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头头网 >> 自由区首页 >> 博文 >> 正文
《宪王陵》
2010-5-20 11:39:36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上个月中旬,一位朋友告诉我,襄宪王陵被盗了,我深感震惊,那陵,我是去过的。襄宪王系明始祖朱元章第四代世孙仁宗皇帝之第五子,名朱瞻缮。宣德四年曾就藩于长沙,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迁湖北襄樊,其后代一直世袭襄阳王至明末。
  
  襄宪王死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葬于谷城县承恩寺西南的五朵山中,我与1990年初春时慕名游览过那里。记得那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我便从承恩寺出发,翻过五峰山,越过一石桥,行至四五里,就进入千峰沟,但见沟的两边都是陡峭的大山,一条山路蜿蜒其中,路边的山溪涓涓流淌,bhys绕山路而行,路虽不宽,也还算平坦,据考证,此路专为修陵,发棺而建,在古时,均为砖铺的神道,虽经历500余年,但稀疏的残砖还依稀可见,再行三四里,便来到了宪王陵。这里人烟稀少,风景秀丽,林木叁天。虽然还是初春,大地已呈现出绿色。漫山遍野的山花争芳斗艳,微风轻拂,树木低咏,竹影慢舞,百鸟鸣唱,好一派宁静,安详,和谐的人间仙景。
  
  宪王陵墓呈半圆型依山势而建,山虽高但不险,一条凸起的山脊从山顶沿至山脚,而宪王陵正好选建在这条山脊下,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陵前约200米处,耸立着六个平地而起的圆型山峰,这群百米高的山峰,在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下,一字行排列,造型奇特,远远望去,就象是六个身披盔甲,手持兵器的武士,庄严,肃穆,而又忠实的守护在墓前。我不由的赞叹;在真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啊。在宪王陵前修有一庵,名千峰庵,专为守陵人和方便宪王的后代前来祭奠时休息而建。几百年的风雨已使千峰庵破败不堪,主墙和屋梁都已倾斜,多处均有碗口粗的圆木支撑,不过,屋内残旧而又精美的雕梁画栋还隐示着过去装饰的华丽。庵内还有人家居住,多为古时守陵人的后裔,他们当年的生计以不存在,现在都以种田为主,过这自耕其乐的田园生活。在陵前百余米处,还建有两个巨大石质的乌龟驮碑,龟长约四米,碑高约五米,右龟的石碑上刻有庄重,秀美的楷书大字三百余字,记载着明朝皇帝下令工部主事营造宪王陵的圣旨,左边的龟上虽已无碑[据悉碑在1958年被农民砸断修桥所用,因龟的造型不便使用,故免遭厄运],但从两龟的大小一样来看,碑上想必也是皇帝的圣旨无疑,但碑上刻有什么内容,就只能让后人去猜想了。
  
  在封建社会,因帝王统治的需要,封在全国各地的藩王,未得皇帝的亲旨,不得私自进京,否则将有谋反之罪,满门抄斩之灾。因宪王在宗英皇帝执政时有功,故生前深的皇帝的信任,也是很少几个进过京城的藩王之一,当年宪王出京时,皇帝还亲送午门,可见生前地位不凡。宪王死后,皇帝又亲自下圣旨工部营造陵墓,因而整个陵墓的工程浩大,气势宏伟。陵墓高约30米,直径约60米,墓基的围墙约高2米,在墓的上方高山腰处和墓两旁的山体上都砌有砖墙,以防水土流失。这些建材都是0。5米*0。15米*0。2米的大青砖,仔细辩认,发现每块砖上都有印记,这可能是代表产地或者是工匠的姓名的代号,专门用来检查工程的质量所做的记号,地面的工程建筑尚且如此的严谨,地下的工程也不会小。工程的质量要求也会更高了。
  
  冢上长满了青翠欲滴的青竹和带有针状的刺藤,密密麻麻严不透风,我不顾刺扎的疼痛,奋力拨开山竹和灌木,爬过墓顶,直到山腰处方停下,我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眺望着远处的群山,深吸着含有山花芳香的新鲜空气,细细的品味着历史的变迁,王朝的更换,幻想着这些王陵文物的科学考察价值和商业开发价值,一任自己的思绪在时空中漫游。同时,也在为王陵现在和将来的命运所担忧------。
  
  在山的那一边,还埋有其他王陵的墓,它们是庄王墓、康王墓、慧王墓、偌王墓等,与这里相距不过一二十里,他们都是宪王的后代。宪王的子孙们大概是想借助祖上阴间庇护的原因吧,死后大都埋在了这一带,但规模都远比宪王陵要小,风景、风水也没有这里的好,在来宪王陵前,我都一一的看过那里,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在这几百年里,特别是近十几年里,陆续的被盗,有的墓顶被开了天窗,有的布满了大洞小洞,还有的干脆棺室大开,彻底的被开膛破肚。看着这些惨不忍睹的王陵,心中隐隐着疼,但也有些庆幸,毕竟还有最大、最老、最好的一座宪王陵还完好无损啊。
  
  突然,从近处的丛林里,传来一阵阵不知名的鸟叫,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朝下望去,一缕吹烟已在千峰庵上袅袅生起,它仿佛告诉我,已中午时分,该下山了。
  
  下山时经过千峰庵,一只小花狗跑了出来,对我狂叫个不停,不一会,有两个山民模样的壮汉走了出来,一双充满警惕和惊惑的眼神盯着我,当我相他们讲清来意后,立即热情的迎我进门,打水上茶,生火做饭。我看着这些纯朴的山民,心想,当年他们的先辈因守陵而远离闹区,居住在这深山密林之中,终日与陵为伴,也靠这微薄的俸金养家糊口,现今明王朝离我们早已远去,俸金早已停发,而他们的后人还都保持和继承着那份忠心和职责,忠诚的守护着在现在人看来有着巨大财富的陵墓,他们是何等的平凡,又是何等的伟大啊,可是,他们的忠诚能永远抗拒外界的诱惑而保持不变吗?即使能保持,但他们淳朴的个性能识破现代盗墓人那阴险狡猾的伪装吗?想的这里,我心中又感到沉甸甸的。
  
  转眼18年过去了,我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好友告诉我宪王陵里面的陪葬品全部洗劫一空,听说墓室是由半米厚的汉白玉所造,烘型结构,里面有石床,石凳等,墓石除了在规模上比北京的地下宫殿略小一些外,在其样式和选用的石材上均为一样。照此推理,象宪王的王冠,盛香油用的青花大缸,玉玺等国家一级的文物定会不少,盗贼是从墓室的顶部炸开了一个洞进去的。五百多年前的工匠们,无论怎样设想防盗,也没有想到现代的盗贼应用现代的技术打开了如此厚重,如此坚硬的巨石,听友叙说后,我心中恰似万箭穿心的疼痛,我们的先辈留给我们襄樊地区明代最大、最老、最好的一座陵墓,就这样在我们这一代被毁了,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从此被划上了句号,我们的子孙们再也看不到一座完整的王陵了,当他们长大后也再去游玩时,看到的只是一个被掏空了心肺的躯体。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我们襄樊地区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远至旧、新石器时期,近至元、明、清,都给我们留下有丰厚的地下和地面文化遗产,这些宝藏散布在襄樊地区三万五千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而襄宪王陵只是其中最亮丽的一颗明珠,但愿其他遗址今后能免遭厄运,但愿这些文化遗产,能一代接一代的承接,一代接一代的保护,也但愿国家文物保护的法令会坚决的落实,认真的执行,还但愿今后不会有人再写但愿二字,因为,在祖先留给我们襄樊人的文化遗产中,已没有几个再值得写但愿二字了。
 阅读
 评论
  • 下一个文章: 没有了
  •   
  • 上一个文章:
  • 网站简介 | 广告服务 | 郑重声明 | 使用帮助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用户留言 | 在线客服

    北京万源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0564号
    本版本为内部测试版本,还未正式上线,头头网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2000-200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