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是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是人类发现艾滋病的30周年——与这个时间几乎相等的,是一个美国艾滋病感染者约瑟夫·迈纳·希尔的抗艾史。是的,直到今天,感染艾滋病毒30年的约瑟夫还活着。与艾滋病的抗争,是全人类的战争,对于艾滋病及其患者,我们需要从正视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开始,从不传播艾滋病谣言开始,从平等对待他们开始。因为对待他们的态度,是我们良心的标尺。]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庄严重申对生命的信念、对歧视的拒斥、对信任和温情的企望。
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一书中称艾滋病和结核病、癌症一样“仅是身体的一种病”。是的,艾滋病无论看上去多么令人惊悚,它都是生命的一种创伤,我们可以对病毒望而生畏,但请不要把艾滋病人拒之千里。
他们已然被病毒所戕害,文明社会有无可争辩的责任和道义,保证他们不被第二次灼伤。
12月1日,我们不想说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它一旦变得“特殊”就难免落入苏珊·桑塔格所言的“隐喻陷阱”;我们只想说,在这样一个日子里,社会终于可以从熙攘的生活中抽身,以制度羽翼去探询、体察和庇佑艾滋病群体的生存之艰难。“温水煮青蛙”的痛楚,绝非外人可以想象,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赋予其希望和信心。
鲁迅说,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意味着悲凉到刻骨之后,从尘土中盛放的生命之花依然可以熠熠生辉。对于艾滋病人来说,如果他们等待的不是死亡,便是福音。或许他们的生命最终还是会遽然而逝,但至少等待的过程蕴藏着生命的星星之火,和社会对卑微个体的无上敬畏。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实现零战略目标、零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我国艾滋病日主题是“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全面预防、积极治疗、消除歧视”。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还是发现艾滋病30周年。30年来,这一世纪疾病见证着人类无处寄托的哀恸以及向死而生的非凡努力。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球共有340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全球70亿人口中,我们必须相信,艾滋病群体并不是一种异数,只是一种病人;不是一种例外,只是一种意外;不是一种伤疤,只是一种伤痛;不是一种耻辱,只是一种现实。艾滋病以及艾滋病群体,不应被以任何形式妖魔化或污名化,他们包孕在我们之中。
然而,歧视仍然是刻骨甚至刻毒的。对于艾滋病群体来说,备受歧视已然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每天与异样的目光、不加掩饰的拒斥甚至制度性歧视相伴相生。他们的生活即使不能说暗无天日,至少也是没有任何前途和光亮的。这也许是比死亡阴影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无边和无望的铁幕。
歧视的反面正是文明。一个社会的文明进化到什么程度,它就会以何种程度的宽容与体恤去对待艾滋病群体。在“向零迈进”的漫漫征途中,零新发感染需要个人负责,零死亡需要命运负责,而零歧视却需要社会负责,需要文明负责。用哲学家费尔巴哈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需要用我们的鲜血做图章来担保的责任”。
实现零歧视,政府的责任不可推卸。对于艾滋病群体来说,首先需要确保的就是不遭到制度性歧视。他们的所有正当权益需要得到更加悉心的呵护,他们需要活下去,而且要带着希望、有尊严地活下去。他们不应被以任何的形式抛弃,因为有艾滋病不是一种耻辱,抛弃他们才是。