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等于二十年
2011-9-7 13:12:02 来源:老木匠的博客 我要评论()
过去大跃进时代的口号“一天等于二十年”。这个夸张也许实在是太过分了。
在技术史上,在一代人时间里消化、掌握进而超越其他地方花了几百年的时间成熟的技术的事例,倒是有不少。虽然不是“一天等于二十年”,至少也是“一年等于二十年”。
欧洲人掌握瓷器烧制技术的过程,差不多就是这样“一年等于二十年”的事例。
小时候看的苏联作家伊林《十万个为什么》,就讲了这个故事。
说在17世纪末的时候,德意志有个叫表特格的炼金术士。他出身贫寒,小时候在药店当学徒,迷上炼金术,每晚偷偷摸摸的在店里试着练金子,后来被老板赶出店门。
说来也巧,这个胆大的年轻人向国王自我推荐,居然被国王接纳为王室炼金术士。这时他原来的老板可得意了,见人就说:“我早就说我徒弟是个天才吧!”
可是他说错了。几年过去,倒霉的表特格没能炼出一粒金子。惹恼了国王,被关入监狱,面临上绞架的命运。老板一听说,赶紧改口:“我早说过这小子是个没出息的小偷!”
老板又说错了。表特格在监狱里向国王求情,提出由自己来试着烧制比黄金还贵的瓷器。国王答应了他的要求,把他关在一个城堡里,试着烧瓷器。
表特格猜想瓷器应该和陶器一样是用粘土烧制的。可他试遍了各地的粘土,都烧不出洁白的瓷器。据说有一次他在往假发套上扑粉时,突发奇想,这种香粉应该是一种极其细腻的粘土。国王派人给他搞来了这种粘土,烧制的结果确实有点像瓷器,可就是都被烧化,难以成型。表特格又猜想,掺入细沙可以保持硬度,这又给他猜中了。
表特格真的烧制出了淡褐色的瓷器,烧制的地方是迈仙(现在通译麦森)城堡,所有的产品打上了两把交叉的剑的印记,行销全欧,为国王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他原来的药店老板,又开始向顾客们吹嘘:“我的徒弟是天才,是国王的技师!”
表特格得到了国王的大量赏赐,要什么有什么,就是没有自由。他开始试图利用自己的技术为自己谋自由,秘密与国外势力勾结。可是行事不密,被国王发现,再次被判处死刑。药店老板再次改口:“我说过这小子就是个上绞架的命!”
老板这次又说错了,这次表特格又走运了,不过这次是他病死在监狱里,逃脱了上绞架的结局。
现在才知道,伊林的这个故事有不少噱头成分。
表特格确实是欧洲第一个烧制出瓷器的人,他也确实是一个失败的炼金术士。只是他烧出的就是白色的瓷器。他给萨克森选侯、波兰国王腓特烈·古斯塔夫二世的部分信件、他的部分试制笔记,至今依旧保留在德国萨克森州麦森瓷器厂的档案馆里。
这位古斯塔夫二世,处事轻浮,风流成性。在对普鲁士的访问时,见到普鲁士国王的瓷器室,全部用中国青花瓷装饰。嫉恨不已。回国后就要那个倒霉的炼金术士表特格给他烧制瓷器。表特格花了几年时间寻找瓷土,尝试配方。1710年,在一封给国王的保证书里,他保证在两个月内烧制出瓷器。他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办法是在瓷土中掺入大量的石灰,笔记里有他各种比例的试制记录,终于成功烧出洁白的瓷器。但成功后不久就因为无法解脱囚犯身份而酗酒身亡。
急性子的古斯塔夫二世并不因为白色瓷器的成功就停步。他希望要建一个瓷器宫殿,全面压倒普鲁士王宫里的那个瓷器室。招募了其他的工匠来麦森继续试制。其中有一位能够模仿中国瓷器图画风格的工匠赫洛德特,和配釉的大师科勒成了好朋友。科勒因病去世前,把自己的笔记交给了赫洛德特。
这本笔记现在也保存在麦森的档案馆。只是前面几页被人有意的撕掉了。笔记本里有烧制各种釉彩的配方,独缺最美的鲜红釉彩的配方。恰恰就是赫洛德特,在科勒死后烧制出了包括了鲜红釉彩的多彩的瓷器。他几乎可以烧制出任何配色的瓷器,能够惟妙惟肖的仿制中国瓷器的纹样、人物、山水画。
仿制出逼真的中国瓷器,在釉彩的丰富程度上甚至超越了中国瓷器,还是不能让迷恋瓷器的古斯塔夫二世满足。他又向麦森的工匠们提出一个要求:烧制瓷器的立体雕像!更过分的是,他要求工匠们给他烧制出他自己的动物园里所有动物的造型!
现在和赫洛德特争宠的工匠来自于维也纳,是一个名叫坎特勒的年轻人。他先到国王的动物园里写生了一年多,熟悉了动物的形状和动作特征。然后他开始试着烧制瓷器。一开始他就走对了路子:整体的瓷塑在烧制时很容易坍塌变形,因此他设想将塑像拆零成各个部件来烧制,然后拼装成型。瓷土塑型很难,他又想出使用木雕模具——翻制成石膏模型——再压制出瓷像部件。
只用了几年时间,坎特勒就烧制出了比大理石雕像更为洁白、更为晶莹的动物瓷像。从熊、狼之类的走兽,到飞鸟、鱼类,都活灵活现。有一个秃鹫的瓷像,秃鹫的嘴里还含着螺旋状的从爪下牺牲者腹部扯出的肠子!
永无餍足的古斯塔夫二世,开始建设瓷器宫殿。坎特勒提出的目标是,烧制一个30米高、使用800个部件拼装的古斯塔夫二世的瓷器塑像!周围还要用无数的历史及神话人物作为装点和陪衬。
1733年2月1日,古斯塔夫二世死去。他留下的王国遗产,除了辉煌的瓷器产业,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在分崩离析中。36年的王位上,他不停的调换情妇,不停的发动战争,结果是精力越来越差,国力越来越弱。萨克森-波兰从一个中欧强国沦为被瓜分和欺侮的对象。他的继承人也没有他那样对瓷器的偏执狂,一上台就停止了瓷器宫殿的建设,用一个青铜像取代了坎特勒的瓷像。坎特勒只完成了一个两米高的小样。麦森的瓷器生产主要为宫廷服务,没有能够取代中国瓷器的欧洲市场份额。
中国的瓷器,从3世纪时出现的青瓷,到13世纪的元青花,到14、15世纪青花瓷的极盛,经历了1000多年的时间。无数无名工匠的探索,都消失在了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欧洲人从青花瓷的样品,到成功仿制,在奥古斯塔二世病态占有欲的催促下,只用了短短的两代人不到的时间。完全可以说“一年等于二十年”。
为什么欧洲人能够这么快的消化、提升瓷器技术?我想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就是得益于欧洲的技术环境。欧洲人已经掌握玻璃烧制技术,已经知道在坯料中加碱性物质有助于降低石英的熔点。表特格在瓷土中加入石灰,不是瞎打误撞,应该是有方向的探索。欧洲人会烧制彩色玻璃,已经掌握了相当多的耐高温颜料的知识,科勒和赫洛德特的成功也不是偶然的。而欧洲久远的造型技艺,也为三维瓷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其次,技术的文字记录与总结,既帮助了技术的探索,更促进了技术的传播。表特格、科勒、赫洛德特、坎特勒,都有工艺试制的笔记存留于世。文字的记录过程,也是技术的总结反思的过程。当工匠能够清楚的记述探索的经历,也就在回避可能陷入的技术死胡同。而清晰的记录与表达,也能够为争取并实现专利权提供帮助。
再次,欧洲手工业的分工格局,也是促进制瓷技艺迅速发展的原因。坎特勒的瓷像技艺,就是这种利用分工的结果。使用模具精确压制,以及拼装技艺,都是在一个熟悉分工的环境里自然而然的出现的技术路径。
从这个历史经验中可以推导出,一个技术环境发展不平衡,工匠地位过低、不具备文字技术能力、也没有专利权希望的地方,要成功仿制、进而发展技术的可能性就相当低,即便是把“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口号叫得再响,仍然不过是呓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