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点逻辑容易被忽悠
2011-4-26 14:34:31 来源:王怜花的博客 我要评论()
犬甥小黑,年甫十四,一日作文,赋得“一件有意义的好事”。百思不得其法,便就教于我。我问“最近可打过人”?答没有,“可骂过人”?答也没有。“抢劫行凶也没干过”?自然也没有。“前日商场的大火,是不是你放的”?那必然不是。我说那不结了。没干坏事,不就是最大的好事?他闻言大喜,兴冲冲走了。如今两个月过去了,再未见他的影子。扣之家父,方知道这小子再不愿意见我:按我的指教,他作文得了全班的老末,并遭了老师的痛斥。
上面这个故事,出自缪哲《祸枣集•常情》。去年我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我女儿读小学三年级,老师要求写一篇五一假期见闻之类的作文,时值春夏之交,万物生长,她吭哧半天,写出一篇小区里各种树木花草的变化——是她自己观察到的——约200字,我看了表扬一通(“言之有物,多识草木虫鱼之名”云云),结果老师给了个低分,从此我女儿不再让我看她的作文。呵呵。
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些不证自明的公理,最平常的常识、常理、常情,如今却变得很难得。原因什么原因呢?说来可笑又可怜,根子上原因其实就是“皇帝的新衣”说不得。缪哲兄的新书《祸枣集》则说了说皇帝的新衣。比如说到他侄子写高考作文“感情亲疏与认识事物”:
按判卷的标准,考生须从亲和疏两个方面,去举例说明之……人都十八九了,智力不可谓不开,论证问题,却依然使用举例说明的办法,则无论如何,终归是中学教育的耻辱。论辩的诸手段里,举例最没有位置。。。单靠举例子论证,乃是智力低或训练差的表现。犬侄所举的例里,他最得意的一条,是“鲁迅太爱国,故对中国文化做了偏颇的批判”。我对他说,你若会分析概念,就知道这爱国的“爱”,并不是“亲疏”的“亲”。对国家的“爱”,乃“好”起所好,“恶”其所恶,不是瞎爱的。所以侄子,有空去读一读古希腊吧。
有空读点古希腊,就是正经学点逻辑,学点三段论,说点靠谱的话。不学逻辑会咋样呢?在《寻找北大》一书里,许秋汉同学转述了北大社会学系萧国亮老师的下面这段话:
所谓原始社会是一种生存状态,奴隶制是一种人际关系,封建是一种政权架构,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方式。它们根本就不是并列的概念,完全可以重叠在一个时代的社会里。中国的封建时代开始于商周时期,而在秦始皇施行郡县制之后就结束了。所以,你们学过的社会发展史纯粹是胡说八道。你们来到北大,第一件事就是必须把从前的错误逻辑理清楚。不然就没法继续学习,也没法与世界交流。
好笑吧?不学点逻辑,你很容易被别人忽悠,变成糊涂虫。比如某个愤青如获至宝地跟你嚷嚷肯尼迪的大嘴:“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时你得清醒,冷静地跟他讲这话后边的逻辑错误,然后也来个针对性的名人名言:“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各位,这是我的朋友胡适之说的话,正经国产的名人名言。不过这世上糊涂虫是很多的,比如说20世纪法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是糊涂虫的,只有雷蒙•阿隆等少数例外。
若干年前巴曙松博士在厦门的海边,用“才高于志土木形骸”这八个字来形容某个金融大佬,后来我借用这八个字来写莫大先生,其实这八个字用来形容无名老僧更加贴切。最近看到学长缪哲的新书《祸枣集》,又想起这八个字很能说明缪哲兄的才学和为人:熟读中英文原典;注重常识和人性;纯正的价值观和趣味;幽默、练达的文字处理能力;胡乱快活一世的生活态度—还需要有别的理由吗?
有兴趣的人,从《祸枣集》开始,接着可以读读缪哲译的《钓客清话》和《美洲三书》,在享受垂钓的单纯快乐时,偶尔也想想“无代表不纳税”和“不自由毋宁死”这些个常识常理常情。
书里我唯一不同意的地方,是对缪家千金七岁时写的作文的低估:
我今天写日记。我今天玩了沙子。我今天吃了橘子。我还想明天吃一个。
缪思庄同学写的多好呀,尤其是最后一句。
书名祸枣,是高手的谦逊;我在这里喋喋不休,是“未能免俗,聊复尔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