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腹心事 说与谁听
2011-8-19 11:43:23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博客 我要评论()
2001年底,约旦河西岸城市拉马拉。
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被困在地下室里,外面是阴森的坦克和冰冷的枪口。老人面前,桌上摆着两件黑黝黝的东西:一部移动电话和一支手枪。前者,不时因为电池耗尽而让他无奈,却是他和外界的惟一联络手段;后者,则是他维护尊严的最后手段。当年,拉马拉还在以色列人手里时,地下室所在的这幢大楼是他们囚禁巴勒斯坦人的监狱。多年以后,大楼再次充当了同样的角色。
这个老人,就是巴勒斯坦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名义上的巴勒斯坦国总统。
2001年,热热闹闹的巴以和谈突然刹车。自从1993年签署《奥斯陆协议》,阿拉法特和他的战友,一步步向收复失地、建立巴勒斯坦国的目标挺进。随着和平进程步步深入,巴以双方都遇到麻烦和委屈。
以色列抱怨说:《奥斯陆协议》的核心是土地换和平。现在,自己按照约定陆续从昔日占领的巴勒斯坦土地上撤走驻军,可是对方激进分子的恐怖袭击,反而愈演愈烈。
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看法,正好相反。他们认为,以色列今天的所作所为,只是归还他们原本欠下的血债。火箭弹会让他们明白,巴勒斯坦人需要的,其实更多。
夹缝中的阿拉法特进退维谷。这些激进组织今天的立场,就是自己昨天坚持的原则。1973年,他来到联合国大会发言,声称自己“一手拿着橄榄枝,一手拿着自由战士的枪”。那时候,他被以色列界定为恐怖分子,坚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后来,当他决心放下钢枪去摇动橄榄枝,《奥斯陆协议》这才姗姗而至。但是这些话,他和少壮的激进分子讲不通。
阿拉法特的暮年,生活在荆棘丛里。国际,以色列和美国指责他对激进分子姑息纵容;国内,“哈马斯”率领的少壮派组织我行我素,暗中威胁他“不许再出卖国家利益”;巴解组织内部,不满的声浪反复冲击他的耳膜,只是碍于他的威望,暂时没人敢当面诘问。2001年冬天,以色列军队把他围困在拉马拉官邸,除去苦撑待变,阿拉法特无路可走。可是,推动“变化”的那只援手,又在哪里?
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在衰病中客死他乡。尸骨未寒,身后事已经吵成一片。假如他泉下有知,不清楚会不会悔意横生:战场上的炮火,刺客手中的炸弹,还有意外的飞机失事,十几次和死神擦肩而过,难道只为晚年这份凄楚?
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被困在地下室里,外面是阴森的坦克和冰冷的枪口。老人面前,桌上摆着两件黑黝黝的东西:一部移动电话和一支手枪。前者,不时因为电池耗尽而让他无奈,却是他和外界的惟一联络手段;后者,则是他维护尊严的最后手段。当年,拉马拉还在以色列人手里时,地下室所在的这幢大楼是他们囚禁巴勒斯坦人的监狱。多年以后,大楼再次充当了同样的角色。
这个老人,就是巴勒斯坦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名义上的巴勒斯坦国总统。
2001年,热热闹闹的巴以和谈突然刹车。自从1993年签署《奥斯陆协议》,阿拉法特和他的战友,一步步向收复失地、建立巴勒斯坦国的目标挺进。随着和平进程步步深入,巴以双方都遇到麻烦和委屈。
以色列抱怨说:《奥斯陆协议》的核心是土地换和平。现在,自己按照约定陆续从昔日占领的巴勒斯坦土地上撤走驻军,可是对方激进分子的恐怖袭击,反而愈演愈烈。
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看法,正好相反。他们认为,以色列今天的所作所为,只是归还他们原本欠下的血债。火箭弹会让他们明白,巴勒斯坦人需要的,其实更多。
夹缝中的阿拉法特进退维谷。这些激进组织今天的立场,就是自己昨天坚持的原则。1973年,他来到联合国大会发言,声称自己“一手拿着橄榄枝,一手拿着自由战士的枪”。那时候,他被以色列界定为恐怖分子,坚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后来,当他决心放下钢枪去摇动橄榄枝,《奥斯陆协议》这才姗姗而至。但是这些话,他和少壮的激进分子讲不通。
阿拉法特的暮年,生活在荆棘丛里。国际,以色列和美国指责他对激进分子姑息纵容;国内,“哈马斯”率领的少壮派组织我行我素,暗中威胁他“不许再出卖国家利益”;巴解组织内部,不满的声浪反复冲击他的耳膜,只是碍于他的威望,暂时没人敢当面诘问。2001年冬天,以色列军队把他围困在拉马拉官邸,除去苦撑待变,阿拉法特无路可走。可是,推动“变化”的那只援手,又在哪里?
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在衰病中客死他乡。尸骨未寒,身后事已经吵成一片。假如他泉下有知,不清楚会不会悔意横生:战场上的炮火,刺客手中的炸弹,还有意外的飞机失事,十几次和死神擦肩而过,难道只为晚年这份凄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