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乔家大院
2010-10-23 10:49:00 来源:网络 我要评论()
到山西,距离太原六十公里处的乔家大院,是一处不可不看的景观。
乔家为清代晋商巨族,发迹于清乾隆初年,称雄包头商界240余年。其极盛时,统领着几十个字号,横跨几百万平方公里,拥资几千万两白银,可谓财大势雄;乔家几代东家和掌柜在北国商界、金融界纵横捭阖,呼风唤雨,可谓弄尽风流!乔家大院“在中堂”则是闻名海内外的商业资本家乔家第三代乔致庸的私人宅院。其实,乔家大院为现代人所认识,很大原因还是由于电视剧《乔家大院》和张艺谋在此拍摄的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世人充满无限向往。
到达时,已是正午时分,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尽管乔家名扬万里,可乔家堡给我最初的印象仍然是一个乡土味极浓的村子。从村子外看,这里一点也没有明星村的样子,也看不到曾经辉煌的余韵,只有低矮的带有山西特色的房舍,密密连成一片。只有走进这看上去仍显简陋的村子,一条南北走向的充满清末风情的街巷。两边高起的青砖墙,严整豪华,透出不俗的气势。街中间,有一处高起的门头,圆形拱门上方悬挂一块蓝底金字的横匾,上写着“福种琅环”四个字,带着满清王朝的皇家风范。据说这是当年慈禧为逃避八国联军去西安,路居乔家大院时,为褒奖乔家赠送的十万两白银所给予的奖赏。这里就是乔家大院。
相传,乔家的发家人是乔贵发,他自幼父母早逝,备受亲朋和相邻的欺凌。贵发一气之下,单身闯外开始了艰苦创业。乔贵发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白手起家,由小商小贩做起,到后来创设了广胜分字号,为乔氏家族的商业活动开创出一条黄金大道。至其孙乔致庸,坚守中庸之道,待人随和,处事圆通,治商有道,善于筹谋,重信誉,在中堂的事业突飞猛进,先有“复字号”称雄包头地面,后有“大德恒”、“大德通”两票号活跃于全国,称“汇通天下”。乔家事业日益庞大,显赫一时,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商大贾。乔家富甲之时,多施善举,经常救济乡邻,开仓赈灾。乡人们感谢乔家的作为,同心协力将这座大院保存至今。乔家最后消失在“七七事变”抗日战争打响之后,由于不堪日本人骚扰,乔家人终于居家迁徙,此后就再也没回来过。
走进乔家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出现过的那条长长的甬道。甬道两侧依次排列着三个院落,南北共六个院门。处处门楼高大,门前大红灯笼高高挂,依稀可辩出它的主人昔日气宇轩昂的样子。院子西尽头处是乔家祠堂,与大门遥相对应。虽然进入眼帘的仅是六个门洞,实际上这里玄机不少:院中有院,院内有园。四合院、穿心院、偏心院、角道院、套院等等,如同迷宫一样,绕来绕去。如没有院中箭头的指引,我看在这里迷路是少不了的。据说如从高处俯视,就可发现整个庄园的建筑就是一个中国方块字中的红双喜的结构。而房顶上的建筑更是玄机处处,因为那是守卫这个大院安全的地方,当然更是独具匠心。整个乔家大院院子,不管是南院还是北院,其门窗、橡檐、阶石、栏杆等,无不造型精巧,匠心独具,各个建筑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的建筑工艺。我们通过仅存的一砖一瓦,一幅雕刻,一幅绘画感受到当年乔家鼎盛一时的豪气轩云。
随着川流不息的参观人流,我逐次从高个门洞走进去。据悉,乔家大院“在中堂”内分6个大院,20个小院,共313间房屋,布局宏大,工艺精美。给我的印象是,整个大院高耸的青砖灰墙,巨大的圆形拱门,既有北方村落的严整有致,又不失古堡的庄严肃穆。甬道的北侧其建筑比较威严高大;进院里看,富丽堂皇,井然有序。大院布局严谨,建筑考究,规范而有变化,不但有整体美感,而且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南面三院为二进双通四合斗院,硬山顶阶进式门楼,西跨为正,东跨为偏。中间和其它两院略有不同,正面为主院,主厅风道处有一旁门和侧院相通。整个一排南院,正院为族人所住,偏院为花庭和佣人宿舍。除了雄伟的建筑,院落里还镶有各种精美的雕刻,如木雕、砖雕、石雕以及彩绘等,大都栩栩如生,透视着浓浓的异乡风情,让人目不暇接,不忍挪步。
穿行于厅堂院落之中,抚掌于砖墙石壁之上,心中不禁涌起了一阵阵感慨。如今,乔家大院早已人去楼空,昔日荣耀和财富也早已随风飘散,曾经繁华热闹的院子一下门前冷落,象一位历尽风尘的老人在安度着岁月的余光。我轻轻地走进这片历尽沧桑的土地,徜徉于这座富丽堂皇的大院里,一边遥想当年乔家主人辉煌富贵气象,一边用心感受着那远去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