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调控只退烧不治病
2010-8-5 10:45:43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面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4月14日国务院出台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房地产调控似乎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中心环节。在调控和反调控的博弈下,房地产市场形成了一种观望和僵持的局面:交易清淡而价格企稳。
上海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商品住宅成交量357万平方米,为五年来最低,为2009年同期的66%,2008年同期的53%。
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商品房价环比变化不大,而同比上涨不小,4月份分别上涨12.8%和1.8%,5月份分别上涨12.4%和0.2%,6月份分别上涨11.4%和-0.1%,环比首现微跌。可见,房地产调控虽有效果,但仍需进一步观察。更何况,调控政策只能退烧,不能治病。既然不能治病,就有再次发烧的可能;再次发烧,病情就会加重,泡沫就会继续膨胀,最后发展到不可收拾。而历史的经验证明,一旦泡沫破裂,房地产崩盘,其对经济的危害是相当巨大的。房地产价格有可能跌落50-70%,市场和经济也需要5-7年才能恢复,而日本泡沫破裂以后,至今20年尚未走出衰退。因此,急需要研究资产泡沫的防范和化解问题。
首先,货币政策要关注资产价格问题。在现有宏观经济理论中,货币政策目标在于防止通货膨胀,保持币值和(消费)物价的稳定。这在以货物自由贸易和流动为主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在投资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就不灵了。事实上,资产价格的暴涨和资产泡沫的破裂,首先会打击实体经济,必然会影响到币值和消费物价的稳定,不仅会出现通货膨胀,而且会发生通货紧缩。因此,除了防止通货膨胀以外,把防范和抑制资产价格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政策目标之一是必要的。
其次,货币政策要以抑制资产价格泡沫为目标,就要解决资产价格的计量和统计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恐怕不能采用在现行消费物价指数中加入资产价格因素的办法。因为产品和资产、消费物价和资产价格是两个性质不同的东西。就以房地产来说,不仅可以作为投资的对象,而且具有金融属性,其价格变动及其影响也与一般产品价格的变动及其影响不同。这也就是资产泡沫这一概念的来源及其所特有的指称。如果将其与一般产品放在一起,搞出一个价格指数,就会混淆不同性质的事物,或者说,这样搞出来的价格指数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不可能解决这里提出的问题。最近,汤敏提出了建立以城市基本房价指数为中心的房地产价格指标体系,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思路。
统计和发布一套科学的房价指数,正确观察和掌握房地产价格的变化,为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提供必要的依据。这样做其所以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就在于任何一个资产泡沫的形成都与货币的供应有关,都是因为货币供应过多,资金价格过于便宜,从而流动性过多所致。或者说,不管背后的原因何在,流动性过多都是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索。
再次,除了这一共同之处以外,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制度条件,资产泡沫形成的具体过程和机理,人们推动泡沫膨胀的行为和方式又有不同的情况。因此,要真正防范和化解资产泡沫,就不能局限于宏观政策的操作,还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美国次贷危机中的房地产泡沫和中国目前的房地产泡沫就有很大不同,美国是储蓄不足和投资过度,中国是储蓄过多和投资过快,因此,资产泡沫与储蓄的关系隔着一层,而与投资过旺密切相关;美国是投资渠道很多,投资过度而向房地产集中,中国是投资渠道狭小而向房地产集中;美国是资产证券化过度,杠杆率过高,造成流动性过剩,中国是资产证券化不足,杠杆率较低,而出现流动性;美国主要是华尔街的金融机构推动,政府放弃金融监管的结果,而中国则是地方政府、银行和开发商共同作用甚至合谋的产物。就是货币的供给过度和流动性过剩,如果说美国是美联储以金融创新为由主动实施过分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除政府的有意所为外,则存在着大量和强烈的倒逼机制。因此,防范和化解资产泡沫决不能就事论事,仅仅就货币政策做文章,必须解决中国经济运行的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