回忆过日子的年龄,可不知为什么,当夜深人静时,那些陈年往事,总是不请自来,扰得我更是睡意全无。­
  
  那天收拾东西,不经意间,又将那一大摞泛黄的纸信翻了出来。本就是个爱怀旧的人,手捧着那些手写的纸信一封封的读着,又将思绪带到那个年代……­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从另一座城市跟随丈夫来到现在所在的城市。离开那座城市,离开原来的工作单位,最不舍的是那里的同事和朋友,那份浓浓的情意是现在住在钢筋水泥里面,老死不相往来的现代人无法体会的。这些纸信也便是在那个年代产生的。那时,通讯不发达,唯一能传达感情的方式就是这书信了。这也是网络时代之前那个年代的产物,已成为现代人难以见到的信息传递形式了。­
  
  刚来这座城市时,人生地不熟,那种人在他乡的孤独滋味,和新环境的不适应,是那么强烈的影响着我的情绪。幸好有原在城市的单位同事们这一封封充满关怀,充满友爱和思念的书信,伴我度过了身在异乡最初的那几年。那种异乡的孤独、无奈和不适应,在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书信中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在当今电子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几乎代替了一切通讯工具,无纸化办公、无纸化信息传递已成为必然趋势。这种纸信虽然自古代就是人们作为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唯一方式,一直延续了那么漫长的一个过程,到现在也终于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虽然现代人也许偶尔拿来稍试,也终是为了寻找那即将逝去的往日情怀,感受一下别样的风情。再也不会成为信息传递的主流了。­
  
  多少年来,几次搬家,家具换了一次又一次,衣服淘汰了一批又一批,唯有这些书信却视若珍宝,一直带在身边。因为在那每一封书信里面都有着一份沉甸甸的情谊和友爱在里面。那份友情、那份关怀和关爱历久弥新。所以,也就成了我没有将其丢弃的唯一理由。­
  
  读着那一封封书信,一张张曾经熟悉而遥远了的面孔,又渐渐清晰而亲切的浮现在眼前,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中大多都已失去联系,更可叹的是,有的已是物在人亡了。但没有改变的是那份浓浓的往日情怀依然存在于那些泛黄的书信当中。­
  
  在这些书信中,最多的是来自我年轻时最要好的朋友和同事---可谓是“闺中密友”的她,也是我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朋友。她的生命那么短暂,命运却是那么坎坷。那时我们刚参加工作不久,都很年轻,同住单身宿舍,我和她的宿舍只一墙之隔,工作中,她在业务科,我在财会科,也是一墙之隔,也许是因为我们比较投缘,也就较之别的姐妹更加亲近了几分,上班,因为业务上的往来,我们常打交道,下班后几乎所有的时间我们都会泡在一起,记得当时同事笑称我们为“鸳鸯”出双入对,形影不离。每当月圆的时候,我们都是很晚才回宿舍,坐在院子里,一边赏月,一边相互倾诉着闺中的秘密心事。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向往。­
  
  她是那么聪明而美丽。可年少不经事的她,失身于一个年长她十几岁的男人,她的命运便由此转了方向。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意识都很保守,不像现代人那样思想开放。处在那个时代,守不住自己,便和幸福永远的失之交臂。事后,家人的打骂,同事的冷眼几乎让她崩溃。更让她崩溃的是,那么优秀的她,在婚姻问题上,却永远的失去了选择的机会。使自己始终处在被动的境地。同城的大都知道她的事,对她唯恐避之不及。最终是在远方的一个部队找到一个军人,草草结婚,根本也谈不上爱与不爱。可以想象的到,婚后的她并不幸福。终于,在经年的郁郁寡欢中抑郁而逝。那时她才只有三十五岁。­
  
  三十五岁,应该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丽的年龄,褪去年轻时的青涩和浮浅,生活的阅历会使这个年龄段的女人变得更加成熟有韵味,更兼具了丰厚的内涵。那么美丽而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带着一生的遗憾走了,想来她的悲剧也应该是那个传统保守的时代强加于她的。她的经历如果放在现在,结果也许不会是这样。她的美丽永远定格在了人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成为永恒。她的早逝,带给我无限的遗憾和惋惜,时至今日,对她的记忆依然那么清晰,对她的怀念依然那么铭心。那种弥漫在心灵的伤感,至今不能释怀。­
  
  那些泛黄的纸信,留给我那么多美好的回忆,也留给了我抹不去的缕缕伤感。可它也丰富了我的生活,浓厚了我的情感,在我人生的路上,也多了一处回眸时的风景。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