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因为醉驾,涉嫌“危险驾驶罪”,5月10日被北京警方依法刑拘。
提到高晓松,总让人想到“药家鑫”。高晓松与药家鑫扯上关系,缘于高晓松在微博上谈他对药家鑫案的看法:“即便他活着出来,也会被当街撞死,没死干净也会被补几刀。”这些话在那些对药家鑫恨之入骨的人们听来,相当快意,所以这条微博被转发56000多次。但人们如今再次提到这条微博,注意到的却是该微博最后一句话:“生命都漠视的人会爱音乐吗?”
当20多天前高晓松咄咄逼人、厉声说出这质问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这一质问最后会调转头来,指向了自己。
高晓松之“漠视生命”,在那条微博中已现端倪,实不必等到“醉驾”来证明——一个敬畏生命的人,岂会说出“当街撞死”、“补几刀”的话来?其实“生命都漠视的人会爱音乐吗”这一问题本就无厘头——“生命都漠视的人”怎么就不会“爱音乐”?当然,高晓松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其实是“生命都漠视的人配爱音乐吗”,在这里高晓松把“音乐”看得很神圣、很崇高,而他之所以敢说这句话,则是自认为居于道德高地。确实,几乎每个人都自认为居于道德高地,这种错觉有时会终其一生,只在很少情形下人们才会蓦然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同样潜藏着魔鬼。
我甚至以为,“漠视生命”与“爱音乐”之间,未必不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安知不是因为过于“爱音乐”才导致了“漠视生命”?一时找不到例子,但记忆中似乎有过这样的例子,一个特别热爱艺术的人,为了他的艺术而把朋友给杀掉了。
不管爱什么,即使是爱艺术,也与极端的自私与冷漠并不矛盾。不要把艺术看得多神圣,一个人爱音乐、爱绘画,与一个人爱打麻将,至少在道德上并无高下。药家鑫与高晓松的悲剧是,在音乐世界里,他们“品学兼优”,而当他们一个杀人、一个醉驾,与其说是露出本性,不如说是跌落凡间——在路上开车的他们,已不在“音乐世界”。
如果要从教育上找原因,有人或者会说要加强“生命教育”。但我又怀疑,一个人即使学会了敬畏生命,是否就能阻止其对他人痛下杀手?窃以为,一个人“漠视生命”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自我判断、自我约束的理性,高晓松醉驾如此,药家鑫杀人也是如此,都跟是否“漠视生命”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